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7月简报

  • 2021年09月03日
  • 50 金币

“碳达峰·碳中和” 7 月简报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2021 年 8 月 1 / 430 目录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简介 ............................. 7 一、标准进展 ............................................................................. 9 1.1 完善能耗限额标准,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 .... 10 1.2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五——国际标准 ISO14064-3 解读 ............................................................. 13 1.3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六——国际标准 ISO14064-2 解读 ............................................................. 19 1.4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七——国际标准 ISO14007 解读 ................................................................ 25 1.5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八——国际标准 ISO14066 解读 ................................................................ 29 1.6【建党百年话标准】从不断追赶到领跑国际 能效标 准四十年实现跨越发展 ................................................. 32 二、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 ................................................... 37 2.1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全文) ......................................................................... 38 2.2 国 家 主 席 习 近 平 关 于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的 重 要 论 述 (2014.11.12~2021.7.16) ............................................. 41 2.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韩正出席 启动仪式 ......................................................................... 52 2 / 430 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 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摘选) 53 2.5 国新办举行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情 况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 54 三、部委工作 ........................................................................... 72 3.1 解振华: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即将发布 十 领域加速转型 ................................................................. 73 3.2 发改委环资司赵鹏高副司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76 3.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 划》的通知 ..................................................................... 84 3.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下达 2021 年国家工业专 项节能监察任务的通知 ................................................. 91 3.5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摘选)............ 196 3.6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 年度报告》 .......................................................... 200 3.7 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 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 ............................................... 201 3.8 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绿 色发展工作指引》的通知 ........................................... 213 3 / 430 3.9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金融机构要逐步参与碳市场交 易................................................................................... 221 3.10 国资委:2021 年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 会图文实录(摘选) ................................................... 223 四、地方动态 ......................................................................... 227 4.1 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 节能审查若干规定》的通知........................................ 228 4.2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摘选) ....................................................................................... 233 4.3 浙江银保监局等 10 部门联合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 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 240 4.4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实施《浙江省建设项目 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 ...................... 246 4.5 2021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开幕——张工 刘家义出席 并致辞 ........................................................................... 268 五、行业资讯 ......................................................................... 272 5.1 行业研究助力“双碳”战略 深耕服务领创“一流”目标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 273 5.2 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迫 焦化行业成立低碳发展合作 4 / 430 联盟............................................................................... 276 5.3 行业动态|中国银行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家 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79 5.4 什么是 BECCS,其减排潜力有多大?................... 281 六、专家观点 ......................................................................... 287 6.1“碳中和”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驱动力——专访中国工 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金涌教授 ................ 288 6.2 刘科: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309 6.3 周宏春:对政治局会议关于纠正运动式“减碳”的思考 ....................................................................................... 313 6.4 白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 阶段——2021 年上半年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 319 6.5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和对策建议 ....................................................................................... 326 七、国际动向 ......................................................................... 337 7.1【Fit for 55】全方位、多领域减排——欧盟公布加速 转型的最新核心政策 ................................................... 338 7.2 美国对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态度...................... 342 7.3 拜登政府公布 2022 财年能源部 462 亿美元预算纲要 ....................................................................................... 349 7.4 芬兰赫尔辛基市的 147 个碳中和措施.................. 356 5 / 430 附录.......................................................................................... 375 附录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 年度报 告................................................................................... 375 联系我们.................................................................................. 430 6 / 430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简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以下简称“资 环分院”)以“提升领域优势、打造品牌产品、促进质量提 升、支撑绿色发展、实现国际一流”为发展愿景,围绕节 能低碳、节水节材、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应对气候变 化、太阳能、氢能、生物质和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等 重点领域,开展政策制度研究、技术集成、标准研制实 施、诊断分析评估、检验检测、产业服务、国际合作等工 作。 资环分院先后承担 50 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课 题、百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承担能源管理、 能量系统、环境管理、碳排放管理、水资源、太阳能、氢 能、环保产业、循环利用、绿色产品等 10 余个全国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对口国际太阳能、氢能、环境管理、 固体生物燃料标委会、碳捕集、碳封存标委会(ISO/TC 265)、能源管理与能源节约、可持续金融标委会、循环经 济、再生水、污泥处理等 10 余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 书处,并承担 G20、APEC、CEM 等 8 个国际机构中国秘书 处。主导组织制定 26 项国际标准,组织起草和管理 500 余 项国家标准,其中 200 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作为支撑国家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先后参与了国务 7 / 430 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 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能源局等组织起草的法规、管理 办法、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重大文件,成为国家相关政 策制定过程的重要技术咨询机构和智库。 以标准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支撑政府部门建立了 国家能效、水效标识制度 和“企标领跑者”制度实施,有 效助力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 以标准化为技术手段,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先后为 江西、海南、贵州、广东、山东、湖南、重庆、佛山、湖 州、丽水、苏州、衢州、嘉兴、宿迁、成都、张家口等数 十个省市提供节能低碳、新能源、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 展等地方规划、标准化实施方案编写提供技术支撑。为近 百家园区、千家大中小企业提供标准体系建设、先进技术 转化标准、能源环境管理诊断分析、绩效评估、标准集成 应用实施、标准符合性验证及水平先进性评估以及综合性 解决方案、碳排放核算与碳足迹评价工具平台等技术服 务。 8 / 430 一、标准进展 9 / 430 1.1 完善能耗限额标准,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 ——王中航 李鹏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为实现到 2030 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 1990 年的水 平相比减少 55%的目标,2021 年 7 月 14 日,欧盟委员会发 布了“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方案,正式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 提 案 , 宣 布 将 逐 步 推 进 碳 边 境 调 节 机 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 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征收碳关 税[1]。CBAM 计划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并设置了 三年过渡期,到 2025 年,生产商或进口商需对所涵盖领域产 品履行排放报告义务,欧盟在此期间不征收任何费用。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开始征收碳关税,欧盟要求产品进口 商需要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支付碳费用并逐年提 高费率,CBAM 每年将带来 40 亿至 150 亿欧元收入[2]。 随着 CBAM 的实施,碳排放核算规则、产品碳排放水平 等将成为贸易规则相关标准的热点领域。据现有信息分析, CBAM 将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测算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产 品碳排放强度),其中既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也包括中间投入 品和最终处置等的碳排放。原则上,产品碳排放强度应以其 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但考虑 到实际操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及实施成本,有可能采用默认碳 10 / 430 排放强度,即参考出口国相关产品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并经 过一定校准办法确定。若出口国无法提供可靠数据,可能会 参照欧盟同行业中排放强度最高的 10%的企业的数据来确定 []。目前,欧盟基于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实施,已建 立 52 类产品及 2 类能源品种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库,并定期 更新相关产品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前 10%)及平均值的基准 (Benchmark)。碳排放强度基准在 EU ETS 碳排放配额分配发 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有效引导企业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 2020 年,我国已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有关机构 分析,若对整个碳足迹征收每吨二氧化碳 100 美元的碳税, 中国对欧盟总出口将被征收每年 350 亿美元的碳边境调节税 [1]。因此,需要积极应对欧盟等可能出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 这其中的第一步,就应对现有重点产品的碳排放水平进行摸 底,做到心中有数,为未来应对相关机制提前做好准备。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布实施了 111 项能耗限额标准,覆 盖火力发电、煤炭、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 在能耗限额标准中,规定了三类关键的能耗强度指标:能耗 限额限定值,是针对现有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其 制定原则是淘汰现有落后工艺或设施;能耗限额准入值,是 针对新建项目(机组或工艺)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在 与国家最新的法规政策协调一致基础上,尽量取最先进水平 的限额指标;企业能耗限额一级指标(先进值),应是行业的 11 / 430 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相关标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差别电 价和惩罚性电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高耗能行业 能效“领跑者”等节能政策措施的重要基础,在政策、标准等 的共同发力下,行业能效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目前,一些行 业涌现出一批单位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 “领跑者”企业。 除生产过程具有显著排放的行业(如水泥行业),碳排放 强度与能耗限额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以粗钢生产烧结工序 为例,欧盟该工序排放基准值为 0.157tCO2/t,我国该工序生 产 过 程 单 位 产 品 能 耗 限 额 为 55kgce/t , 按 折 算 系 数 (1.92tCO2/tce)简化测算为 0.106 tCO2/t。因此,能耗限额 标准相关指标可以作为评估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参考指 标。下一步,应尽快基于现有能耗限额标准的数据,研究相 关行业碳排放强度与能耗限额指标的相关关系,支持制修订 能耗、碳排放指标协同的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有效发挥标 准对行业节能降碳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开展能耗限额指标 与欧盟碳排放强度基准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准确认识我国产 品碳排放强度在国际所处的位置。对于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的行业,要积极宣传发声,维护产业正当利益。对还未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应找准差距,积极对标先进水平,采 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加快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此外, 可参考欧盟根据碳排放水平不同,差别化发放碳排放配额的 12 / 430 做法,进一步完善基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的奖惩措施,激励 企业主动节能降碳。 参考文献: [1] 景 春 梅 何 七 香 张 超 .警 惕 ! 欧 美 碳 税 变 局 可 能 导 致 我 国 面 临 “绿 色 打 压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7-26/doc- ikqciyzk7658174.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2&r=0&rfunc=93&tj =cxvertical_pc_hp&tr=12 [2] 第 二 十 九 期 : 欧 盟 公 布 “碳 边 境 调 节 机 制 ”, 中 国 对 欧 盟 出 口 将 遭 遇 新 挑 战 ,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risk/articles/eu- announces-cbam.html 1.2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五 ——国际标准 ISO14064-3 解读 ——杨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 《温室气体 第 3 部分:温室气体声明核查与审定的规 范及指南》(ISO14064-3:2019)共分为 10 章,并提供了 1 个 规范性附录和 3 个资料性附录。该标准详细规定了组织温室 气体(GHG)清单、GHG 项目和产品碳足迹相关的 GHG 声明 的核查与审定的原则和要求,确定了核查或审定的过程,包 括核查或审定策划、评审程序以及对组织的、项目和产品的 GHG 声明的评价。ISO14064-3 要求的核查/审定过程和主要 内容见图 1。 核查或审定的过程类似,只是侧重点不同。核查是评价 历史数据和信息陈述以确定 GHG 声明是否实质性正确并符 合准则的过程,主要针对组织 GHG 清单、GHG 项目实施后的 减排量或清除增量、产品碳足迹的核查。审定一般是基于过 13 / 430 去绩效的数据和信息,对排放量、清除量、减排量和清除增 量的估算,主要是在 GHG 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的有效性进 行审定。 ISO14064-3:2019 标准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 1)原则: 共分为五条,即公正性、基于证据、公允表达、文件化、 保守性。 14 / 430 2)聘约类型 图 1 核查/审定程序 本标准中规定的聘约类型包括核查和审定。当预期用户 15 / 430 需要核查证据收集活动的结果,而不要求核查意见时,可使 用商定程序(AUP)这种聘约,附录 C 详细规定了 AUP 的程 序过程。标准允许混合型聘约,即同时实施的两种或三种类 型的聘约,附录 D 对每个聘约的边界、使用适宜的方法进行 了规定。 3)核查的保证等级 保证等级来源于审计概念,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 标准明确了在核查开始前,由委托方和核查员协商确定保证 等级。合理保证提供一个高级但不是绝对的保证等级,表示 责任方的 GHG 声明是实质性的正确。有限保证时,其对 GHG 声明提供支撑的 GHG 数据和信息进行测试验证的程度要低 于合理保证。对于有限保证,重要的是核查机构不能使目标 用户将其误认为合理保证。标准对核查的要求是按照合理保 证规定的,附录 A 规定了有限保证等级的要求。 4)准则 在审定或核查过程开始之前,审定或核查机构应与委托 方共同商定审定或核查的准则。准则应包括责任方所遵从的 标准或 GHG 项目规定的原则,可以是政府部门、GHG 方案、 自愿报告行动、标准或操作指南等规定的,可以包括 ISO14064-1 和 ISO14064-2 中所规定的准则。 5)范围 核查/审定的范围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边界;设施、物 16 / 430 理基础设施、活动、技术和过程;所包括的 GHG 源、汇和库; GHG 的类型;所要覆盖的时间段。对于包含减排量或消除增 量的 GHG 声明,其范围还应包括: 任何实质性的二次效应(泄 漏)、基线(核查)、基线情景(审定)。 6)实质性阈值 实质性是由于一个或若干个累积的误差、遗漏或错误解 释,可能对 GHG 声明或目标用户的决策造成影响的情况。实 质性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是 GHG 声明中错误的数值, 例如不完整的清单、计算的错误等,定性包括管理不善的信 息、难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等。核查员或审定员应确认预期用 户要求的实质性阈值,如果目标用户没有规定实质性阈值, 应在考虑审定或核查的目的、保证等级、准则和范围的基础 上,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设置允许的实质性阈值,并将其 向委托方沟通。 7)风险评估 核查策划提出了风险评估,核查员应对 GHG 声明进行风 险评估,对潜在的错误、遗漏和失实声明的来源和严重程度 进行评估,以识别实质性失实声明或不符合准则的风险。核 查员应评估失实声明的风险并确定证据收集活动的性质和 程度。核查应考虑预期用户的定量实质性阈值,并识别可能 是实质性的定性事宜。审定提出了应识别实质性阈值以便对 GHG 声明做出结论,并识别可能是实质性的定性事宜。 17 / 430 8)证据收集 标准要求应设计证据收集活动和制定证据收集计划。 核查的证据收集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以将核查风险 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为目的,失实声明的风险越高,越应获得 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审定的证据收集应使用基于风险的过 程来识别针对 GHG 相关活动的每个特征所要收集的证据。 核查的证据收集包括:确定实质性排放、清除和/或储存 的数据轨迹的证据;GHG 信息系统和控制措施的设计和有效 性的证据;测试 GHG 数据和信息的证据;数据聚合过程相关 的证据。核查应策划和实施现场访问,如在初次核查、核查 员不了解以往核查活动、报告范围或边界发生实质性变化等 情况时。审定则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是否安排现场访问。 9)GHG 声明的评估 核查的 GHG 声明的评估包括:核查过程发生的任何风险 和实质性阈值的变更;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否则应制定额 外的证据收集活动;实质性失实声明;任何与准则的不符合 情况;责任方是否适宜地披露了以往周期影响对比的变更情 况。 审定的 GHG 声明的评估应对照审定准则对责任方的 GHG 声明进行评审,并对于未纠正的失实声明,应单独或综 合评审其对 GHG 声明是否是实质性的。此外,审定还应对 GHG 声明的适当披露进行评估,包括披露是否公平反映了 18 / 430 GHG 相关的活动、是否包含无意的偏见、是否满足了预期用 户的要求和需要。 10)独立复核 标准要求要进行独立复核,并规定了评价内容,如核查 /审定小组的能力、活动与过程、GHG 声明和意见等。复核人 应选择独立的、有能力的、未参与实施该项核查/审定的人员。 独立复核应在核查/审定过程中实施并完成,以便在意见出具 之前,使独立复核人员发现的重大问题得到解决。 11)出具意见 核查员或审定员应做出是否出具意见或放弃出具意见 的决定。出具的意见包括三种类型:未改动的、经改动的、不 利的,并对这三种意见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如果放弃出具意 见,也应进行解释。 1.3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六 ——国际标准 ISO14064-2 解读 ——宗建芳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温室气体 第 2 部分:项目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 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2:2019)规定 了项目层面上温室气体(GHG)减排或清除增加活动量化、 检测和报告的原则、GHG 项目的说明以及对 GHG 项目的要 求。 19 / 430 在本标准中,GHG 项目是指改变基准线的状况从而产生 GHG 减排或清除增加的一项或多项活动。其中,GHG 减排是 GHG 项目与基准线情景相比,在 GHG 排放方面的减少量。 GHG 清除是通过 GHG 汇从大气中收回 GHG。GHG 清除增加 是 GHG 项目与基准线情景相比,在 GHG 清除方面的增加量。 基准线情景是指没有建议的 GHG 项目时,能够最合适地表现 最可能发生状况的假定参考情况。 应该注意,GHG 减排或清除增加才是 GHG 项目对减缓 气候变化的成效,GHG 清除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减缓气候变化 的成效。 标准的原则共分为六条,即: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 准确性和透明性。相关性原则要求选择适应目标用户需求的 GHG 源、汇、库、数据和方法。完整性原则要求包含所有相 关的 GHG 排放和清除。一致性原则要求对有关 GHG 信息进 行有意义的比较。准确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偏差和不确定 性。透明性原则要求发布充分适用的 GHG 信息,使目标用户 能够在合理的置信度内做出决策。 标准详细阐述了 GHG 项目相关的信息,包括项目在策划 和实施 2 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策划阶段,项目建议者应该: ⚫ 描述项目的情况; ⚫ 识别和选择项目相关 GHG 源汇库(SSR); ⚫ 确定基线情景,识别和选择基线情景相关的 GHG 源 20 / 430 汇库; ⚫ 确定量化、监测和报告 GHG 排放、清除、减排和清 除增强的程序。 ⚫ 在实施阶段,应选定和实施以下相关准则和程序: ⚫ 日常数据质量管理; ⚫ 监测; ⚫ 项目 GHG 排放和清除及 GHG 基线的量化和报告; ⚫ GHG 减排和清除增强的量化和报告。 标准中重点规范的技术要求包括: 1)项目描述的要求 要求说明项目类型;项目地点,提供能唯一指认并描绘 其范围的地理信息和物理信息;项目启动前的条件;项目如 何实现 GHG 减排和(或)清除增加;项目的技术、产品、服 务以及预期的活动水平;项目可能产生的 GHG 减排和清除增 加的累积;对可能给减排和清除增加带来重大影响的风险的 识别;项目建议方和 GHG 方案的管理者的职责和联系方式; 与项目参与 GHG 方案的资格、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有关的 各种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等。 2)与项目有关的源、汇和库的识别 项目建议方应根据所选择或建立的准则和程序,对 GHG 源、汇、库进行识别。通过识别与项目有关的源、汇和库, 从而判断其所属类别,作为后续工作程序开展的基础。 21 / 430 3)GHG 基准线情景的确定 项目建议方应选择或建立准则和程序,以识别和评价可 采用的基准线情景。此过程应考虑以下因素:项目说明,包 括已识别的 GHG 源、汇和库;与项目相关产品、服务、活动 在类型和水平上相当的,已存在的或可选的项目类型、活动 和技术;数据的可得性、可靠性和局限性;与现在和将来的 条件有关的其他信息,如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社会文化、 环境、地理、特定场所和时间上的假定或预测。 GHG 基准线情景的确定,需要分析项目各个阶段和项目 类型等,并对现在和将来的有关信息进行假定或预测。对于 识别和论证基准线情景的准则和程序要给出解释,并加以应 用。并需要证实项目所实现的 GHG 减排或清除增加是在基准 线情景的基础上实现的。 4)基准线情景下的源、汇和库的识别 项目建议方在识别基准线情景下的 GHG 源、汇和库时, 应重点考虑项目有关的源、汇和库的准则和程序。如有必要, 应依据更多的准则进行识别并做出解释。 5)选择有关的 GHG 源、汇和库,用于监测或估算 GHG 排放和清除 项目建议方应选择或建立准则和程序,用来对有关的 GHG 源、汇、库进行定期监测或估算。对不实行定期监测的 GHG 源、汇、库,应说明其理由。 22 / 430 6)GHG 排放和(或)清除的量化 项目建议方应选择或建立准则、程序和(或)方法,用 来对所选择的 GHG 源、汇、库的 GHG 排放和(或)清除进 行量化。项目建议方应对与项目有关的每个 GHG 源、汇、库 中的每一种 GHG 的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同时对基准线情景 下的每个 GHG 源、汇、库的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 当所依据的数据或信息具有高不确定性时,项目建议方 应选择不导致减排和清除增加高估的假设或数值。项目建议 方应对与项目和基准线情景有关但不作定期监测的源、汇、 库的排放和(或)清除作出估算。项目建议方应对 GHG 减排 或清除增加的逆向反应的风险进行评价,关注减排或清除增 加的持久性。 正确对 GHG 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排除数据或信息的不 确定性和风险,是应用本标准的关键技术基础。 7)GHG 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 在 GHG 项目的实施中,项目建议方应选择或建立准则、 程序和(或)方法,用来对项目的 GHG 减排和清除增加进行 量化。量化的结果应为项目和基准线情景下源、汇、库产生 的 GHG 排放和(或)清除的差值。 项目建议方应分别对与项目和基准线情景的源、汇和 (或)库有关的每一种 GHG 的减排和清除增加进行量化。 8)数据质量管理 23 / 430 项目建议方应建立和应用质量管理程序,对与项目和基 准线情景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对不确定性的评 价。 数据质量管理,减少数据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保证计 算结果的准确性。 9)GHG 项目监测 项目建议方应建立并保持监测准则和程序,用来取得、 记录、汇总和分析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监测程序应包含下列 内容:监测目的;报告中数据和信息的类型及计量单位;数 据来源;监测方法,包括估算、模拟、测量或计算的方式等; 监测时间和周期;监测岗位和职责;GHG 信息管理系统,包 括数据的保存和存放位置。 如使用测量和监测设备,应确保设备得到校准。在 GHG 项目实施中,项目建议方应定期实施监测准则和程序。 本标准还给出了 GHG 项目相关检测的目的、方法和内 容。 10)GHG 项目文件化 GHG 项目的文件化,是为了记录项目是否符合和如何符 合标准的各项要求,也便于后续的审定和核查的工作。 11)GHG 项目审定和(或)核查 如果项目建议方要求对项目进行审定或核查,则应将 GHG 声明提交审定者或核查者。审定或核查应符合 ISO 24 / 430 14064-3 的原则和要求。 12)GHG 项目报告 GHG 报告应指明报告的预定用途和目标用户,报告格式 和内容应适合目标用户的需要。如果项目建议方在 GHG 声明 中宣称符合本标准,则应公布根据 ISO 14064-3 进行的,独立 第三方提供的审定或核查文件或 GHG 报告。报告可包括:项 目建议方的名称;GHG 声明列表,包括以二氧化碳当量吨数 表示的 GHG 减排和清除增加;GHG 声明是否经过审定或核 查,审定或核查的类型及其可信度;对 GHG 项目的简述,包 括规模、地点、持续时间和活动类型;在相关时间段内,项 目建议方控制下的 GHG 源、汇、库所引起的 GHG 排放和(或) 清除的累积;在相关时间段内,基准线情景下的 GHG 源、汇 和库所引起的 GHG 排放和(或)清除的累积;对基准线情景 的说明;持久性评价;计算项目的 GHG 减排和清除增加所用 的准则、程序和良好操作指南;报告的日期及其所覆盖的时 间段;如有其他要求,也可增加项目或监测体系与项目计划 的变化,与准则符合性的评估,方法学的适用性等。 1.4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七 ——国际标准 ISO14007 解读 ——成建宏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绿色金融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 25 / 430 支持和导向作用,对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绿色经济、绿色债 券、绿色贷款、气候投融资、可持续金融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2019 年,ISO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归口的《环 境成本和效益确定指南》(ISO 14007)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环境成本和效益确定指南》(ISO 14007:2019)为评估 和评价环境活动的经济效果、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加强相 关环境风险和环境机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南。ISO 14007 为 确定和记录环境成本与效益提供全面、透明的数据框架,用 户可以选择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进行量 化或定性描述。 《环境成本和效益确定指南》正文共分为 7 章,包括: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则、计划编制、确 定环境成本与效益、应用、报告与持续改进。该标准还包括 2 个资料性附录,附录 A 提供了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确定流程, 附录 B 给出了一些术语和概念的示例。 ISO 14007 明确了评估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应遵循的原则, 即: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信性、相关性和透明性, 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在评估计划编制方面,标准要求想法应按照设定的工作 目标、原则,编制评价活动计划,确保得出的结果满足预期 目的。评估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6 / 430 ⚫ 评估工作的目的 ⚫ 数据信息来源 ⚫ 评价工作涵盖的范围 ⚫ 行动计划 相关行动计划应明确评估所需的时间、资金或人员需求, 选择确定环境成本与效益过程的方法等。 在环境成本和效益的确定方法方面,标准要求按照确定 的原则和行动计划,参照环境成本与效益确定流程,收集、 筛选相关数据,选择适宜的分析、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并对 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核查。 在确定环境成本与效益过程时,主要有三种评估方法: ⚫ 定性评估环境成本与效益 ⚫ 非货币方法量化环境成本与效益 ⚫ 货币化方法量化环境成本与效益 ISO 14007 标准特别强调,在确定环境成本与效益时,应 区别内部成本效益和外部成本效益。组织通过其各类活动产 生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属于内部成本和效益,其他则属于外部 成本和效益。标准中给出了对环境成本和效益内部化的多种 考虑,并就如何评估环境相关无形的内部环境成本和效益给 出了指导方法。 在评估报告方面,标准要求评估报告应包括成本效益分 析结果、综合环境成本与效益分析结果。同时,标准还建议 27 / 430 在报告中包括相关支持信息,如: ⚫ 开展评估的原因、目的、预期用途、内部或外部受众 ⚫ 所包括的活动或产品 ⚫ 进行环境成本与效益评估的方法 ⚫ 所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和相关性,包括环境影响的方 向(不利的方向或有利的方向) ⚫ 环境影响和所评估的环境依赖途径 ⚫ 所选定活动或产品的空间和时间边界,以及环境影响 和相互影响关系 ⚫ 数据的时间范围、准确性、透明度、完整性和一致性 ⚫ 所用数据中受组织机构影响的部分 ⚫ 数据监测的方式 ⚫ 哪些利益相关者受到组织活动和产品的环境外部性 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 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定性或定量) ⚫ 选择评估方法的理由 ⚫ 数据来源和所采用的参考文献,包括参考的报告或数 据库 ⚫ 评估相关性时,考虑以前的基准状况、无环境影响下 的状况或环境影响下的改变情况等 ⚫ 不同时间、空间、人员、环境影响或环境相关性指标 的数据汇总或传递 28 / 430 ⚫ 评估结果适用性的限制 ⚫ 评估时所使用的相关假设 1.5 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十八 ——国际标准 ISO14066 解读 ——陈立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ISO 14065 《温室气体 用于认可或其他形式许可的温室 气体审定和核查机构的要求》中提出了对温室气体审定及核 查团队的能力要求。为了对 ISO 14065 的有效实施进行补充, ISO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和相关活动分技术委 员会 (ISO/TC207/SC7)制定了《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审定及核 查团队能力要求》(ISO 14066:2011),并于 2011 年正式发 布。 ISO 14066 标准主要阐述了审定与核查团队的能力要求 和原则,包括知识、技巧和要求等。其中,知识要求审定和 核查团队具备温室气体项目知识、技术知识、数据及信息审 定知识,并对团队负责人提出专门的知识要求。本标准还规 定了相关行业的能力要求、评审温室气体审定或核查报告的 能力要求、审定及核查能力的持续提升方法,以及评估审定 员及核查员能力的方法。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温室气体相关工作的管理机构、监管 机构以及审定和核查机构。ISO14066 可与 ISO14065 结合使 29 / 430 用,作为温室气体审定和核查团队能力的基础。 ISO 14066 正文部分规定了标准的术语、原则、审定及核 查团队的能力、行业专门能力、评审温室气体审定或核查报 告的能力和审定及核查能力的提高及保持方法。 1. 原则 ISO 14066 标准提出了独立、一致、公允表达、应有的职 业谨慎、专业判断和循证方法等原则。这些原则是评价审定 及核查团队能力的基础。 2. 审定及核查团队的能力 ISO 14066 标准规定了审定与核查团队应具备的相应知 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其中知识能力包括掌握温室气体制度的 知识、技术知识、数据及信息审定知识、团队领导知识。技 术能力包括检索相关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应用到工作当中, 理解信息的含义,解读及解释等。例如:专业的审定与核查 团队应具备温室气体识别及核算等专业知识,掌握温室气体 源与汇以及量化方法和监测技术,了解全球变暖趋势及主要 成因,具有识别和判断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的能力,具备撰 写和完成符合标准原则和要求的高质量报告能力,熟悉并能 合理运用与碳足迹声明相关的准则、程序、过程、方法学等。 3. 行业能力 标准要求审定与核查人员具有与相关行业相匹配的行 业能力:能根据工艺图、土地平面图、实地考察以及其它数 30 / 430 据来源确定温室气体源、汇、库;确定与行业相关的温室气 体源、汇、库;识别泄漏来源;识别与特定的项目类型相关 的项目的基准线;识别出影响温室气体实质性变化的情形, 包括典型的以及非典型的工作条件;应用行业知识评价项目 及基准线情景等。 4. 评审温室气体审定或核查报告的能力 团队应按照 ISO14065 中的规定,具备评审温室气体审定 或核查报告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评审温室气体审定或核 查报告的人员应在团队领导的指导下参与审定或核查活动。 审定和核查团队应具备专业知识并根据审定和核查数据,对 报告的内容进行符合性评审,重点关注报告的客观性、真实 性、符合性以及报告的结构、格式和内容等。 5. 审定及核查能力的提高及保持方法 由于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复杂性,审定与核查人 员应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自身的能力:教育、培训、与活动相 关的工作经验、更有经验的人员辅导。审定与核查人员应保 持自身的能力,并根据温室气体管理(包括国家和国际温室 气体相关制度、气候科学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的持续发展不 断提高。ISO 14066 标准附录 B 中列出了评估个人能力和资 质的评估方法(表 1)。 表 1. 审定和核查团队个人能力和资质评估方法 31 / 430 ISO 14066 还给出其他 5 个附录,分别是:证据和职业怀 疑的运用;行业专门能力;与 ISO14065 的关系以及审定和核 查团队技能和能力需求;团队培训成员的入门要求;个人行 为规范等。相关附录对于标准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说明和 补充。 1.6【建党百年话标准】从不断追赶到领跑国际 能效标准四 十年实现跨越发展1 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用能产品、设 备进入市场的最低能源效率。国内外经验表明,强制性能效 1 摘自:中国标准化 32 / 430 标准对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产品技术水平提升 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节能政策措施 之一。目前,全球已有 80 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强制性的能 效标准。 能效标准四十年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着手研究能效标准,1989 年 首次发布房间空调、电冰箱等 9 项家用电器强制性能效标准。 进入 90 年代,制修订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得到政 府节能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理论与方法逐渐成熟。 1999 年,首次在家用电冰箱能效标准中增加了推荐性节能评 价值指标,为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提供了技术依据。2003 年, 首次在双端荧光灯能效标准中增加了能效等级,为实施强制 性能效标识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效标准制 修订工作。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节能 标准体系,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 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2015 年 3 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16 号)提出,坚持准入倒逼,加快制修订 强制性能效、能耗限额标准,发挥准入指标对产业转型升级 的倒逼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实施了两期“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着力解决了标准 33 / 430 覆盖范围窄、能效水平不高的问题,有力支撑节能政策措施 的实施。“十三五”以来,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快, 实现落后能效标准全部及时修订。房间空调、电动机等重点 产品能效标准指标首次实现国际领跑。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达到 73 项,占 国家节能标准总数的 20%以上,覆盖了家用电器、工业设备、 照明产品、商用设备、办公产品等重点用能产品,其中包括 家用电器 21 项、照明器具 15 项、工业设备 21 项、商用设 备 10 项、办公设备 6 项。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能效标准覆 盖范围最广的国家之一。 能效标准实施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每个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都明确 了制修订能效标准的工作任务。能效标准已成为能效标识制 度、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投 资项目节能审查、能效“领跑者”制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管理、全民节能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绿色产业指导目 录等政策措施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政府依法开展节能行政 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 在能效标准基础上,2004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质 检总局正式发布《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于 2005 年 3 月 1 日启动实施能效标识制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 15 批产 品目录,覆盖家电、商用、办公电子、照明、工业等领域 41 34 / 430 类用能产品,共备案生产企业 2.3 万多家、产品型号 223 多 万个。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成为能效标准实施的有力手段。 国际经验表明,在能效标准严格并能有效实施的行业, 往往能够培育出国际一流的企业。为满足升级的能效标准标 识技术要求,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行业绿色转型。 冰箱强制性能效标准 16 年间历经 4 次修订,有效促进了变 频控制技术、高效保温技术、无霜技术等一系列高效节能技 术在冰箱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一批国内企业成为国际一 流的冰箱制造企业。GB 21455-2019《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 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 1 级能效指标对标国际并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变频空调能效准入要求基本与欧盟、美国等的准入 要求相当,促使企业提前布局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调 整产品结构,向更绿色、更高效方向发展。 能效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引导绿色优质产品消费。 能效标识制度每年影响约 6 亿台家电和办公电子产品、20 亿 支 LED 照明功能产品、近 3 亿千瓦电机的销售,推动节能产 品市场占比不断提升、绿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绿色消费理 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以房间空调为例,节能潜力更大的变 频空调市场占比由 2005 年的 54%提升到 2020 年的 86%。在 能效提高的同时,用能产品质量同步提升,如洗衣机新型洗 涤技术普遍应用,可在省水省电的同时提升洗净率。 据测算,从 2005 年到 2020 年,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效 35 / 430 标识制度的实施,累计带来了超过 25000 亿千瓦时的节电量, 平均每年带来超过 1700 亿千瓦时的节电量。中国积极提升 能效标准、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得到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 努力实现能效标准领跑国际 中国已宣布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 能效标准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继续进一步扩大 能效标准覆盖面,推动能效标准全面实现国际领跑,强化标 准在节能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引领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绿色 转型,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同时,积极参与 能效标准国际协调合作,支持绿色高效节能产品惠及全球, 助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6 / 430 二、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 37 / 430 2.1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全 文) 尊敬的阿德恩总理, 各位同事: 很高兴出席这次会议。感谢阿德恩总理和新西兰政府为 这次会议作出的努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疫情防 控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同时,和平与发展仍 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 战的呼声更加强烈。 亚太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早日战胜疫情、恢复 经济增长,是亚太各成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疫情发生以来,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团结一心,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亚太地区 经济率先形成恢复势头,为拉动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我们 去年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 2040 年愿景,提出了建成开放、活 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目标,为亚太经济合作指明了 方向。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努力克服疫情 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第一,加强抗疫国际合作。疫情再次证明,我们生活在 一个地球村,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我们必须团结合作、 共克时艰,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疫苗是战胜疫情和 38 / 430 恢复经济的有力武器。中方一贯主张深化疫苗国际合作,确 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疫苗成为全球 公共产品。中方克服自身大规模接种带来的挑战,向发展中 国家提供了 5 亿多剂疫苗,未来 3 年内还将再提供 30 亿美 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中方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愿同各方推动世界贸 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早作决定。中方愿积极参与保障疫苗供应 链稳定安全、促进关键物资流通等合作倡议,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人员健康安全有序往来,推动地区经贸合作早日恢复正 常。中方向亚太经合组织捐资成立“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 子基金,有助于亚太经济体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 第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我 们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 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我们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 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 政策协调,抑制负面溢出效应,全面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 互通蓝图,推动数字互联互通合作。我们要推进区域经济一 体化,早日建成高水平亚太自由贸易区。中方已率先完成区 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核准工作,期待协定年内正式生效。 第三,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 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 39 / 430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中方高度重 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中方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 完善环境产品降税清单,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 展。我们要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包容性贸易投资,支持 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分享消 除绝对贫困的经验,努力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四,把握科技创新机遇。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 重要方向。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 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我们 要全面平衡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加 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努力构建开 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中方已经完成数字技术 抗疫、智慧城市等多项合作倡议,还将举办数字能力建设研 讨会,推进数字技术助力旅游复苏等合作倡议,为亚太数字 经济合作作出更多贡献。 各位同事! 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 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 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和亚太各国实现更 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40 / 430 新西兰有一句毛利谚语:“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 散。”我们对人类合作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前 景充满信心,对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同舟 共济、守望相助,携手推进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共创共享 亚太繁荣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2.2 国 家 主 席 习 近 平 关 于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的 重 要 论 述 (2014.11.12~2021.7.16)2 自 2014 年 11 月 12 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表明我国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同时, 多次明确提出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 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 2021 年 7 月 16 日 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论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 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中方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力 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方支持 2摘自公众号:碳中和资料库 41 / 430 亚太经合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完善环境产品降税清单, 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展。 链 接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7/16/c_1127663536.htm ⚫ 2021 年 7 月 6 日 会议: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 论述: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 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链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7/06/c_1127628756.htm ⚫ 2021 年 4 月 30 日 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论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 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 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 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 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 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2105/01/content_5604364.htm ⚫ 2021 年 4 月 22 日 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 42 / 430 论述: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 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 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 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将碳 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 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 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 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链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4/22/c_1127363007.htm ⚫ 2021 年 4 月 16 日 会议: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 论述:我宣布中国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 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 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 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 一场硬仗。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 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43 / 430 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 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应对气候变化是全 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 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中方将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希望发达经 济体在减排行动力度上作出表率,并带头兑现气候资金出资 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充足的技术、能力建 设等方面支持。 链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4/16/c_1127339633.htm ⚫ 2021 年 3 月 15 日 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论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 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 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 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 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 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 44 / 430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 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 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 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 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 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 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 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 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 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 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 碳生活新时尚。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 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 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 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监督 45 / 430 考核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责任,做到有目标、有措 施、有检查。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 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5/content_5593154.htm ⚫ 2021 年 1 月 25 日 会议: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 论述: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 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已经宣布,中国力争 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 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 且做好。中国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并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确 保实现既定目标。中国这么做,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 义,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链接: http://china.cnr.cn/gdgg/20210125/t20210125_52539972 3.shtml ⚫ 2021 年 1 月 11 日 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46 / 430 论述: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 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 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 2030 年前碳 排放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 链接: http://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164.htm ⚫ 2020 年 12 月 12 日 会议:气候雄心峰会 论述: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 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今年 9 月,我 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 措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 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 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47 / 430 链 接 :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2/13/c_1126854050.htm ⚫ 2020 年 11 月 22 日 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 边会 论述:二十国集团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导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全面有效实施。不久前,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 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 碳中和。中国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链接: 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2/content_5563383.htm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 论述: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 刻也不能松懈。我们要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恪 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 家提供更多帮助。中国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 任,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我不久前在联合国 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 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48 / 430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将说到做到! 链 接 :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 11/17/c_1126752133.htm ⚫ 2020 年 11 月 12 日 会议: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 论述: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也是促进复苏的关 键。中欧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 黎协定》。不久前,我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 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方将为此制定实施规划。我们愿同欧方、法方以明年分别 举办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国际会议为契机,深 化相关合作。 链接: http://china.cnr.cn/gdgg/20201112/t20201112_52532813 1.shtml ⚫ 2020 年 9 月 30 日 会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 论述: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 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 2020 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 护区相关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 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 49 / 430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 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 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链接: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30/content_5548767.htm ⚫ 2020 年 9 月 22 日 会议: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论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 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 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 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652.htm ⚫ 2015 年 11 月 30 日 会议: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 论述: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 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 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 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 50 / 430 且应该得到遵守。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 2030 年左右使二氧 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 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 2015 年 9 月 25 日 会议: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论述: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 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政策行动。 中国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 下降 60%-65%,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左右。 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6/c_1116685873.htm ⚫ 2014 年 11 月 12 日 会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论述:中国计划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 51 / 430 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提高到 20%左右。 链接: http://www.gov.cn/xinwen/2014-11/13/content_2777663.htm 2.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韩正出席启动 仪式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 16 日上午以 视频连线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上海和湖北设分会 场。 7 月 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 视频连线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上海和湖北设分会 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 出席仪式,并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 出席仪式,并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分会场出席启动仪式。 生态环境部、湖北省、上海市有关负责同志先后在三地会场 致辞。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 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的 52 / 430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省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交 易系统由上海市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数据报送系统依托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 周期为今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2162 家,覆盖 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 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摘选)3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30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 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 会议。 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 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 技术改造投资。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 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 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大改革攻 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高水平开放,坚定 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有序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 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 3 摘自:新华社 53 / 430 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要防范化 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 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要坚持房子是用 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 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 税收等支持政策。 2.5 国新办举行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情况国 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21 年 7 月 14 日(星期三)上午 10 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 民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并答 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 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7 月择时启动发电行 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 解相关情况,今天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应 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赵英民先生作情况介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赵英民: 54 / 430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建设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受到了国际国 内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2015 年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就碳市场建设作出重要 宣示。2021 年 4 月 22 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启 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要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韩正副总理多次提出要求,并协调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 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方案,牵头组织全国碳市 场建设工作,目前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 作已经就绪。7 月 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在 7 月择 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上线交易。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 年 10 月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 7 省市启动了 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 年起,7 个地方试点碳市 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 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 经验,奠定了基础。2017 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 55 / 430 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8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根据“三定方案”新职能职责 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一是构建了支 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 管理办法(试行)》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制度, 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等技术规范。同时,正在 积极配合司法部推进《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的立法进程。二是稳妥制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明确发电行 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 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 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 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三是扎实开展数据质量管 理工作。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在企业报 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核查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组织专门 的督导帮扶,监督指导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核查力度,组 织开展核查抽查,通过对地方督促检查和对企业现场抽查, 进一步加强对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四是完成相关系统 建设和运行测试任务。利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我们建设了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管理系统,指导 推动湖北省、上海市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 易系统的建设任务,并且通过了系统的测试和验收。五是组 织开展能力建设,提升能力水平。对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56 / 430 相关企业、第三方机构等持续开展了全国碳市场系统培训, 培养温室气体核查、核算、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下面,我和李高同志愿意回答 大家的提问。谢谢。 邢慧娜: 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总台央视记者: 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 具体作用?我国全国碳排放市场的建设工作下一步如何推 进?谢谢。 赵英民: 谢谢你的提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 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 新,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对外庄严宣示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 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 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今年是全国碳 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 2000 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 超过 40 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 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 场。 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 57 / 430 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 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 率先达峰。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 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 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 展的转型。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销机制,促进增加林 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 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四是依托全国 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 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够将温室气 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 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 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 工具。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 工作,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 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 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 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 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 58 / 430 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中的作用。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碳交易的前提是碳排放的准确量化。生态环境部目前在 强化排放监测、核查排放数据方面有哪些有效措施?如何保 证配额分配公正合理,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数据质 量?谢谢。 赵英民: 谢谢你的提问。的确,市场要进行交易最基本的基础是 要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这也是我们全国碳市场建设 工作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工作, 在连续多年开展各相关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工 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的数据质 量管理,我们专门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 告指南 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 行)》,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算和报告进行统一规范, 对省级主管部门开展数据核查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严格要求。 按照现在的工作程序,在企业报告数据和省级生态环保部门 核查工作完成以后,生态环境部还组织了对地方的督促检查 和对企业的现场抽查。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和第 三方机构的信息公开力度,要求企业公开排放情况。省级生 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核查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业绩,以信息公 59 / 430 开方式加强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核查的情况看,总体 来说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是符合要求的。 在配额分配的公正性方面,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方法 是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 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配额分配的基础是经过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 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对排放数据的核查结 果乃至分到的配额有疑义的还可以复核申诉。在配额分配的 合理性上,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 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 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 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在配额 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一些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 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 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 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加 大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 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保障。 二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参与各方业务能力。三 是加强监督指导,持续开展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监 60 / 430 督帮扶,狠抓数据管理。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 借助全社会力量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升全国碳 市场的数据质量。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碳市场上线,我国的探索经过了十年, 能否介绍一下这十年间总结了哪些经验?以及全国碳市场 和地方碳市场运行和管理有什么异同?全国碳市场和地方 碳市场如何保证平稳过渡接轨?谢谢。 赵英民: 这个问题请李高同志回答。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李高: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国家的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 从 2011 年 10 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 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地 方试点从 2013 年 6 月先后启动了交易。经过多年发展取得 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几个试点市场 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 20 多个行业近 3000 家重点排放单 位,到 2021 年 6 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 4.8 亿 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 114 亿元。成果也体现在两个方 面,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 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对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 61 / 430 化社会各界低碳发展的意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 经验。我想,这些宝贵经验体现在一些制度设计上,包括地 方法律法规的建设、配额分配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在人 才队伍方面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人才队伍。 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按照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在充分借鉴试点碳市场经验 基础上,明确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 全国碳市场建设。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方面的 制度设计和试点市场有一定的差异。7 个试点碳市场在纳入 的行业范围、门槛也是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各地 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管理要求来定的。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 业起步,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我们工作重点转向确保全国 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地方的碳市场要 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 突破口,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 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 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 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 建立的情况下,我们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 关准备工作。谢谢。 62 / 430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环境部门如何对企业和单位进 行监管?对于虚假登记和交易等情况,环境部门如何处理? 谢谢。 赵英民: 这个问题刚才在回答如何强化数据质量的时候,已经涉 及到一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基础是强制性的减排履 约责任。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具有操作环节多、规 范性要求强、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在法治轨道上 进行。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为了建设全国碳市场、推动全 国碳市场的启动运行,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碳市场相关制 度,初步构建了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 去年年底,我们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对碳市场交易主体的条件、交易产品、交易方式、各参与方 权利和义务等作出了规定。我们印发了《2019-2020 年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启 动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今年以来,又陆续发布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核查指南以及碳排放 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文件,这些制度文件 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市场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碳排放权登 记、交易、结算三个管理规则,针对登记、交易、结算活动 各环节明确了监管主体和责任,细化了监管内容,实现了整 63 / 430 个碳市场流程各个环节的全覆盖,形成闭环,实现了精细化 监管,从而有效地防止虚假登记和交易,保护各方交易主体 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和公平。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制度 的落实。一是指导监督,主要是对市场各参与主体严格按照 相关制度规定开展业务进行指导监督。二是能力建设,主要 是加强对市场参与主体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碳市场相关能 力建设,推动各个单位相关方懂制度、守制度、用制度。三 是联合监管,碳市场监管涉及到多项法律法规,监管职能也 涉及到国务院很多部门,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组织开展对碳市场运行各个环节的联合监管。四是 立法保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以更高层次的立法保障碳市场各项制度有效实施。 谢谢。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的企业 2000 多家都是发电企业, 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其他重点行业领域现在准备情况 如何,大概什么时候可能纳入?对于碳市场的配套制度,接 下来有什么样的规划?谢谢。 赵英民: 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个方面的考 虑: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64 / 430 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 2000 多家发电行业重 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 40 亿吨,因此首先把发 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 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 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 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 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 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 的行业。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这个行 业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结合国家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我们已经连续多年组织 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 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因此这些 高排放行业,他们的数据核算、报送核查工作也是有比较扎 实的基础。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 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 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 一步,我们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 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 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 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 65 / 430 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碳市场启动后还有个磨合、完善、稳定的过程。 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为随后行业覆盖面的扩大、 交易品种的增多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推动中国碳市场健康 发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目前碳市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何?为了满足全 国碳市场运行的人才需求,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随着 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拓展到其他行业,生态环境部将采取 哪些措施加快相关人才队伍建设?谢谢。 李高: 谢谢你的提问。碳市场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 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我们把加强碳排放领域、碳市场相关的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相关人员的能力作为全国碳市场建 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8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全 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全国碳市场系列培训教 材,培训教材涵盖碳市场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还录 制了相关的视频。专门针对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相关机 构,包括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支撑机构,包括参与碳市场相 关的企业开展了能力建设培训,初步计算超过 60 场。2019 年 10 月-12 月,组织相关支撑单位举办了 8 期 17 场次碳市 66 / 430 场配额分配和管理系列培训活动,也是为了发电行业的配额 分配和碳市场启动工作打好基础。配额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环节,对于刚刚接触的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来讲也是个比 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专门就配额分配有关内容对省级生态环 境主管部门和发电行业企业开展培训,就这一项专项的培训, 参训规模超过 6000 人次。此外,支持相关省市碳市场能力建 设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全国碳 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和活动。 近来有一个新变化,2021 年 3 月,碳排放管理员列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就是说,未来碳排放管 理员是我们国家承认的一个职业。下一步要依托职业培训来 进一步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加强碳排放领域、碳市场相关人 才队伍建设,把这个重要渠道发挥好。 全国碳市场很快要上线交易,我们将以上线交易为契机, 继续深入开展覆盖发电、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钢铁 以及更多行业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设置更有针对性的专门 培训课程,为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 的碳排放管理、碳市场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同时,进一 步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支持相关行业协会、支撑单位加快 推动规范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的发展,鼓励地方企业开展系 统全面、形式多样的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全方位加大 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碳市 67 / 430 场从业人员素质,包括管理、服务、核查机构的相关人员, 在持续强化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数据质量方面进一步加强 培训,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我们相关的管理要求、管理流 程,通过这样一些工作更好地支撑全国碳市场建设,为碳市 场的平稳运行和进一步的扩大、深化打好人才基础。我回答 到这儿,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碳市场启动以后,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碳价。全国碳市场 的碳价如何形成?在起始阶段将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如何 利用碳市场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引导企业减排?谢谢。 赵英民: 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 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因此碳价非常重 要。 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 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 势决定。坦率说,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 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 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 的价格激励信号。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因此出现碳价 68 / 430 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 的长期稳定运行。 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还不好说碳价是多 少。但从全国 7 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 价约在 40 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 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 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同时,在碳达 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 上升,因此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关键还是要从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 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 请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在何时何地正式上线?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发电行业在 202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核 查数据报送工作应该于 6 月 30 日前完成,其他行业在年底 前完成,请问目前是否有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谢谢。 赵英民: 根据 7 月 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国碳市场将在 7 月择机启动上线交易。关于数据核查的情况,按照工作安排, 今年要完成去年相关排放的核查任务。往年有排放清单的编 69 / 430 制,今年因为有碳市场这么一个因素,因此对发电行业也就 是参加碳市场的企业行业的数据要求更加急迫、刚性,目前 相关工作都在正常进行。有关各行业的排放数据、国家排放 清单报告,生态环境部网站上都有,欢迎记者朋友们去查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全国碳市场上线以后,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相比其他国际成熟的碳市场,目前中国的碳价均值还处于比 较低的水平?请问,未来随着陆续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 不断推进,中国的碳价是否也会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谢谢。 赵英民: 首先,中国的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这是全球气候行动 的重要一步。中国碳市场一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 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因此中国碳市场的启动将为全球合 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 和地区提供借鉴。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全球大概有 61 个区域、国家或者地方的碳定价机制,其中 31 个是碳排放交 易机制,30 个是碳税制度。这些制度都是独立运行的,因此, 一个碳市场就有一个碳价,这是很正常的。碳价都是由各自 市场交易决定的,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落 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还有《巴黎协定》的目标、 原则和要求,降低关税、减少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和便利化,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 70 / 430 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关于你刚才提的问题,碳市场在不同市场之间或者不同 国家之间如何衔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碳市场在不同国家 和地区间衔接,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政策、 标准、技术等问题。目前,中方正在积极地推进《巴黎协定》 第六条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 制。我们认为,各方应该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所规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前提 下,坚持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和帮助确有需 要的缔约方开展包括碳市场在内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 动,引导全球气候行动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反 对和避免单边主义、单边行动破坏当前来之不易的国际应对 气候变化合作氛围,从而保持全球气候治理势头继续向前。 谢谢。 邢慧娜: 感谢赵英民副部长,感谢李高司长。今天的吹风会就到 这里。感谢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71 / 430 三、部委工作 7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3 3.1 解振华: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即将发布 十领域 加速转型4 ——解振华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7 月 24 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2021 北京峰会上,中 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了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路线图、1+N 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一个指导意见,这是顶 层设计。“1+N 政策体系将很快发布,将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 创新。” 具体来看,根据解振华的透露,这十大方面包括: 一、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 “十四五”时期,要严控煤炭消费的增长,“十五五”时 期要逐步减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大 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发展绿色 氢能,其中已经公布 2030 年要建成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12 亿千瓦我们国家火力发电也没有到 这个水平,美国全国总体容量也就是 11 亿千瓦,构建以新能 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工业电动交通和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二、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 4 摘自:新京报 7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4 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 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 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 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 三、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 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净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励发展装 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落实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绿色乡村。 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发展电动氢燃 料电池等清洁零排放汽车。要建设加氢站、换电站、充电站, 现在中石化已经宣布要把加油站逐步增加到加气站、换电站、 充电站。 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脱钩,减缓气候变 化的治本政策,加强相干领域的立法,坚持生产责任延伸制 度,推动静脉产业、动脉产业的发展,鼓励推广再制造,建 立完善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受益的方式,搞循环经济一个是 技术,一个是好的商业模式。 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绿色氢能、电 动和氢燃料汽车,碳普及利用和封存,资源循环利用链接技 7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5 术等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具有推广 前景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 七、发展绿色金融 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 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 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八、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经济政策非 常明确我们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 低碳领域,在 1+N 政策体系当中都会陆续出台政策。 九、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 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减 排目标,在已有试点基础上,上周已经在电力行业启动全国 碳市场的上线交易,现在交易价格大概是五十多块每吨,现 在逐步要上涨,欧盟碳价是 60-70 欧元,在碳定价还有很多 的工作要做。今后我们要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 品种和交易方式。 十、实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既有助于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也有助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该领域行动与合作,大力植树造林保 护自然生态系统,也与联合国有关国家继续推动相关领域国 7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6 际合作的倡议。今年要在昆明召开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会,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此外,解振华还表示,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复 苏政策和行动推动下,世界将迎来一场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 产业变革,这里蕴藏着很大的投资和市场机遇。“我们国家有 关机构来测算了一下,如果我们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大体 上需要 136 万亿人民币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3.2 发改委环资司赵鹏高副司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循环经济 的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那么“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循环经 济发展目标有哪些?《规划》涉及了哪些行业和领域?对我 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相关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进行分析。 中国网:赵司长您好!首先,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能够 邀请到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赵鹏高:也非常高兴做客中国网,中国网的网友,大家 好! 中国网: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 5 摘自:中国网 7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7 发展规划》,对我国下一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做了一系列系统 的部署。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对循环经济有一个粗略的 了解,但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循环经济到底是什么? 赵鹏高: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 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谓减量化,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 废弃物产生。所谓再利用,是指将废旧物资直接作为产品或 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所谓资源化, 是指将废弃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再生后利用。 比如有专家以“打麻将”的规则来解释循环经济:上家 打出来的牌对上家来说是没用的废弃物,如果下家能吃、能 碰,这就变成了原料。这就是循环经济“上游废弃物变成下 游原料”的一种形象解释。总的来说,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更少的资源获取更大的发展。 中国网: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赵鹏高:对的,你说的完全对。 中国网:《规划》当中还提到了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就请您给我们介绍 一下发展循环经济到底会如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呢? 赵鹏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7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8 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 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 程,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由于原材料开采、材 料初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处置等环节所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例如,以废钢为原料相比以铁矿石 为原料炼钢,生产 1 吨钢可以减少约 1.6 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 2020 年废钢利用量约 2.6 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量约 4.16 亿吨。据有关专家测算,每回收利用 1 吨废旧物资,平均可节约矿产资源 4.12 吨左右,节约能源 1.4 吨标准煤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72 吨左右。中国循环经 济协会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对我国减少二氧 化碳排放的综合贡献率超过 25%。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是推动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网:那么,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 面临着哪些痛点和难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循环经 济的主要目标又有哪些? 赵鹏高: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 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说,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 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 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 7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79 不充分。同时,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旧产品产生量 增长较快,回收拆解处理难度大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 方面。定性方面,到 2025 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 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 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 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定量目标包括单位 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主要资源产出率,以及 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再生利用量等具体指标。 中国网:《规划》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对循环经 济的发展做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将重点任务聚焦于产业、农 业和社会生活这三个领域。这样的布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赵鹏高:《规划》部署的三大重点任务,主要聚焦于资源 循环利用的三个主要领域。 在产业领域,主要是从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来考虑,包括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 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等任务。 在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从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来考虑,包括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 7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0 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任务。 在农业领域,主要是从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 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来考虑,包括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等任务。 中国网:《规划》部署了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城市废旧物 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大宗固废 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 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重点工程的落地、实施涉及到 方方面面,需要个人,相关企业、行业,特定园区,重点城 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协同配合与努力。那么如何保证这些重点 工程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呢? 赵鹏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 统工程,涉及众多职能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也需要 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规划》明确了“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提出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标准、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强化行业监管等;并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重点 任务落实,要求各地区精心组织,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结合实际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 充分发挥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协调 和指导,压紧压实部门、地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十 8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1 四五”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中国网:我们还注意到,《规划》当中还部署了六大行动, 其中很多行动涉及的方面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行 动的落地及其取得的成效,也需要依靠每个人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挑了其中一些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领域(涉及)的 行动,请您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讲解:这些行动会如何开展? 落地后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相关的产业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 首先塑造制品在我们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就请您给 我们介绍一下“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 赵鹏高:《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循环经济领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 问题,部署了六大重点行动。 比如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塑料作为一种基本 基础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 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影响挑战, 塑料污染治理已上升为全世界的一个焦点话题,也是一个世 界性难题。“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组织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 治理专项行动,所谓“全链条”治理,就是从塑料生产、流 通、使用、回收、再生利用、末端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开 展治理。主要任务包括科学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鼓励引 导公众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 8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2 可降解塑料使用,规范可降解塑料应用和处置。加强塑料垃 圾回收和再生利用;开展江河、湖泊、海岸线塑料垃圾清理, 实施海洋垃圾清理专项行动等。 中国网:另外一个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话题可能和快递有 关,因为现在网购的人越来越多了。那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 下“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 赵鹏高: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飞 速发展,快递包装数量急剧增长,包装废弃物已成为一个新 的治理难题,快递包装亟需绿色转型。为此,《规划》专门部 署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主要任务包括强化快递包 装绿色治理,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 原装直发;鼓励包装生产企业、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 立产业联盟,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实施快递 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 点,加大标准化周转箱推广应用力度等。争取到 2025 年,电 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 1000 万个。 中国网:还有一个(行动)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可能就是 汽车,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越 来越多的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汽车。所以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 赵鹏高:我国已是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20 年底, 8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3 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 2.81 亿辆,与此相对应,报废汽车的 规模也越来越大。汽车报废后,通过规范的回收、拆解,可 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钢铁原料,重要零部件通过再制造还可 以再使用;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通过规范处置,可 以梯次利用,也可以再生利用。但由于目前汽车生产、销售、 维修、二手交易、报废、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各环节还没有 做到有效链接,信息流通不畅,报废汽车规范回收拆解监管 难度大,大量报废汽车没有进入规范回收拆解渠道,一些重 要零部件流向也没有得到监控,存在较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因此,《规划》部署了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主 要任务是研究制定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构建信息 交互系统,推动形成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做到来 源可查,去向可追溯。当然,这是一项探索性很强、难度很 大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一起深入研究, 稳步推进,先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条件成熟后再在全国 推广。 中国网:听了您的分析和讲解,我们也了解到,发展循 环经济,不仅对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 且也会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非常多的便利。最后我们非常感 谢赵司长今天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析和解读,让我们对循 环经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次感谢! 赵鹏高:也谢谢中国网,感谢主持人,谢谢! 8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4 3.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 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 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 略部署,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 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我 部制定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 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21 年 7 月 12 日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 大战略部署,引导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 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制定本行动计划。 8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5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 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 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碳中和科 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构建 教育、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为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近期目标。利用 3—5 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 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 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 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 破。 中期目标。通过 5—10 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 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 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 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 8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6 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 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 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举措 1. 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 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布局 一批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平台, 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 学科研高地。加大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 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联合设立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协同培养各领域各行业高层次碳中和创新人才。 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 合,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快与哲学、经 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通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 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专业人才。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 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加 强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相关教材建设, 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 才培养体系。 2.碳中和基础研究突破行动 围绕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二氧化碳捕 集/利用/封存、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需求, 8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7 开展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新技术原理研究。加强温室气 体排放监测与减排评估、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安全-重大风 险识别与人类活动适应机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机制、 脱碳路径优化、数字化和低碳化融合等机理机制研究。系统 揭示海洋和陆地碳汇格局、过程机制及其与气候系统的互馈 机理,阐明地质碳封存固碳功效、增汇潜力与管理模式等碳 汇理论。 3.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加快碳减排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 碳利用、减污降碳等开展技术创新,重点加强多能互补耦合、 低碳建筑材料、低碳工业原料、低含氟原料等源头减排关键 技术开发;加强全产业链/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 业流程再造、重点领域效率提升等过程减排关键技术开发; 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协同治理与生态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运 输/封存以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末端减排关键技术 开发。 加快碳零排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新型太阳能、风能、地 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零碳电力技术以及机械能、 热化学、电化学等储能技术,加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 特高压输电、新型直流配电、分布式能源等先进能源互联网 技术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技 术以及低品位余热利用等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开发生物质利 8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8 用、氨能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非含氟气体利用、能量回 收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开发钢铁、化工、建材、 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的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 加快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二 氧化碳高效转化燃料化学品、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集、生物 炭土壤改良等碳负排技术创新;研究碳负排技术与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关系,引领构建生态安全的负排放技 术体系;攻关固碳技术核心难点,加强森林、草原、湿地、 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技术升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4.碳中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优化布局一批碳中和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 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碳中和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建设若干碳中和领域前沿科学中心,探索碳减排、碳零排、 碳负排等关键技术的共性科学问题;建设碳中和领域关键核 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 化的全链条攻关。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碳中和创新平台的培育,组建一 批攻关团队,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若干碳中和 技术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 5.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 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 8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89 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碳中和关键技术集成耦合与综 合优化,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能源深度脱碳、 工业绿色制造、农业非二氧化碳减排以及建筑、交通等重点 领域低碳发展。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联合地方建设 一批碳中和领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构 建碳中和技术发展产学研全链条创新网络,支撑建设一批绿 色低碳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社区、示范城市(群)。 6.碳中和国际合作交流行动 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碳中 和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校 碳中和领域创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 与我国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国家留学基金计划中, 对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和相关学术科研交流予以支持。支持 高校举办高层次碳中和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主动加强应对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共同打造绿色 “一带一路”。支持建设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推动 高校参与国际碳中和领域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7.碳中和战略研究创新行动 建设碳中和战略研究基地,打造碳中和高端智库,组织 高校加强碳中和战略研究,为我国做好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 支撑。重点研究碳中和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主要路线,碳 中和与能源、产业及经济体系发展的影响关系;深入分析电 8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0 力、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和能源、建筑、交通等关 键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障碍与转型成本;研究利用信 息技术实现重点行业领域碳中和途径与信息通信产业低碳 化发展模式;研究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 联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国际气候合 作研究,形成技术、行业、领域、区域及国际多维度的创新 战略支撑体系。 三、组织实施 1.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成立碳中和科技创新专家组, 指导和协调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关司局积极研究并推进具体 任务实施。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以服务国家 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探索力度, 支持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 2.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高校承担或参与碳中和领域国家 重大科技任务,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碳中和 产教融合联合体,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碳中和技术 创新发展提供急需专业人才。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 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 3.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引导 各层次人群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新方式,营造绿色低碳 生活新时尚。高校领导干部要加强碳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9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1 3.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下达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 节能监察任务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 管部门: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 2021 年工业节能监察 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函〔2021〕80 号)要求,我部确定 了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 如下: 一、专项节能监察任务 经统筹考虑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所在地区和监察内容 等,首批确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总量为 3535 家。其中,重点 行业能耗专项监察 3080 家(含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阶梯 电价政策执行专项监察),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察 270 家, 2020 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 185 家(名单见附件 1)。浙江省专项节能监察任务另行下达。 二、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将 节能监察作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工业 节能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对照 2020 年重点工业行业综 合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要求,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 9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2 完善工业节能监察体系,严格节能监察执法。按照专项监察 工作手册(附件 2,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自行下载), 认真组织开展现场监察。 (二)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三级工业 节能监察体系建设,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指导,大力开展 工业节能监察业务培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落实工业 节能监察职责,高效完成工业节能监察任务。 (三)加快工作进度。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进度管理,按 照工信部节函﹝2021﹞80 号文件安排,按时完成各项专项工 业节能监察任务,及时报送监察结果和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附件: 1.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名单.pdf 2-1.《钢铁行业能耗专项监察工作手册》.pdf 2-2.《水泥行业能耗专项监察工作手册》.pdf 2-3.《电解铝行业能耗专项监察工作手册》.pdf 2-4.《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察工作手册》.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1 年 7 月 2 日 9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3 9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4 9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5 9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6 9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7 9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8 9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99 9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0 10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1 10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2 10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3 10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4 10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5 10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6 10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7 10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8 10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09 10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0 11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1 11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2 11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3 11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4 11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5 11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6 11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7 11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8 11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19 11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0 12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1 12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2 12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3 12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4 12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5 12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6 12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7 12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8 12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29 12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0 13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1 13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2 13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3 13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4 13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5 13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6 13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7 13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8 13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39 13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0 14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1 14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2 14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3 14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4 14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5 14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6 14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7 14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8 14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49 14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0 15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1 15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2 15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3 15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4 15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5 15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6 15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7 15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8 15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59 15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0 16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1 16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2 16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3 16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4 16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5 16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6 16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7 16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8 16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69 16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0 17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1 17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2 17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3 17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4 17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5 17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6 17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7 17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8 17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79 17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0 18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1 18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2 18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3 18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4 18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5 18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6 18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7 18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8 18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89 18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0 19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1 19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2 19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3 19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4 19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5 19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6 3.5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摘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各有关企业: 19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7 现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 年 7 月 4 日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赋 能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优化、 网络质量提升、算力赋能加速、产业链稳固增强、绿色低碳 发展、安全保障提高,打造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有效支 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绿色技 术、绿色产品、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提高新型数据中心能 源利用效率。统筹发展与安全,进一步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 管理和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用 3 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 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 总体布局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 19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8 下简称国家枢纽节点)、省内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 局。技术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稳步 增强。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升,网络质量明显优化,数网、 数云、云边协同发展。能效水平稳步提升,电能利用效率(PUE) 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 到 2021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55% 以上,总算力超过 120 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 PUE 降低到 1.35 以下。 到 2023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 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60%以上,总算力超过 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 10%。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 占比超过 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 PUE 降低到 1.3 以 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 1.25 以下。国家枢纽节点内 数据中心端到端网络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 20 毫秒。 二、重点任务 (四)产业链稳固增强行动。 2.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建立健全新型数据中心标准体系, 推动云边服务器、软件定义存储、智能无损以太等 IT 和网络 标准研制。加快推进边缘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标准建 设,支撑新技术新应用落地。 (五)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1.加快先进绿色技术产品应用。大力推动绿色数据中心 19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199 创建、运维和改造,引导新型数据中心走高效、清洁、集约、 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鼓励应用高密度集成等高效 IT 设备、 液冷等高效制冷系统、高压直流等高效供配电系统、能效环 境集成检测等高效辅助系统技术产品,支持探索利用锂电池、 储氢和飞轮储能等作为数据中心多元化储能和备用电源装 置,加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推广应用。 2.持续提升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鼓励企业探索建设 分布式光伏发电、燃气分布式供能等配套系统,引导新型数 据中心向新能源发电侧建设,就地消纳新能源,推动新型数 据中心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用能结构,助 力信息通信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优化绿色管理能力。深化新型数据中心绿色设计、施 工、采购与运营管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采用合 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对高耗低效的数据中心加快整合与改造。 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要求,绿色低碳 等级达到 4A 级以上。 专栏 5 绿色低碳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数据中心标准体系,研究制 定覆盖 P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指标在内的数据中心综合能 源评价标准。鼓励企业发布数据中心碳减排路线图,引导数据 中心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与管理,加快探索实现碳中和目标。 199 / 430 2持020续年开度展报告绿色等级评估。建立绿色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评价20机0 制,完善能效监测体系,实时监测 PUE、水资源利用效率 (WUE)等指标,深入开展工业节能监察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 察。组织开展绿色应用示范。打造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先进典 型,形成优秀案例集,发布具有创新性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 解决方案目录。 3.6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 年度报告》 2021 年 7 月 13 日上午,在 2021 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 坛“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坛上,生态环境 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 年度报告》 (以下简称《2020 年度报告》)(见附录)。 《2020 年度报告》内容涵盖 2019 年我国有关部门、地 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 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完善制 度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及积极开展国 际交流与合作等 7 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制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意 识提升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阐述了中 国政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坚定推动多边 进程,在气候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气候变 20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1 化南南合作的有关情况,以及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 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的“中国贡献”。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坚决贯彻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两方面工作。 3.7 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 响评价试点的通知 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陕西 省生态环境厅(局): 实施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评价管 理统筹融合,是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协同增效,实 现固定污染源减污降碳源头管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加快实施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 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 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落地,我部组织部分省 份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现将有 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21 年 12 月底前,试点地区发布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 20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2 影响评价相关文件,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 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 2022 年 6 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 潜力,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 方法,打通污染源与碳排放管理统筹融合路径,从源头实现 减污降碳协同作用。 二、试点范围 (一)试点地区 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地开 展试点工作,鼓励其他有条件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求 划定试点范围,并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开展试点。 (二)试点行业 试点行业为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 点行业,试点地区根据各地实际选取试点行业和建设项目 (详细名单见附件 1)。除上述重点行业外,试点地区还可根 据本地碳排放源构成特点,结合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径 安排,同步开展其他碳排放强度高的行业试点。 (三)试点项目 试点地区应合理选择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 项目,原则上选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试点项目应具有 20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3 代表性。 (四)评价因子 本次试点主要开展建设项目二氧化碳(CO2)排放环境影 响评价,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开展以甲烷(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 硫(SF6)、三氟化氮(NF3)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方法体系 根据试点地区重点行业碳排放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建设 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基于碳排 放节点的建设项目能源活动、工艺过程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加快摸清试点行业碳排放水平与减排潜力现状,建立试点行 业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构建减污降碳措施比选 方法与评价标准。 (二)测算碳排放水平 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分析,识别碳排放节点,重点预测 碳排放主要工序或节点排放水平。内容包括核算建设项目生 产运行阶段能源活动与工艺过程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 热力导致的二氧化碳产生量、排放量,碳排放绩效情况,以 及碳减排潜力分析等。 (三)提出碳减排措施 20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4 根据碳排放水平测算结果,分别从能源利用、原料使用、 工艺优化、节能降碳技术、运输方式等方面提出碳减排措施。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明确碳排放主要工序的生产工艺、生产 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及综合利用情况、能效标准、节能 降耗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清洁运输方式等内容,提出 能源消费替代要求、碳排放量削减方案。 (四)完善环评管理要求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按照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 技术规范等要求审批试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明确减污降碳 措施、自行监测、管理台账要求,落实地方政府煤炭总量控 制、碳排放量削减替代等要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碳排放 影响评价试点的组织实施,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结合地区 实际,确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试点范围、目标任务和实施计 划,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工作机制,保障人员经费,定期跟 踪调度实施进度,及时梳理总结试点工作问题和工作成果。 (二)强化技术支持 生态环境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制修订 工作,组建专家团队,对试点地区帮扶指导,组织开展技术 交流培训。鼓励试点地区探索创新碳排放量核算和评价方法, 20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5 出台相关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先行先试。试点地区也可参 考《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 (试行)》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详见附件 2。 (三)做好宣传引导 相关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相关 部门和企业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社会公众宣传碳 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请各试点地区生态环境厅(局)于 2021 年 7 月 31 日前 将试点方案和试点建设项目名单报备我部,并分别于 2021 年 12 月 15 日和 2022 年 6 月 15 日前分别向我部报送试点工作 总结。 附件:1.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 2.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 术指南(试行)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1 年 7 月 21 日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其他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生态环境局,环境发展中心、环境规划院、环境工程 评估中心、气候中心。 20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6 部内抄送:气候司。 附件 1.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 20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7 附件 2 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技术指南(试行) 20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8 20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9 20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0 21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1 21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2 21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3 3.8 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绿色 发展工作指引》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商务部、生态 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 《工作指引》指出,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前,世界多国把绿色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国际贸易投资中的绿色规则加速演进,对外投资合作只有践 行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成为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的重要 21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4 支撑,才能在开放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在国际合作与 竞争中赢得主动。 《工作指引》提出,要在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推动绿 色生产和运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境外经贸合作 区,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主体绿色转型,遵循绿色 国际规则,鼓励和引导走出去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意识,严格 保护生态环境,与东道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工作指引》适用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推进 绿色发展相关活动,同时适用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生态环 境部门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进行相关指导和服务。有关 单位可在工作中参考。 21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5 21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6 21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7 21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8 21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19 21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0 22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1 3.9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金融机构要逐步参与碳市场交易6 7 月 16 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平均成交价超过 每单 51 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不到欧盟碳交易价格的八分之 一,我们国家碳排放是免费发放,金融机构目前还没有参与 这个交易市场,可以看出中国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中国人 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 24 日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2021 北京峰会上表示。 范一飞称,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 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与普通大众商品市场相比,碳市场不仅 有满足当前交易市场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功能基于碳价格 信号实现投资跨周期研讨,风险跨周期管理,属于典型的金 融功能。 在范一飞看来,既有的减排方式中,碳市场是最为有效 的方式。同时,碳市场建立要考虑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为形成有效碳价格要严格遵行市场规律开展碳交 易,金融机构要逐步参与碳市场交易,碳配额一级市场是拍 卖型市场,政府可用拍卖配额收入支持高碳行业和地区进行 转型。 第二,封顶总量是形成有效碳价格的前提,中国能源结 构与其他国家有差异,煤炭和石油占比大,地区之间很不平 6 摘自:中新经纬 22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2 衡,必须结合中国能源结构确定未来各时期碳峰值及配额分 配。 第三,处理好拍卖档期激励信号与潜在增长通胀之间的 关系,碳配额拍卖价格过低,不能形成很好的激励信号,拍 卖价格过高可能会抬升生产生活成本,甚至引发通胀或衰退, 因此也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 第四,完善市场配套建设,积极发展远期、掉期、期权、 期货等延伸品,提高透明度,加强投资者保护等金融市场监 管规则,也应该适用于碳市场。 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范一飞指出,虽然中国绿色金融 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投资人培育、对接国际标准、环 境信息披露、中间机构规范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在谈到中国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范一飞表示,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推动形成 ESG 投资理念与绿色金融标准 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助力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 一是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培育 ESG 投资人。 在激励政策方面,继续探索包括补贴、贴息、减免税等财税 政策,以及提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吸引力监管等。强化和 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提升市场机构配置绿色资产积极性, 积极促进市场建设,推动 ESG 投资与固定收益产品相结合。 丰富 ESG 投资运用领域,引导养老金、保险、社保等具有一 定社会属性长期资金进入 ESG 投资市场,并纳入考评体系, 22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3 丰富绿色债券市场资金来源。 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最 终我国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绿 色债券标准,助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继续强化 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环境信息披露强制性和规 范性,建立强制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覆盖各类融资主体, 细化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此外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便于 金融机构获取企业的碳排放数据。 四是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继续规范中间机构行为,开展对评估认证机构的备案,通过 市场化评议和业务质量交叉检查等方式,推动评估等认证行 业的标准统一。 3.10 国资委:2021 年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图文实录(摘选)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 华岗: 上半年,中央电网企业售电量 3.1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 长 19%,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16.9%;6 月当月发电量同比增 长 9.4%,连续 15 个月正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原油产量 1.6 亿 吨,同比下降 0.1%,降幅比 1-5 月收窄 1 个百分点;成品油 22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4 销量 1.6 亿吨,同比增长 8.8%。煤炭企业原煤累计产量 5 亿 吨,同比增长 5.4%;商品煤累计销量 6.6 亿吨,同比增长 16%。 钢铁企业钢材累计产量 9037.6 万吨,同比增长 18.3%。航空 运输企业运输总周转量 293.1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38.8%,月 度运输总周转量已经连续 5 个月保持正增长。 上半年,国资央企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在服务和支撑 国家重大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助力乡村振兴、新 冠疫苗生产保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卓 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亮相,中国三峡集 团的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 电,中国海油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运,中国五 矿、中交集团等承建的北京冬奥会场馆圆满竣工。一批重大 专项捷报频传,“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神舟”“天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 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重大工程项目密集投产运营,大庆 之年有力展现了中国力量,极大振奋了人心士气。 封面新闻记者:今天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两千家发电行 业单位被首批纳入。请问央企在碳市场的建设方面做了哪些 工作?下一步,国资委在推动央企绿色转型方面有哪些规划? 谢谢。 彭华岗:谢谢你的提问。碳达峰、碳中和是非常重要的一 个话题,中央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相关方面的工作。碳市场方 22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5 面,从中央企业角度来说,主要还是要稳步推进低碳发展的 体制机制建立,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要积极 参与全国的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依法开展碳排 放的报告和信息披露。另外,我们也支持企业发展综合能源 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的节能方式,指导企业构建与 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 业务创新。目前部分中央企业已经组建了碳资产管理的专业 机构,开展了碳排放统计核算、盘查等工作,并且积极参与 碳排放交易。能源、钢铁等重点行业中央企业也已经投资参 股了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碳交易机构。在整个过程当中, 中央企业不管是从规则的建立、市场的建立,到参与碳交易, 都是非常积极的。有些企业说,试点地区的第一批碳交易可 能就是由中央企业来参与的。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国 资委高度重视,现在也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和方案, 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当中发挥作用。 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国资委在中央 企业的“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部署, 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坚决遏 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建设。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 石能源的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水能, 22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6 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包括三峡集 团的乌东德、白鹤滩,这都是大水电,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 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推动氢能 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 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三是稳步推进能源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动中央企业持 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节能管理和目标责 任考核,大力实施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加强能效对标达标, 持续推进煤炭绿色利用。中央企业单位产值的能耗现在也在 持续下降。 四是稳步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我们组织中央企业 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的科技攻关,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突 破。在央企的一些项目当中,我们也在布局风电、核电、氢 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攻关任务,推进智能电 网、储能、氢能、碳捕集等技术研发应用,这方面的工作都 在加大力度。 下一步,国资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组织好中央企业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压减落后 产能,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发 挥好中央企业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更好地贡献 力量。 22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7 四、地方动态 22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8 4.1 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 审查若干规定》的通知7 各有关单位: 为从源头上推动数据中心持续提高能效碳效水平,强化 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促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支 撑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 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 2016 年第 44 号)、《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整完善北京市固定 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的意见》(京发改规〔2017〕4 号), 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的 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 年 7 月 22 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工作, 从源头上规范引导数据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能效 7 摘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2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29 碳效水平,强化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促进全市碳减排碳中 和,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改革 委令 2016 年第 44 号)、《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整完善北京市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的意见》(京发改规〔2017〕4 号),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范围内新建或改扩建的年能源消费量达到 1000 吨标准煤(含,电力按当量值计算)或者年电力消费量 达到 500 万千瓦时(含)以上的数据中心项目,适用本规定。 包含机柜等建设内容且机柜及其制冷部分能源消费量达到 上述标准的项目,视同数据中心项目,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新建或改扩建数据中心应当主要用于支撑“四 个中心”建设,保障“四个服务”功能,增强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服务能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 建设单位应当提供符合功能定位的明确的业务需求清单或 相关意向协议。 第四条 新建或改扩建数据中心应当主要为计算型。建 设单位应当提供项目运行后用于数据计算、存储等方面的功 能规划说明及配置说明,应当保证用于数据存储功能的机柜 功率比例不高于机柜总功率的 20%。 第五条 项目节能报告中应当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应当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鼓励 2021 年及以后建成的项目,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年 22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0 能源消费量的比例按照每年 10%递增,到 2030 年实现 100% (不含电网既有可再生能源占比)。 建设单位可以通过自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提高可 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建筑物屋顶可以安装光伏组件,具备条 件的项目可以在外墙安装光伏组件。自建设施不能满足的用 电需求,可以通过绿色电力交易或认购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 证书、购买节能量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节能审查意见和节 能报告于 6 月底前对项目上一年度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进行 核实。项目建设单位应对核实工作予以配合。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其股东在新建、扩建数据中心同时 关闭其所有(或控股的)的位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已投运的其 他数据中心的,所关闭的数据中心机柜总功率(不含强制退 出关闭的部分)的一半可以在计算新建、扩建项目能耗时予 以扣减,不计入新建、扩建项目能耗。 关闭存量数据中心应当提交相应证明,节能主管部门委 托第三方机构对数据中心关闭情况进行核实。 第七条 新建、扩建数据中心,年能源消费量小于 1 万吨 标准煤(电力按等价值计算,下同)的项目 PUE 值不应高于 1.3;年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 1 万吨标准煤且小于 2 万吨标准 煤的项目,PUE 值不应高于 1.25;年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 2 万吨标准煤且小于 3 万吨标准煤的项目,PUE 值不应高于 1.2; 23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1 年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 3 万吨标准煤的项目,PUE 值不应高 于 1.15。 第八条 数据中心应当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通过自用、对 外供热等方式加强余热资源利用。鼓励采用工信部《绿色数 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中的技术产品。制冷设备、 通风设备、变压器等通用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应当达到或超 过一级能效标准,禁止新增以消耗臭氧层物质为工质的设备 设施,鼓励采用以二氧化碳等自然工质为介质的制冷设备。 第九条 新建、扩建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能源管理体 系要求》(GB/T23331)等相关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能源管理 体系。年能源消费量达到 5000 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项目,应当 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实现 PUE 值测量, 并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应当与 数据中心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鼓励年能源 消费量不满 5000 吨标准煤的项目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并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应当确保能耗在 线监测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数据传输连续、完整、真实。 第十条 建设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股东应当在本市没 有已获得节能审查但在获得节能审查意见后两年内未开工 建设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报节能审查前充分 论证节能方案,完善节能报告编制。节能报告是建设单位就 节能工作做出的承诺,建设单位应当确保节能报告的真实性, 23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2 严格落实节能审查意见的各项要求及节能报告中的建设方 案,确保实际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低于设计水平。 第十一条 项目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后,两年内上架率(实 际上架的机柜总功率/项目机柜设计总功率)未达到 80%的, 建设单位应当向原节能审查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第十二条 根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整完善北京市固 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的意见》(京发改规〔2017〕4 号) 要求,对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获 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由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使用, 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由市区发 展改革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并依法追究有关责 任人的责任。 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通过节能审查 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撤销项目的节能 审查意见。 对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市区 发展改革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不能改正或者逾期不 改正的,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对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在节能审查 工作中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区级发展改革部门需同步将 相关违法信息抄送市发展改革部门,由市发展改革部门统一 23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3 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向社会公开,并将行政处罚信 息在“信用北京”网站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 共享平台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 第十三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对数据中心实际运行 PUE 值执行《数据中心能源效率限额》(DB11/T1139)的情况 进行节能监察。对于超过标准限定值(PUE 值 1.4)的数据中 心,将按《北京市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意见》(京发改 〔2015〕1359 号)中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情形,确定执 行差别电价单位的名单,并通知北京市电力公司按月征收差 别电价电费。对于 PUE>1.4 且<=1.8 的项目(单位电耗超过限 额标准一倍以内),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度电加价 0.2 元; 对于 PUE>1.8 的项目(单位电耗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每 度电加价 0.5 元。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4.2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摘选)8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 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8 摘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23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021 年 6 月 22334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根 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 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的 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 5G、人工智能、区块 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与生物、 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脑机融合、光子芯片、氢能源 存储与利用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迅速。上海应发挥高 端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强新 兴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同时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谋划布局一批先导产业, 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面临新任务新使命。 当前,我国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自立自强成为 23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5 发展的战略支撑。上海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重点围绕集成 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打造相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当好新时 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三)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任务,发挥上海优势,聚焦重 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全力推动落实集成 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通过产品结构转型、 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传统 产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以新技术新模式 新业态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 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 “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 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 “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 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 (四)发展目标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 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 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 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 23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6 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四)新能源汽车 到 2025 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 3500 亿元 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重 点汽车制造企业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培育一批 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重点发展:1.纯电动 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电池能量密 度、安全性和电池寿命,推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 统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 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进入市场应用,突破膜电极、电堆、质 子交换膜等系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 本,完善加氢站布局。2.智能网联汽车。支持相关企业加强 合作,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 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 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 技术及装备研发,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 及应用。3.新型汽车服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共享 出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展示交易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五)高端装备制造 能源装备。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自 主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1.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研制具有 23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7 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装备,开发应用微型燃机与轻 型燃机产品系列。2.太阳能发电装备。提升新型高效晶体硅 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工艺技术开发水平和研制 能力。3.风力发电装备。加快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其关 键零部件,突破提升 10MW 和 15MW 大型直驱海上风机技 术,提升大功率风机整机制造能力。支持企业“风电制造+风 场运营+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4.核电装备。推动核电研 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承包、建造安装、运行维护全产业 链均衡发展。推进三代核电成套装备推广应用,做好四代核 电技术储备,钍基熔盐堆实验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智 能电网。开发支持新能源接入的核心器件,发展新型电网技 术。推进超导电缆系统工程应用。突破大规模储能电池等储 能装置在电网侧及用户侧的应用。6.火电装备。发展大型煤 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等高效清洁煤电技术与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围绕电机与拖动设备、大气污染治理、 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 重点领域,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制。重点发展: 1.高效节能产业。提升发电装备、余热回收装备、太阳能利 用装置的节能水平。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节能建材。 鼓励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集成优 化运用。2.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医药等工业行业 废水处理核心技术,研发土壤修复、污泥强化脱水与卫生填 23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8 埋安全处置、焚烧炉渣及飞灰安全处置、土壤污染监测和应 急处理装备。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研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 化利用处置等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 收运系统,开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废旧机电 自动拆解设备等配套装备。 四、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 略地位,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引导 作用,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十四五”期间, 上海将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谋划布局一批面 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五)氢能与储能。聚焦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关键环 节,加强工业制氢提纯、电解氢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降 低制氢成本、增强氢能供应能力;加强储氢、运氢相关技术、 材料和设备研究,力争形成小规模示范应用;提高燃料电池 核心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加 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和建设。 五、空间布局 打造“两极两带”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其中,两极为张江科技创新极和临港产业增长极,两带为环 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和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 23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39 支持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 区。 (二)培育临港产业增长极 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和 空间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 航空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再 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产业规模和能级,再造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性基地。着 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 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 推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上海战略 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 区域范围包含 3 个产业发展轴的 H 型区域,包括嘉定、 青浦、松江、金山等西部长三角沿线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轴; 宝山、长兴岛、金桥、祝桥、临港、奉贤等东部沿江沿湾高 端制造业开放发展轴;以及松江 G60、浦东 S20 和 S1 沿线 (涵盖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金桥、祝桥)的中部高端 制造业发展轴。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新能源和 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 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业,打造成为高端 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和增长点。 23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40 (五)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 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 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 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六、重大专项工程 (二)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4.新能源汽车跨越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 能源汽车转型,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 发展,攻克“三电”等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 术。推动重点企业产品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型, 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4.3 浙江银保监局等 10 部门联合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 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9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落 实银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 持碳达峰碳中和,助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 型,近日,浙江银保监局联合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科技 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 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 10 部门,联合制 9 摘自: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 24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定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241达 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 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简称 “6+1”),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工作举措。从支持绿 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强化转型期金融风 险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行业自身建设等五大 路径出发,确定 20 条重点任务,形成 38 项重点领域的差 异化金融支持具体举措。 《行动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金融发展整体 布局,推动建立与碳排放强度控制相匹配的绿色金融政策 体系,健全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 全面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示范省,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 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建立银行业保险业 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目标体系,力争 2021-2025 年,全 省绿色信贷年均增速高于 20%,余额达到 2.5 万亿元,占 各项贷款比重每年提升 1 个百分点;气候融资每年新增 2000 亿元以上。引导绿色保险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和环境风险治 理,每年为环境风险治理领域提供的风险保障额度超 650 亿元。同时明确了金融支持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 筑、绿色交通、生态环境农业等细分领域的监测目标。 241 / 430 2020 年《度行报告动方案》强调以绿色项目为重点推动绿色产业2做42大 做强。一是建立绿色低碳项目清单制管理。建立节能减碳技 术改造项目、绿色低碳项目、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 张清单”,配套专项授信额度,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项 目倾斜。引导保险资金加大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力度。二是有 保有控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力保障低碳高效产业发展 融资需求,支持高碳高效产业低碳转型。严格控制高碳低效 产业信贷投放,倒逼企业改造提升或退出。严格限制新上高 耗能、高排放项目融资。三是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研究 制定细分行业和领域的授信支持政策方案,着力加大对可再 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金融支持,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接浙江“十百千”低(零) 碳试点示范体系、绿色低碳园区,给予重点授信支持,助力 美丽浙江建设。四是合力拓宽多元化绿色融资渠道。支持开 展银团贷款、绿色转贷款等业务合作,扩大绿色融资覆盖面, 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更多以绿色为主题的银行理财、信托、 基金等金融产品,丰富居民投资渠道,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行动方案》强调以节能降碳为导向完善绿色金融服务 机制。一是推动将碳表现纳入授信管理流程。聚焦能源消费 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综合 生态环境部门企业碳账户、项目碳评等情况,将重点用能企 242 / 430 2业02(0 年项度目报告)碳表现纳入银行授信管理环节。二是探索引2入43第 三方专业机构碳核查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引入第三方专 业力量,对重点绿色项目的碳减排情况进行评估、核查,实 现绿色金融环境效益数据真实可靠,强化事前、事中、事后 全流程管理。优先选择参与企业碳报告核复查工作的优质技 术单位,形成项目碳核算的闭环管理。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和 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全流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三是实施 差别化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政策。推动银行机构将碳排放情 况纳入差别化信贷政策,采取差别化的贷款额度、利率定价 等措施。各保险机构探索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四是完善绿 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机制。鼓励建立专营机制,设立绿色金 融产品创新实验室。探索碳效贷、能效信贷、气候债券、绿 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发展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 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构建多场景的绿色保险产品体 系。五是强化绿色金融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支持地方法人银 行机构探索实施差异化的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在保持整体风 险权重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 产风险权重。降低绿色信贷内部转移定价和经济资本占用, 设置绿色信贷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 《行动方案》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强化转型期金融风险 管理。一是探索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健全环 243 / 430 2境02、0 年社度会报告和治理(ESG)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气候风险2评44估 标准,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风险敞口,做好应急 预案。开展区域性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探索披露银行保险 机构持有资产碳足迹、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和自身运营碳足迹。 二是强化绿色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推动银行机构按照贷款对 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气候与环境风险状况,对全部客户和贷款 进行分类,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动态管理。三是有效防范化 解高耗能、高排放金融风险。全面摸排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金融风险,建立风险处置预案,稳妥做好风险化解与处置工 作。四是充分发挥保险参与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作用。推动 保险机构参与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发挥防灾减灾 功能,研究面向投保主体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推广环境污染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绿色建筑等领域“保险+ 服务+监管+信贷”模式,前置风险控制措施。 《行动方案》强调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强化信息共享和 多跨协同场景运用。一方面,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等渠道,进一步扩大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绿色项目、绿色制 造、绿色工厂、绿色建筑等绿色信息共享范围。对接我省企 业碳账户、工业碳平台、有关碳交易平台等,强化碳排放、 碳交易等信息集成共享。另一方面,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综合 运用相关多部门多维度信息,建立完善涵盖绿色项目贴标、 244 / 430 2环02境0 年效度益报告测算、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分析等功能的数字2化45管 理系统。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一次都不用跑”精神, 大力推广线上、便民金融服务,倡导绿色低碳金融服务方式。 《行动方案》强调大力推进银行保险业自身绿色低碳转 型示范与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分期分批推进机构自身低碳改 造。开展银行业保险业绿色低碳专项行动,鼓励建设节能低 碳型机构,倡导员工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探索建立“零碳” 银行保险机构(网点)标准,分批次、分层次推进“零碳”银 行保险机构(网点)建设。二是打造多维度绿色金融示范体 系。实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示范、“零碳”(低碳)机构网点 建设示范、绿色项目金融服务示范、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绿色金融数字信息系统改造提升“五大工程”。探索不同领 域碳减排测算方法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形成规范标准。三 是指导浙江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 员会,深入开展系列研究,组织业务交流培训,强化专家智 库作用。 《行动方案》还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主体责任, 制定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年度目标 及中长期战略举措。各有关部门深化对接合作,建立常态 化联络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和工作协同,加强“6+1” 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服务效果评价等。 24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46 4.4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实施《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 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10 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做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 决策,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头防控作用,更好地应 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 于同意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 价体系试点工作的复函》(环办环评函〔2021〕33 号)精神, 我厅组织制定了《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 行)》(以下简称《指南》),以规范和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碳排放评价工作。现将该《指南》予以印发,请遵 照执行。 碳排放评价工作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请各地收到《指 南》后,认真组织学习研究,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指南》实施过程中,有相关改进建议和 技术咨询的,可及时向我厅和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 反映沟通。 联 系 方 式 : 杨 永 进 0571-89923667 , 卫 俊 杰 057189921896。 10 摘自: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4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浙江省生态环2境47 厅 2021 年 7 月 6 日 24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48 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1 年 7 月 前言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履行负责任 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习近 平总书记多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在多个国 际场合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 性,并于 2020 年 9 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 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 24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49 和”的庄严承诺。据此,中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 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 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 号)、 《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 导意见》(环环评〔2021〕45 号)等文件,加快推进绿色转 型和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生态环境部“碳达峰、碳 中和”相关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源头防控、过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两高”行业减 污降碳协同控制,规范和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的碳排放评价工作,制定本指南。本指南规定了建设项目环 评工作中碳排放评价的一般工作流程、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自 2021 年 8 月 8 日起正式实施,并根 据应对气候变化最新政策要求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 本指南起草人:杨永进、陈齐、卫俊杰、施行之、曹颖、 赵虎彪。 目录 一、适用范围 二、引用文件 三、术语和定义 24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0 四、碳排放评价工作内容和流程 五、碳排放评价方法 六、碳排放评价结论 附录一纳入碳排放评价试点行业范围 附录二碳排放一般核算方法 附录三企业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三本账”核算表 附录四碳排放绩效核算表 附录五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核算规范 附录六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参考值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在浙江省范围内钢铁、火电、建材、化工、 石化、有色、造纸、印染、化纤等九大重点行业,编制环境 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碳排放评价试点工 作。具体纳入碳排放评价的试点行业范围详见附录一,其他 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可参照执行。 二、引用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 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 号); 2.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 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 号); 3.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 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环评〔2021〕45 号); 25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1 4.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21 年版)》(部令第 16 号)。 5.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6); 6.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 境》(HJ2.2-2018); 7.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 环境》(HJ2.3-2018); 8.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 10 个行业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 气候〔2013〕2526 号); 9.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 4 个行业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 办气候〔2014〕2920 号);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批 10 个行业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 气候〔2015〕1722 号); 11.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 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2021〕9 号); 12.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二氧化碳排放 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1〕85 号)。 三、术语和定义 25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2 以下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碳排放指建设项目在生产运行阶段煤炭、石油、天 然气等化石燃料(包括自产和外购)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 程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 力等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一定时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 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3)碳排放总量一定时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4)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一定时期内,企业每创造一 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5)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一定时期内,企业每创造一 个单位的工业产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6)单位产品碳排放一定时期内,企业每生产一个单位 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7)单位能耗碳排放一定时期内,企业每消耗单位能源 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8)评价基准年评价建设项目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水平 的参考年。综合考虑评价所需碳排放现状数据可获得性、数 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选择近三年排放量最大一年作为评 价基准年。 四、碳排放评价工作内容和流程 碳排放评价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政策符合性分析、现状调 25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3 查和资料收集、工程分析、措施可行性论证和方案比选、碳 排放评价、碳排放控制措施与监测计划、评价结论。相关工 作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相应章节中,并设立单独评价专章, 其一般工作流程见图 1: 图 1 碳排放评价工作一般工作流程 五、碳排放评价方法 (一)政策符合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建设项目碳 排放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法律、法规、 25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4 政策,相关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的相符性。 (二)开展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 收集建设项目主要经济和技术资料,识别二氧化碳排放 源和温室气体种类,收集各个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确定碳排 放绩效评价基准(标准)。 1.新建项目可依据项目可研报告、立项文件、设计文件 等开展调查和资料收集,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 品产量、能源类型及消费量、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涉及二氧 化碳排放的工业生产过程(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和环保工程 等)原辅料使用量等内容。 2.改扩建及异地搬迁项目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 还应调查现有项目的评价基准年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如企业 已纳入国家或省级碳排放核算相关平台,可直接从平台引用 现有项目相关数据,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 总量,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等 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产 量等。 (三)工程分析 明确建设项目二氧化碳核算边界和产生节点;开展碳减 排措施可行性论证与污染物治理措施方案比选;核算项目实 施前后的二氧化碳产生、排放量和排放绩效。 1.核算因子本指南主要开展建设项目二氧化碳排放核 25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5 算和评价。采用本指南评价方法和绩效参考值评价时,碳排 放总量核算应分别与评价基准(标准)、区域碳排放强度考核 目标和设区市碳达峰方案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统计口径保持 一致。对项目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仅做核算,不作评价。 2.核算边界新建项目以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 算单位为核算边界。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还应对拟建 项目、项目实施前后企业边界分别作为核算边界进行核算。 现有项目企业边界与环评中现有项目保持一致。企业边界核 算范围包括处于其运营控制权之下的所有生产场所和生产 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碳排放总量,设施范围包括直接生产 系统工艺装置、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等。对于涉及 产能置换、区域削减的建设项目,还应核算被置换项目及污 染物减排量出让方碳排放量变化情况。 3.二氧化碳产生和排放情况分析全面分析建设项目二 氧化碳产排节点,在工艺流程图中增加二氧化碳产生、排放 情况示意。根据建设项目化石燃料、涉碳排放的工业生产原 辅料以及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特性及活动水平数据,分析碳排 放影响因素。 4.核算方法从燃料燃烧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等方面,分别计算建设项目实施后的温室 气体排放总量 E 温总和碳排放总量 E 碳总。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 设项目还应单独核算现有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碳排 25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6 放总量、“以新带老”削减量及最终排放量。 结合项目特点及关键经济、用能指标,计算建设项目实 施前后碳排放绩效,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 Q 工增、单位 工业总产值碳排放 Q 工总、单位产品碳排放 Q 产品、单位能耗碳 排放 Q 能耗。本指南仅规定建设项目一般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详见附录二。核算结果参考温室气体和碳排放“三本账”排放 情况汇总表和碳排放绩效核算表,详见附录三、附录四。 重点行业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核算方法优先参照相应 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标准,无相应行业标 准时,参照发改办气候〔2013〕2526 号、发改办气候〔2014〕 2920 号和发改办气候〔2015〕1722 号等文件发布的重点行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进行核算,详见附 录五。 (四)措施可行性论证和方案比选 环境保护措施中增加碳排放控制措施内容,并从环境、 经济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统筹开展碳减排措施可行性论证和 污染治理措施方案比选。 1.碳减排措施可行性论证从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回收 利用等方面给出建设项目拟采取二氧化碳等减排措施,对拟 选取的绿色节能工艺、产品和技术,降低化石燃料消费量, 优化用能结构以及碳捕集利用等开展设备或工艺路线比选 和经济技术可行论证,强化同时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25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7 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2.污染治理措施方案比选根据 HJ2.1、HJ2.2、HJ2.3 关于 污染治理措施方案选择要求,在保证大气或水污染物能够达 标排放并且环境影响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基于碳排放量最 小的废气和废水污染治理设施和预防措施多方案比选,提出 末端治理措施协同控制最优方案。 (五)碳排放评价 根据二氧化碳排放“三本账”和排放绩效核算结果,对企 业建设项目实施前后碳排放情况进行纵向对比,与所在区域、 行业(产品)进行横向对比,评价建设项目实施前后的二氧 化碳排放水平,分析碳减排潜力;分析对区域碳排放强度考 核目标可达性和对区域碳达峰的影响;提出建设项目碳排放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碳排放绩效评价 1.1 横向评价 以国家和省级公开发布碳排放强度基准(标准)作为评 价依据,评价建设项目碳排放水平,评价指标包括单位工业 增加值碳排放 Q 工增、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 Q 工总、单位产品 碳排放 Q 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 Q 能耗。 本指南推荐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参考值(见附录 六),并将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水平分为三类,详见表 1。其他评价指标无国家或省级绩效基准(标准)时,可参考 25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8 国内外既有的行业碳排放绩效标准,但需对参考数据的合理 性进行分析说明。无法获取相关绩效基准(标准)时,可暂 时不评价。 表 1 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水平分类表 *由省级分解到设区市“十四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值 X%。 1.2 纵向评价 根据拟实施改扩建或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和企业现有项 目绩效核算结果,对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碳排放绩效进行纵向 对比评价,项目实施后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原则上不高于 现有项目。 2.对项目所在设区市碳排放强度考核的影响分析 依据所在设区市公开发布数据,核算项目实施后项目工 业增加值碳排放对设区市碳排放强度影响比例 ɑ,分析项目 实施后项目对碳排放强度考核目标可达性的影响程度。拟建 设项目增加值碳排放对设区市“十四五”末考核年碳排放强度 影响比例按下式计算: ɑ—项目增加值排放对设区市碳排放强度影响比例; 25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59 E 碳总—拟建设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G 项目—拟建设项目满负荷运行时年度工业增加值,万元; Q 市—设区市“十四五”末考核年碳排放强度; 当 ɑ 值大于 0,该建设项目对设区市碳强度考核有负效 应,须结合项目规模、产值和碳排放总量等实际情况,综合 分析项目对区域碳排放强度考核目标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 提出项目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和计划。无法获取设区市“十 四五”末考核年碳排放强度数据时,可暂时不进行分析评价。 3.对碳达峰的影响分析 依据所在区域公开发布数据,核算拟建设项目碳排放量 占设区市达峰年年度碳排放总量比例 β,分析对地区达峰峰 值的影响程度。无法获取达峰年落实到设区市年度碳排放总 量数据时,可暂时不核算 β 值。项目碳排放量占区域达峰年 年度碳排放总量比例按下式计算: β—项目碳排放量占区域达峰年年度碳排放总量比例; E 市—达峰年落实到设区市年度碳排放总量,tCO2; E 碳总—拟建设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当 β≥0.15%时或项目碳排放量≥2.6 万吨(综合能耗 1 万 吨标煤以上)时,须综合分析与本市碳达峰行动的关联性和 达峰方案符合性。分析项目实施后碳排放绩效(涵盖目标、 25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0 成本、效益、影响等)并预估项目进一步减排潜力。明确是 否纳入高耗能、高排放重大项目清单及相关管理要求。 (六)碳排放控制措施与监测计划 1.提出碳排放控制措施和管理要求。在污染物排放清单 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等内容;提出碳排放过程管理要求, 明确工业生产过程落实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对余热、余压 和放散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等过程管理要求;明确项目与区 域碳强度考核、碳达峰方案、碳市场交易、碳排放履约等工 作衔接要求。鼓励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等碳排放量特 别大的项目提出进一步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或 实施碳中和试点计划,切实减少项目实施导致区域碳排放急 剧增加。 2.提出碳排放监测计划。明确配备能源计量/检测设备 要求,提出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计划;设置能源及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机构及人员等;提出建立碳排放相关监测 和管理台账的要求,按照核算方法中所需参数,明确监测、 记录信息和频次。 六、碳排放评价结论 对建设项目碳排放政策符合性、碳排放情况、减污降碳 措施及可行性、碳排放水平、碳排放控制措施与监测计划等 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结合区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以 26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1 及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碳排放绩效对比情况等,给出建设项 目碳排放水平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附录一纳入碳排放评价试点行业范围 纳入试点行业类别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见表 2。 表 2 指南适用行业及项目类别 26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2 备注:1.项目类别: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 中需要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制订,使用过程中若分类管理名录进 行修正或调整,本表类别进行相应调整;2.工业建筑定义参见《工程结构设计基 本技术标准》(GB/T50083-2014),指提供生产用的各种建筑物;高污染燃料指国 环规大气〔2017〕2 号《高污染燃料目录》中规定的燃料。 附录二碳排放一般核算方法碳排放一般核算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家或省级碳排放核算相关平台中的现有项目可直接 获取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三个领域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纳入排污许可证系统(环统数据)的现有项目,可获取 化石燃料(煤炭、油品、天然气)消耗量、净购入电力和热 力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产量等数据。用电量 也可通过电力公司获取。 新建项目可通过项目可研报告、设计报告以及业主提供 的相关支撑技术材料获取。 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核算 项目碳排放总量 E 碳总计算公式如下: 26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3 E 燃料燃烧为企业所有净消耗化石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 CO2(tCO2); E 工业生产过程为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为吨 CO2(tCO2)。 E 电和热为企业净购入电力和净购入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单位为吨 CO2(tCO2)。 (1)燃料燃烧的碳排放量 其中:NCVi 是第 i 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对固 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吨(GJ/t);对气体燃料,单 位为百万千焦/万立方米(GJ/万 Nm3); FCi 是第 i 种化石燃料的净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 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万立方米(万 Nm3); CCi 为第 i 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 百万千焦(tC/GJ); OFi 为第 i 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单位为%。 (2)工业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据对应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中方法进行计算。 (3)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的碳排放量 26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4 其中:D 电力和 D 热力分别为净购入电量和热力量,单位分 别为兆瓦时(MWh)和百万千焦(GJ); EF 电力和 EF 热力分别为电力和热力的 CO2 排放因子,单位 分别为吨 CO2/兆瓦时(tCO2/MWh)和吨 CO2/百万千焦 (tCO2/GJ)。 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根据 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或《温室气 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确定化石燃料特性参数缺省值。电 力、热力排放因子应与对应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方法与报告指南》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保持 一致。 三、评价指标计算 (1)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 Q 工增—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tCO2/万元; E 碳总—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G 工增—项目满负荷运行时工业增加值,万元。 (2)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 Q 工总—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tCO2/万元; E 碳总—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26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5 G 工总—项目满负荷运行时工业总产值,万元。 (3)单位产品碳排放 Q 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tCO2/产品产量计量单位; E 碳总—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G 产量—项目满负荷运行时产品产量,无特定计量单位时 以 t 产品计。核算产品范围参照环办气候〔2021〕9 号附件 1 覆盖行业及代码中主营产品统计代码统计。 (4)单位能耗碳排放 Q 能耗—单位能耗碳排放,tCO2/t 标煤; E 碳总—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tCO2; G 能耗—项目满负荷运行时总能耗(以当量值计),t 标煤。 附录三企业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三本账”核算表 表 3 企业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三本账”核算表 备注:1.拟实施建设项目为新建项目时,企业无现有项目,产生量和排放量 均为零。拟实施建设项目为改扩建或异地搬迁项目时,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 目实施前现有项目为核算边界的评价基准年排放量。 2.以拟实施新建、改扩建或异地搬迁项目为核算边界,预测拟实施建设项目 26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6 排放量。 3.项目实施后,现有项目实施减污降碳措施后实现的“以新带老”削减量。拟 实施项目为新建项目时,企业无现有项目,产生量和排放量均为零。 4.三本账之代数和为全厂项目实施后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最终排放量。拟 实施项目为改扩建或异地搬迁项目时,企业最终排放量=企业现有项目排放量+拟 实施项目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拟实施建设项目为新建项目时,仅核算拟实 施建设项目的产生量、排放量和企业最终排放量。 附录四碳排放绩效核算表 表 4 碳排放绩效核算表 备注:1.以现有项目企业边界的 E 碳总核算相应绩效值,新建项目无须核算。 2.以拟建的新、改扩和异地搬迁项目为核算边界的 E 碳总核算相应绩效值。3.以 拟建项目实施后全厂为核算边界的 E 碳总核算相应绩效值 26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7 附录五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核算规范 表 5 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核算规范 备注:1.相关行业同时有可引用的《温室气体核算斱法与报告指南》规范和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标准时,优先引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 要求》标准。引用的规范和标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指南。 26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8 附录六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参考值 表 6 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参考值 4.5 2021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开幕——张工 刘家义出席并 致辞11 7 月 28 日,由山东省政府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 共同举办的 2021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 开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 席开幕式并致辞。 张工在致辞时说,习近平主席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 11 摘自:中国标准化 26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69 续、高质量发展,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活力和秩序、 统筹支持和规范、统筹国内和国际上,充分发挥标准的规制 作用、引领作用、倒逼作用、联通作用,以标准规制维护市 场公平竞争秩序,以标准引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标准倒 逼支撑安全与发展,以标准联通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 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我们用标准推动企业做优做 强,用标准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用标准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 机能,用标准优化公共服务水平,用标准服务保障抗疫大局。 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共架联通之桥、合作之桥、友谊之桥,共 商标准技术合作,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共建国际标准体系, 支撑全球绿色发展,共享标准实践成果,共创健康安全未来, 共聚标准合作共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 刘家义在致辞时说,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主席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标准化综合 改革试点,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立足新发展阶 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标 准化引领。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推动标 准化创新发展,深化国际标准化合作,开拓创新、开放、合 作、共赢的标准化发展新局面。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力推 动产业发展标准化;聚焦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乡融合 标准化;聚焦经济绿色转型,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标准化;聚 26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0 焦保障改善民生,大力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聚焦社会和谐 稳定,大力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化。我们将不断健全政策体系, 优化法治环境,强化服务保障,加大宣传推广,大力推动标 准化与可持续化,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标准引领 提升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 出山东贡献。 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爱德华·恩乔罗格,国际电工委员 会主席舒印彪,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局长李在摄,联合 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及欧洲电工 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埃琳娜·圣地亚哥,德国国家标准化机 构主席克里斯托夫·温特哈特视频致辞。 开幕式还举行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本次大会以“标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包括 1 个主 题论坛和“标准化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与城市 治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与工业互联网 和低碳转型”等 4 个专题分会,以及系列标准化活动,旨在 打造高能级对外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国际标准交流互 鉴,探讨国际标准在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 用。 开幕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市场监管 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山东省和 27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1 青岛市领导王书坚、刘强、李猛、赵豪志,国家有关部委相 关司局负责同志,山东省和各市相关厅局负责同志,国内外 标准化组织代表,企业界标准化专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专家学者等参加开幕式。 27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2 五、行业资讯 27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3 5.1 行业研究助力“双碳”战略 深耕服务领创“一流”目标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12 7 月 13 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简称“中电协”)六届 二次常务理事会在南宁召开。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业 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南宁市人民政府 协办。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 中电协会长南存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工 商联党组书记卢能干,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工业品处调 研员关钧文,中电协领导及分支机构、常务理事单位代表等 共 120 余人参加了大会。中电协常务副会长刘常生主持会议。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 书记卢能干致辞,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工业品处调研员 关钧文作了题为“质量认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电 协秘书长白文波总结了 2021 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并汇报了 下半年重点工作计划。 在“开展‘双碳’研究,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创建世界 一流电气行业组织”报告中,白文波指出,上半年,中电协 重点工作包括开展“10+1”行动计划和“双碳”项目专项调 研;开展“双碳”项目研究;开展“电工装备企业高质量走 12 摘自公众号:电器工业杂志社 27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4 出去”研究;开拓国际标准化工作新途径;提升服务会员的 能力和水平等。下半年中电协将适时举办“双碳”高峰论坛, 发布研究成果;提供科技成果登记服务;开展“双碳”背景 下认证认可体系研究;成立中电协专家委和电工行业青年企 业家联盟;进一步强化中电协及分支机构的管理等。他希望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 最大同心圆,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创建世界一流电气行业 组织作出更大贡献。 随后,中电协副秘书长王琨作了题为“电力装备产业助 力碳达峰碳中和途径与措施研究阶段成果”汇报,截至 7 月 10 日,“双碳”项目组建了 11 个工作组,召开了 17 次讨论 会,涉及电工行业全产业链。180 余家单位、400 余人参与项 目研究工作,已形成 57 万字研究报告。标准化与技术评价部 主任张亮作了题为“电工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方案”汇 报。国际合作与展览部主任张爽就“电工装备企业高质量走 出去报告系列”进行介绍。标准化与技术评价部副主任徐元 凤作了对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的推介。 中电协副会长沈江介绍了中电协服务会员指南。他表示, 为了实现中电协新的发展目标,提高在会员单位中的凝聚力, 发挥好中电协在设备制造企业与政府、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 中电协将在助推企业创新面向用户,为会员单位参与国家项 目提供支撑,搭建制造企业和用户及政府的桥梁,为会员单 27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5 位提供咨询中介服务,提高会员单位在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和 话语权,组织合作研究项目等方面进一步为会员单位做好服 务。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王洁,白云 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良,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 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霖,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南 寅作为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公司发展成果经验和对双碳 时代的一些建议,并表示会继续大力支持协会工作。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的议案,关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更名为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蓄电池分会”的议案,关于成立“中国 电器工业协会铁心应用分会”的议案。并宣读了“关于中国 电器工业协会总部办事机构(部门)设置及负责人调整的报 告”、“关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部分分支机构负责人变更的报 告”、“关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单位代表变 更的报告”等事项。 中电协会长南存辉对会议进行总结,他对协会换届后新 工作班子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并指出目前数字中 国和双碳目标正时空交汇,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未来已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 统,促进源网荷储业态的新变化,带来市场发展需求重大的 新机遇,将推动电工装备产业、技术、产品升级迭代,创新 27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6 发展。他真诚期待各细分领域领军会员企业奋楫争先,领潮 而立。锚定“十四五”,把牢创新之路,勇立时代潮流。锚定 数字化,厚植发展优势,顺应时代大潮。锚定碳中和,高扬 信念之帆,增强时代担当。在创新发展中释放出强劲动力, 在携手合作中共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他也希望协会新工作 班子继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在把握 和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中,找准方位,找对坐标,努力提 升服务会员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倡导和推动会员企业间 的项目合作、创新合作、投资合作等多方式的联合,在真抓 实干中赢得尊重,体现协会自身的价值。为创建世界一流的 电气行业组织目标,继续努力奋斗,共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 的大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5.2 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迫 焦化行业成立低碳发展合作联 盟13 2021 年 7 月 28 日,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七届八次常务理 事(扩大)会议在长沙召开。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炼焦行业 协会发起成立了“焦化行业低碳发展合作联盟”。 会上,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崔丕江做了《贯彻贯彻新 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报告,通报了煤钢焦产 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其中,焦化行业市场供需两旺,煤 13 摘自:中国能源报 27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7 钢焦企业的经营效益继续改善,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创造的难得机遇。但是煤钢焦产业链现代化体系建设还有较 大差距,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仍需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 亟待加快。 7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规划》提出,到 2025 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 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 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主 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 GDP 能源消耗、 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16%左右。《规划》提出了 制造业“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推行重 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 崔丕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焦化行业低碳转型 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是严格控制产能产量,二 是优化工艺流程,三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四是探索低碳生 产路径,五是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当前,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落实,焦化行业作为我国煤炭消费第 二大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迫、挑战严峻。中国炼焦行 业协会结合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研究 并征求有关会员企业意见,决定成立“焦化行业低碳发展合 作联盟”。 27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8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岩峰介绍,“合作联盟”是 全体会员企业自愿参与、共同成立的非常设组织,旨在汇聚 行业力量,全面调研并分析焦化行业碳排放的总体情况,研 究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推进焦化行业尤其是会 员企业,按期达到国家要求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节点目标。 联盟主要是任务:一是组织行业专业力量,研究行业低碳发 展路径,提出行业减碳的具体技术与管理措施,提出相关支 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研究在现有工艺流程、技术装备 条件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组织协 同攻关,实现控碳、减碳,碳捕集、利用的有效方法;积极推 进建立产业链低碳发展生态圈,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装 备、新材料在焦化行业的推广应用;三是践行焦化全流程系 统优化理念,以创建“焦化示范企业”为抓手,以人才队伍 建设和综合素质提升为支撑,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污染 物减排管理水平;四是以修订完善焦化技术规程为契机,参 与有关焦化行业能耗指标和减碳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 推动企业完善工艺基础管理,提高焦炉管理水平,适应智能 化发展要求;五是合作联盟应成为焦化行业低碳发展的信息 平台;专题研究、专业技术、合作协同、共赢发展的平台; 发布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宣传推广平台;提供相关咨 询服务的平台。 来自全国焦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优质供 27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79 应商 260 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联盟的成立得到参会代表及 该协会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 5.3 行业动态|中国银行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家工作 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4 7 月 27 日下午,中国银行业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专家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银保监会政策 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出席 会议并讲话。专家工作组首席专家刘瑞霞,伦敦大学学院可 持续金融与基建转型长聘教授梁希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演讲。 会议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三野和专家工作组办公 室主任冯蓬蓬主持。来自 60 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国际组 织的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对专家工作组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予以指导。叶燕 斐强调四点工作要求。一是专家工作组的研究成果要紧密围 绕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二是对双碳目标的研究是个长期漫长 工作,要提高研究成果行业适用性;三是银行业要高度重视 自身的碳中和问题;四是高度重视数据库建设工作,积极收 集客户端碳中和数据,加强信息披露。深入研究并建立符合 我国国情的情景测试模型和压力测试指标体系,积极推动研 14 摘自:中国银协 27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0 究成果向全球发布。叶燕斐指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日 渐重要,银行业协会要积极引领,与会员机构一同参与和推 动全球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作出重 要贡献。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新发展 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正确认 识碳达峰碳中和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定不移贯彻 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社 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专家工作组应积极 发挥智库作用,认真研究,科学论证。银行业协会将在人力、 物力和财力方面尽可能为专家工作组提供支持,包括配套第 三方专业咨询服务力量等支持专家工作组的研究工作。期待 专家工作组的研究成果能够在今年 11 月于英国格拉斯哥举 办的全球气候峰会上进行展示,讲好中国故事。 在主题演讲环节,专家工作组首席专家刘瑞霞指出,专 家工作组成立的一个多月以来,已开始在银行业充分发挥引 领和支持作用。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研究制定了双碳 工作方案,不断完善绿色低碳金融体系,逐步推进投融资结 构优化,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广泛 的探索和实践。为推进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落地,有 28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1 效对接银行业协会“专家工作组”相关工作,工行成立了“支 持碳达峰碳中和暨气候风险工作组”。下一步工行作为专家 工作组牵头行,重点带领各机构专家开展好三项工作。一是 完善专家组工作机制,做好重点课题研究;二是组织气候风 险培训,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能力建设;三是积极参与 TCFD 等 规则制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会议为专家工作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与会代 表对课题分工及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后续,中国银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行业平台作用,引领银行 业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力量,引导和带动更多生产要素流向绿 色低碳领域,为银行业助力“双碳”目标落实做出贡献。 5.4 什么是 BECCS,其减排潜力有多大?15 2021 年 7 月 23 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中国科 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 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 中国 CCUS 路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作为负排放 技术受到高度关注,2060 年将实现减排 3~6 亿吨,为减排 做出重要贡献。报告中对 CCUS 的成本进行预测,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全流程 CCUS(按 250 公里运输计)技术成本为 310- 15 摘自公众号:生物质能观察 28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2 770 元/吨二氧化碳,到 2060 年,将逐步降至 140-410 元/吨 二氧化碳。随着成本降低,CCUS 将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 的技术支撑。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结合本报告对 BECCS 技术进行了梳理。 1.基本概念 (一)CCUS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 CO2 从 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 入地层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 (二)BECCS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 BECCS 是指将生物质燃烧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 CO2 进行 捕集、利用或封存的过程。 CCUS 技术环节 2.国际机构对 BECCS 贡献的评估 报告中对不同研究机构对 CCUS 在不同情景中的减排贡 28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3 献进行了汇总,关于 BECCS 的减排贡献总结如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IPCC 全球 升温 1.5℃特别报告》中指出 BECCS 的部署在 2030 年仍然有 限(3 亿吨,情景中位数水平),在 2050 年左右全球 CO2 达到 净零排放,BECCS 规模约为 45 亿吨。 国 际 能 源 署 (IEA) 可 持 续 发 展 情 景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的目标是全球于 2070 年实现净零排放, CCUS 是第四大贡献技术,占累积减排量的 15%。BECCS 的部 署将在第二阶段 2030 年到 2050 年快速增长,占到 15%,尤 其是在发电和低碳生物燃料方面。到第三阶段,2050 年到 2070 年,捕集比前一阶段增长 85%,其中 45%来自于 BECCS。 IEA2050 年 全 球 能 源 系 统 净 零 排 放 情 景 (Net- ZeroEmissions,NZE)下,2030 年全球 CO2 捕集量为 16.7 亿吨 /年,2050 年为 76 亿吨/年。其中,2030 年生物质能的碳捕 集量约 2.55 亿吨,2050 年来自生物质能碳捕集量达到 13.8 亿吨。 3.中国 CCUS 现状 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约为 40 个,捕集 能力 300 万吨/年。目前 BECCS 尚未有示范项目。 28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4 中国 CCUS 技术类型及发展阶段 28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5 中国 CCUS 项目分布 4.中国 BECCS 减排潜力 报告指出,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碳中和目标下中国 CCUS 减排潜力需求为:2030 年 0.2~4.08 亿吨,2050 年 6~14.5 亿吨,2060 年 10~18.2 亿吨。其中,BECCS 减排潜力需求为: 2030 年 0.01 亿吨,2050 年 2~5 亿吨,2060 年 3~6 亿吨。 中国 CCUS 减排贡献需求 28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5. 中国 CCUS 成本评估 286 中国 CCUS 示范项目整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以运行 成本为例,报告中对 CCUS 的成本进行预测,预计到 2030 年, 我国全流程 CCUS(按 250 公里运输计)技术成本为 310-770 元/吨二氧化碳,到 2060 年,将逐步降至 140-410 元/吨二氧 化碳。根据分会产业研究部查阅资料显示,目前 CCUS 的成 本约在 500--1000 元/吨。 2025-2026 年 CCUS 各环节技术成本 28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7 六、专家观点 28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8 6.1“碳中和”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驱动力——专访中国工程院 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金涌教授16 “碳中和”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需求 《环境与生活》:在我国提出了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后,各行各业对此都极为重视。作 为化学工程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您深耕化工行业数十年, 对“双碳”目标和化工行业的未来有着远远超越这个时代的 理解和认识,请问在迈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应该 如何转型?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该怎么走? 金涌:咱们就说说碳中和,去年联合国大会上,有 121 个国家提出要 2050 年达到碳中和,这当然是对中国有压力 的。我国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也坚持了自 己的原则,也就是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大家都有责任,责 任是共同但有区别的。所以,我国提出了“争取在 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并且作为全国的一个重 大发展目标呢?事实上这和我国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有关系。 我觉得,我国制定“双碳”目标,一方面是应对来自西方国 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发展到了目前的阶段,不得不 做的。中国现在发展最大的矛盾就是能源短缺,资源不够, 16 摘自:《环境与生活》 28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89 加上环境恶化。我国现在 74%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差不多 40%至 50%的天然气进口,铁矿石 80%进口。我国在资源和 能源上,如果还想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这些方面的制约。 “碳中和”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环境与生活》:对于碳中和目标,目前似乎存在着两派 观点,其中一派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 力,这将会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派认为,我国现在已经具有 足够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因此实现碳中和将是水到渠成。那 么,您认为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如何? 金涌:我国现在要从工业化社会变成信息化社会,就必 须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 下,我国正好以碳中和作为一个巨大的驱动力,来驱动中国 的转型。所以说,碳中和是中国必须做的,我觉得我国通过 中国人的财富、才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可以解决这些 问题的,我国是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 因此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知道我国现在 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放全球近 1/3 的二氧化碳。 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 30 年时间,这是非常短的时间。 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从碳达峰到 2050 年碳中和,像英国是 接近 80 年,美国也有 40 多年。我国要想很快地把这么大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碳中和的目标,困难还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我国还承诺到 2050 年,中国要从小康达到发 28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0 达国家水平,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发达国家最大的指标, 就是人均 GDP。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 GDP 能到四五万美 元,我国目前的人均 GDP 是一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我国 不光需要减少排放,还要提高 GDP,中高速经济发展同步进 行,这就比较困难了。可是还不能不做。碳中和绝对不是一 个单纯的能源问题或气候变化问题,而是一个深刻、广泛的 经济社会系统变革,是涉及全社会的事,是一个非常非常大 的目标。也可以说,碳中和将会是主导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 的最大驱动力,也是我国以后经济活动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将来,我国无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投资、生产、消费, 一直到物流、循环利用,全部决策都需要以此作为依据。因 此我觉得,我国对碳中和的目标,要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 认识,不要以为就是解决一点环境问题,不是这样的。我国 和美国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环境与生活》:也有观点认为,中央是想以此为抓手, 统筹整个社会的变革 金涌:对,因为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变革,如果达成目标, 我国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就不会再有对国外的能 源的依赖。大部分资源我国能通过循环经济解决,这样的话, 中国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污染也减少了。 《环境与生活》:通过您的介绍,我国对“双碳”目标也 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您认为,我国后续将需要在哪些 29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1 方向做出更多努力? 金涌:我觉得首先我国需要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真正的 内涵、高度,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上来就说是应对气候变 化的问题。 相应的,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还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找到 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也就是高 度的问题。我想谈的第二点,是我国需要怎么做。按人口学 家的统计,到 2060 年,我国的人口预计还会稳定在 14 亿左 右。也许有可能会变少,但是可以肯定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 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差在哪里?我想就是万元 GDP 能 耗,也就是每生产 1 万元的产值消耗多少能量。这是目前我 国和外国相比,存在的最大问题。日本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 每生产 1 万元产值,大概需要消耗不到 0.2 吨标准煤。我国 目前是接近 0.5 吨。我国每生产 1 万元 GDP,消耗的能源太 多。所以,我国必须把每万元 GDP 能耗降下来,也要降到 0.1 吨这个级别。 产业转型与能源转型,是目前最大需求 《环境与生活》:的确如您所说,2020 年,我国的 GDP 首次突破百万亿元人民币,位列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人 均 GDP 水平还是相对较低。 金涌:为什么我国的每万元 GDP 能耗和发达国家有如此 大的差距?根本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当然服务业少也是原因 29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2 之一。改变产业结构非常重要,但是,我国也不会因此放弃 制造业,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因此我国要发展 高端制造业,向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现在存在很多产品价值低,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并且能耗很大的产业。比如钢铁,我国 2019 年生产了 12 亿 吨钢,占全球钢年产量的一半。按人均产量来算,是美国的 3 倍。水泥就更是如此了,我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 70%, 人均水泥生产量是美国的 6 倍。但是问题就来了,我国未来 还会再建这么多高速公路或楼房吗?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社 会,产业就要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在这 40 年之内,可能我国 会逐渐将一些产业淘汰,尤其是一些高耗能低产出的行业, 要有序地退出,然后用先进的、高端的、耗能少、产值高的 行业代替。这样就有机会把我国的每万元 GDP 能耗也降到 0.1 吨左右,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将会是全行业要 面临的情况。我国要从工业化社会,变成信息化社会,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碳中和。要想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同时 实现,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还需要消费拉动,比如说现在中国的高端化妆品大 多数依靠进口,其实化妆品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高附加值、低 能耗产品。那我国为什么不可以打造我们自己的高端化妆品? 现在,我国每年进口的化妆品约有 4000 亿元,要是再算上那 些在国外旅游购买或者代购的,几年以后很快就会达到 1 万 29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3 亿元。相比起来,我国每年进口石油也就只有两三万亿元。 随着我国加大在化妆品方面的研究力度,会慢慢拥有自己的 高端化妆品,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我国就会把这一部分市场 慢慢夺回来。 接着就是产业转型,现在我国的能源,基本都是把煤、 油、天然气直接烧掉,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不烧不就没 有二氧化碳了吗?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烧就没有能源了。 化石能源是推动此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力量,现在我国需 要让化石能源逐渐退出,如果不烧,自然就不会有二氧化碳 排放。 那么,能源问题怎么解决?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一个 先决条件,就是我国的光伏发电和风电产业发展很好。在光 伏发电和风电发展了十多年后的今天,其发电成本已经大幅 下降。现在光电、风电与火电相比,每发一度电的经济成本, 已经基本相近。我国的技术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并且在这方 面是领先的。我国的光电、风电发展非常好,而且现在产量、 产值都是世界第一。我国完全可以建设光电风电的发电装置 来代替火力发电,也就是不用烧(燃料)了。中国的风力发 电占全世界的 1/3 到 1/4。中国出口的光电用硅板,产量占 全世界 70%。 另外就是电动车,我国电动车保有量约为 500 多万辆, 也是全世界第一,当然占比还很小。电动车在未来也会成为 29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4 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就很害怕,6 月初美国总统拜登 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发表演讲,说中国在电动车领域超过 了美国,无论产量、市场和电池,都比美国做得好。为了赶 上中国,拜登公开承诺将会投入 1700 亿美元补贴美国的电 动车产业。 我国现在是有条件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火电了,技 术问题都解决了,经济问题也接近解决,那么我国的环境当 然会更好。以后,我国发展经济就需要考虑技术可行、经济 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这是与今后的发展吻合的。这些 都是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碳中和自然不可能实现, 我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良好的基础,才有了现在的目标。 从“化石燃料”到“化石材料” 《环境与生活》:作为深耕化工行业几十年的专家,您对 我国化工行业现状有着准确、全面、清醒、超前的认识。您 认为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的化工领域会受到哪些影 响?同时基于您刚刚提到的产业结构转型,您认为化工行业 后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金涌:回到化工行业的话题,既然我国未来不烧化石燃 料了,那用它做什么?首先就是石油,将来我国的汽车绝大 多数会被电动车代替。这不会是十分遥远的未来,现在欧盟 一些国家已经计划 2030 年后不再生产汽油车,而是全部变 为电动车,那么传统炼油产业肯定要逐渐退出市场。相应的, 29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5 要把石油做成材料,而不是变成汽油、柴油、煤油。现在, 我国的传统炼油技术,80%的石油都变成了汽油、柴油、煤 油,20%是石脑油。石脑油裂解再制成烯烃、芳烃。 我认为,今后这种技术路线将会改变,石油化工企业将 会改变结构,不再生产燃料,而是生产材料,比如说橡胶、 纤维或其他高端材料、涂料。这种转型就是石油化工的发展 方向,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外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 手布局这种转型,比如欧洲的道达尔公司,就要把石油的利 润占比逐渐减少,现在占 50%,将来要减少到 30%,同时要 大量发展新产业,也就是石油材料。这也是我们清华大学化 工系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在我们的实验室在研究把石油 制成材料,我们也有相关的研究基础,在十多年前就开展了 这方面的研究。 《环境与生活》: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以此作为研究方 向? 金涌:当时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并不像现在这么尖锐, 但是我们作为科学研究者,意识到了炼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炼油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催化裂化,这个步骤决定了汽油、 柴油、煤油和石脑油的占比。现在使用的反应器,是催化剂 和石油气从下向上走,也就是上行床。我们研究的反应器与 之相反,是下行床,也就是从上往下走,我们在 10 年前就已 经做了年产 15 万吨的实验,证明了下行床可以大幅度提高 29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6 石脑油的占比。我们在济南炼油厂利用厂区废弃的设备进行 改造,完成了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改进的下行床可以把石 脑油的占比提高到 70%。 有了石脑油,我们就可以生产三烯三苯,也就是乙烯、 丙烯、丁烯、苯、甲苯、二甲苯。就可以生产非常多的化工 产品,可以说所有的石化产品,原料都是三烯三苯。有了这 些,我们就可以生产各种高分子材料。我们不再把石油烧掉, 而是把碳都留在了材料中,碳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物质,碳 并不坏,只是不应该让它变成温室气体跑到天上去。所以石 油总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燃料变成材料,这也是我国化工企 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我国不再烧石油了,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另一方面,企业转型为石油材料制造商,也避免了 企业的损失。 《环境与生活》:那煤炭何去何从?煤炭最好的出路是 什么? 金涌:最难的就是煤,煤燃烧是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大 户。如果我们不烧煤,用它做什么?煤化工显然不是最好的 选择,我国之前从事了很多年的 MTO(醇制烯烃)和“煤变 油”研究,我国的煤化工产量已经达到千万吨级了,过去因 为油价很高,所以还有价值。但是继续发展下去,随着全球 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小,煤化工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一 是经济效益差,二是二氧化碳排放高,因此我认为传统的煤 29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7 化工技术,都将慢慢淡出市场。 那么,煤最好的出路是什么?我国需要在这方面研发出 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事实上中国的煤资源并不多,煤储量只 有美国的一半,而人口数是美国的 4 倍,这样算下来,美国 的人均煤储量是中国的 8 倍。中国的煤储量只占全世界的 12%,因此我国其实也不能大肆浪费煤资源。 除了需要在未来探寻颠覆性的技术外,目前我们已知的 最佳利用途径,也就是煤的分质利用。煤不是单纯的碳,煤 中的碳氢比是 1 比 0.8,也就是每 10 个碳原子,伴有 8 个氢 分子,如果用煤当燃料,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 如果我们在烧之前,就先把碳、氢分开,也就是所谓的 蓝碳技术,现在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也有一些最终的 技术问题没解决。这不是单纯的煤制氢技术,煤制氢技术每 制造 1 吨氢气需要排放 11 吨二氧化碳,从碳中和的角度来 看,煤制氢技术是要被淘汰的。 煤的分质利用,是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把氢 拿出来利用。这些比煤热值还高的半焦,可以用于火力发电, 推动蒸汽轮机,同时利用分出来的碳氢化合物挥发部分,喷 在半焦发电烟道气中,再点燃一次,推动燃气轮机,这个技 术就是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这种技术的能量转 化率可以达到 60%,远高于传统火力发电的 45%。这样一来, 煤的利用率就提高了,相应的经济价值也提高了。同时,联 29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8 合循环发电中的燃气轮机可以随时启停,因此也可用于调峰 发电。我认为,在未来大量使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之后, 火电的生存空间,就是用于调峰发电。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将煤分质利用后,这些半焦要 如何处理?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我们也 为半焦找到了出路。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 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这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之一,通过这种还原,半焦就 不再产生二氧化碳,反而是能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的 还原剂,这就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物质了。二氧化碳还原是 吸热的,那我们同时再将一部分半焦烧掉,加入少量氧气使 燃烧放热的同时,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用来制造很 多的化工产品。我想这就是煤今后的出路。 《环境与生活》:再就是天然气,我国要如何处理天然气 才能与碳中和的目标相吻合? 金涌:目前,我们对天然气的利用存在问题,我们把天 然气用来做饭,也就是民用。举例来说,我们把一壶水放在 燃气灶上烧,天然气中的热量有多少进入水壶了?其实只有 30%至 40%,其他的热能都加热空气了,这个利用率是很低 的。如果用电加热水壶烧水,热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 90%以 上。所以,我认为以后的家庭将会电气化,应该把天然气用 于工业。现在,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禁止工业使用天然气, 29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299 这是不符合碳中和原则的。美国电气化的家庭约占 50%,欧 洲一些国家已经逐渐开始禁止天然气入户了。天然气更适合 用于工业生产,天然气(CH4)中每有 1 个碳原子,就有 4 个 氢原子,是最好的制氢原料。很多国家都利用天然气制氢, 只有中国是煤制氢,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国的天然气储量很小。 总的来说,未来的天然气将与工业结合,要把煤分质利用产 生的一氧化碳与天然气结合,也将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总而言之,我国化石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都需要 其相应的产业慢慢转型,这种转型将会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 巨大贡献。除了化石能源转型之外,利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 也有助于减排。首先是生物技术,生物是利用太阳能最好的 方法之一,目前比较有机会产业化的就是微藻利用,微藻在 干燥后,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固定光合作用产物,含油率可达 50%至 60%,并且藻类可以在海水中生长,生长速度和阳光 利用率是陆生植物的 4 至 5 倍,这是生物代替化石能源的重 要途径。 《环境与生活》:目前,我国有藻类制油的项目落地吗? 金涌:我国的新奥集团就有这种阳光微藻转化器,在温 室中搭建玻璃管道,管道内通入海水,加入二氧化碳和藻类, 在流动过程中藻类就会快速生长,成品的藻类形态就像黄酱 一样。不过,目前产业化还存在一定困难,因为成品藻类的 含水率在 90%以上,干燥需要大量热量,如果用烧煤干燥, 29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0 消耗的热能比藻类产生的能量要高出很多。现在也在研究如 何不经过干燥,直接将藻类生成的能量提取出来,也就是不 干燥直接把油拿出来,但是目前这项技术还没有打通。日晒 是不行的,因为如果遇到阴天,藻类很容易变质腐烂,所以 这方面的技术还得继续探索。 《环境与生活》:沼气、生物乙醇这些还有生存空间吗? 金涌:我国有很多的秸秆、人畜粪便可以进一步利用, 也就是生产沼气。关于沼气,我认为沼气不能一家一户去做, 而是要以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置一两个沼气站,由专人或公 司负责,维持沼气的高产。这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使用问题, 并且制沼气的副产物——沼渣沼液可以用做肥料。 另外,有人说种树可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其实并 非如此。首先,如果要通过植树吸收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 碳,需要的植被数量是非常大的。其次,植物在白天通过光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碳元素,到夜间还要排放二氧化 碳。同时,树木落叶腐烂会产生大量甲烷,其温室效应比二 氧化碳还要高得多。对于这些落叶、农作物秸秆,我们也要 将其碳化,做成生物炭。有一个企业叫三聚环保,他们把秸 秆制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炭,将这种生物炭投入土地可 以保水、改良土壤,或使化肥缓释。 另外就是生物乙醇。美国的乙醇汽油技术比较成熟,因 为他们的粮食有富余,在粮价下跌时,为了稳定粮价,就把 30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1 粮食做成乙醇。美国的乙醇产量可以达到 4000 万吨/年,全 部用于代替石油。巴西的乙醇产量是 2000 万吨/年。巴西有 很多制糖副产物,也就是糖蜜,是不可以食用的,但它是非 常好的发酵原料。 我国没有那么多富余的粮食用来制乙醇,我国目前主要 是利用废粮制乙醇,乙醇产量为 300 万吨/年。事实上,我国 的乙醇需求量是每年 1500 万至 2000 万吨。我国没有多余的 粮食,用什么来做?煤可以制醇,但是工艺路线很长,经济 效益一般。 目前,在首钢曹妃甸地区还有一个乙醇生产线,是利用 一氧化碳作为碳源,来发酵生产乙醇。目前,已经建成了 4.5 万吨/年的装置,同时副产 5000 吨/年的生物蛋白饲料,具有 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话,我国不用粮食,不排放二氧化 碳,就可以生产乙醇,所需要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煤来生 产。 这样的话,整个过程就接上了,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 一套产业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 煤,我们把它分质利用制成半焦和氢气。 焦炭,我国把它作为还原剂,将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 碳。 一氧化碳,我们用它来制乙醇。 乙醇,脱水后就是乙烯,再聚合后就是丁二烯。 30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2 这样的话,作为我国储量最高的化石能源,煤就有了新 的利用方式,在不排二氧化碳的同时,产生了可用于制作材 料的新资源。这就是我们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生物技术 的整体规划,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十分重 要的,既解决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为它们找到了新的 用途。 能源结构的调整需要因性而谋、因势而定 《环境与生活》:关于可再生能源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您 也曾提出生物质能和微藻产油等新能源技术,能否请您向大 家详细介绍这些新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金涌:我们先从电力说起,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可以让 光电风电的成本与火电持平了,但光电、风电仍然存在一个 很大的缺点,就是不稳定性,所以必须有储能装置。只有让 光电、风电平稳,不波动,才能组成智能电网,储能装置的 作用就在于此。因此现在电力发展的关键,就是解决储能问 题。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是目前人类所需总能量的 3000 倍,中国有很好的条件,很多地区都适宜发展光电和风电。 对于光电和风电来说,技术有了,条件也有了,关键就是蓄 电设备。目前,使用最多的蓄电设施,约占 70%以上,就是 利用水建立水库,用多余的电把水抽到上游,需要电力时放 水推动发电。但是,仅靠这一种方式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还 需要开发更多的方式储电。 30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3 目前,清华大学在储能领域的主要攻关方向是电动车, 电动车需要电池,现在的锂电池大部分问题都已经解决,剩 下的小问题我相信慢慢都会解决,比如说储电能力不够,充 一次电只能跑两三百公里。随着锂硫电池的发展,国内已经 形成产业化,充一次电可以跑 800 公里,续航问题解决了。 有的人说锂硫电池容易着火,现在这个问题也已经解决。将 来,我国的所有交通都可以电气化,不用烧油了,因此就需 要大量的储电设备。当然,制造电池的门槛很高,我们做化 工的人不做电池,但我们可以为电池提供材料,有了更好的 材料,才能做出更好的电池。我们现在已经产业化的,一个 是纳米碳管材料,将石墨烯与纳米碳管结合,形成立体的结 构,我们称为石墨烯和纳米碳管的杂化,这种碳材料是非常 好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我们把产品出售给其他国家,并弄清 楚其用途。他们将这种材料和离子液体混合,压入多孔的泡 沫铝中,就做成了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于是,我们也研究制 作出多孔的泡沫铝材料,用于生产电池。比起传统材料,我 们的材料拥有更好的储电能力。现在这项技术也正在产业化, 相信很快就能看到这种材料最终的效益。这是比较成功的, 已经产业化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在着手研发一些新的技术, 比如说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制成电池的安全性很高,因 为其内部不存在有机材料,不会着火。 我们非常看好锂电池的发展,一方面是电动车可以代替 30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4 燃油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电池本身就是储电设备。我 国现在机动车保有量是 2.5 亿辆,假设在未来,其中的 1 亿 辆变成了电动车,在夜间不使用时充电,那这 1 亿辆电动车 就成了储电设备,充当了调峰的角色。所以,我也设想,今 后的电动车不再搭配销售电池,而是将电池出租,或变为换 电池的形式。电动车没电了,可以直接到电站充电或换电池。 同时,电站与电网相结合,集中给电池充电,这就起到了储 能和调峰的作用。现在,国家也正在积极策划这方面的行动, 当然对于目前的电动车保有量来说,还不足以实现,但就发 展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如果是建立大量大 型的调峰电厂,将会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 《环境与生活》:有人说现在的锂电池虽然有调峰的作 用,但经过多次的充放电后,电池的储电能力会明显下降。 同时,全球锂矿的储量是否能支持如此大量的锂电池生产? 金涌:锂电池需要经过几万次的充放电才会有显著的影 响,并且现在锂电池可以回收,这方面的技术也已经解决了。 废旧的锂电池可以用于制造新的电池。 至于全球锂矿的储量是否能支持如此大量的锂电池生 产,我认为现在还不需要把这些因素作为顾虑。除了锂电池 之外,现在研究人员还在研究钠电池,还有空气电池。电池 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锂电池仅仅是第一个突破。后续肯定会 有很多新的技术投入使用。 30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5 《环境与生活》:关于氢能,以及相对应的氢燃料电池, 我们也注意到您一直都持有保留态度,能否请您详细说明一 下? 金涌:我们做化工的人,舍不得把氢拿来烧掉。氢燃料 电池本质上不是储电设备,而是烧氢气的,它是通过电化学 反应,把氢和氧烧成水,同时产生电能。我们好不容易得到 了氢,它有很多种用途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要把它 烧掉?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全世界还没有电解水制氢的大 型工厂,因为没有任何的经济效益。电解水制氢,能源的利 用率只有 30%左右,即使今后利用率可以提高,也不会超过 60%。同时,氢到了燃料电池中再重新转化为电能,目前转化 率的目标是 50%,我想以后最多也就是 60%。也就是说,用 电制氢气,能量就先少了一半,再把氢转化成电,就又少了 一半,即使是理想状态下,60%乘 60%,最终的利用率只有 36%。电网中的一度电,最后到氢燃料电池释放出来,就只剩 下 1/3,这样的利用率太低了。有的人可能会说没关系,因为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但我们还要考虑设备投入的成本,以 及使用的成本。 事实上,我们非常需要氢,非常愿意生产氢,因为我们 可以用氢把二氧化碳还原回来。氢气是一个好东西,比如美 国人就提出了“氢经济时代”的概念,而不是“氢燃料时代”。 30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6 氢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用来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氢太宝贵了,它可以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可以用来做很多合 成。氢气对化学家非常宝贵,我们不愿意把它烧掉,从另一 个角度来说,氢烧掉的利用率太低,没有经济效益。日本人 愿意烧氢,是因为他们进口的天然气多,天然气中每有 1 个 碳原子就有 4 个氢原子,他们的氢是富余的。同样,美国也 不愿意,他们很早就不做氢燃料电池了,因为美国的能源结 构和中国类似。所以,现在炒作氢燃料电池概念的只有日本, 因为他们研究的时间很长,想把这个技术卖给中国,但我认 为这是个大坑。 从我的认知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没有出路的。氢气 不好储存,不便于运输,容易泄漏,还有爆炸的风险。如果 说有一个地下停车场,几百辆氢燃料汽车在里面停着,有一 辆车的氢漏了,积累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那这几百辆车 就全都要爆炸了。现在有 800 公斤的压力瓶放在车里储存氢 气,如果全中国几亿辆车都带着压力瓶到处跑,你害怕不害 怕?即使有一个爆炸,都是很大的事故,要是遇到连环交通 事故,那更是不得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不可靠的,不安全 的。从能量上来看,利用率低没有经济效益,从安全性上看, 缺乏可靠性。我们不谈氢气的性质,单说压力罐如果出现问 题,气体膨胀发生爆炸也十分危险。 当然,氢燃料电池真的就完全没用吗?我想也并非如此。 30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7 比如说潜艇、轮船、飞机,这些大型运输工具想用锂电池显 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锂电池很重。这些大型运输工具的电气 化,我想还是要用氢燃料电池。还有就是煤矿中的矿车,因 为要装载大量的货物,并且矿车本身较重,如果再使用锂电 池,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认为,氢燃料电池在一些特 殊情况下、特殊的场景中,比如说需要长距离或重载的交通 运输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相 比,单位重量储存的电量还远远不够,如果进行长距离运输, 显然不如氢有优势。我想在未来,一些大型车辆,或是轮船, 都有机会变为氢燃料电池供能。 “碳中和”需要全民参与 《环境与生活》:“碳中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 么,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碳中和除了带来电动车之类的改变, 还有哪些也会随之改变? 金涌:到了碳中和的那一天,我们发电就不再使用火电 了,交通也要做到零碳排放。那么,下一个大量消耗能源、 排放二氧化碳的就是住房问题。现在的人们都追求舒适的居 住环境,这就涉及供热取暖的问题,也就是建筑节能。中国 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近 20%是人居产生的,包括供热、制冷, 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外国人在这方面也有很 多成熟的技术,有一些建筑物已经做到能源完全自供。前一 阵我去万通地产,他们就在发展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球本 30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8 身的热能取暖。另外,就是保温建筑材料,还有利用工厂的 废热供暖,这些技术目前整体发展都比较完善,在国际上也 有先例。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在建筑节能方面有相应 的标准,也就是房子要达到居住舒适的标准,冬天取暖夏天 制冷,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耗能不能超过 7 升柴油/年,他们 把这个叫做“7 升房”。目前,德国的建筑水平可以达到 3 升 柴油/年。中国的一些老房子,可能每平方米 20 升柴油/年都 不止。因此,我国在这方面如果能有所进步,相应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就可以有很大的下降。这方面的市场商机也很大, 万通就在生产泡沫材料,之后新建的建筑将会使用泡沫材料 作为隔热层。因为泡沫材料不导热,室内的温度不容易受到 室外影响,也就是冬暖夏凉。未来的建筑表面还可以设置光 伏发电材料,真正实现建筑物的用电自给自足。在这方面国 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都可以参考学习。 最后一点就是全民参与。联合国早就提出了全民参与的 概念,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因此大家都需要节能。 联合国发布过一个核算表,里面列出的很多数据很有意思, 比如洗完衣服不甩干,而是自然晾干,每人每天就可以少排 放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不使用白炽灯,而使用荧光灯或 LED 灯;到室外慢跑而不使用跑步机……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 低碳环保需要全民参与,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有 助于减排。 30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09 所以,将来中国实现碳中和,会有几个时代的变化。 第一,我国要把工业化时代,变成信息化时代,这是需 要全民参加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时代,这 种时代的变革会同时发生。 第二,目前的“化石能源时代”,将会变成“可再生能源 时代”,这不是说我们的化石能源已经用完了,而是发展带来 的变化,就好像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也不是因为石头 用完了,而是因为有了炼铜技术。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技术, 那么时代的更迭就是必然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当然, 我还没提到核能,如果核聚变能源能投入使用,那我们之前 说的那些新能源都不算什么了,就要完全变成“核能时代” 了。 第三,“化石燃料时代”变成“化石材料时代”,我国要 把这些化石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 第四,就是进入到“循环经济时代”。 只有真正实现了这四个时代的变迁,才能真正做到碳中 和。 6.2 刘科: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17 全国碳市场 7 月 16 日正式开市,7 月 15 日,澳大利亚 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 17 摘自:界面新闻 30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0 在深圳“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做“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 径”的专题演讲。 当前对碳中和的六大误区 刘科院士指出,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限, 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因此太阳能 和风能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上,每年有 8760 小 时,而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各地不同,平均在 1700 小时左 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概在 1/5 – 1/6 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 而在其他 5/6 的时间段, 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 电。 误区二: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但实 际上能源行业没有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人类花了 100 多 年时间的研发,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 改变”,迄今大规模 GW 及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 100 多年前 就被发明的抽水储能技术。 误区三: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但从规模上,二氧化 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全世界约 87%的石油都被 烧掉了,约 13%的石油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二氧化 碳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 误区四:认为利用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技术 能够碳中和。把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再 31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1 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理论上能够 实现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捕集,但是“碳中和不光是一个技术 的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平衡的综合性问题”,刘科院士 强调,在目前的技术下成本很高,也无法实现彻底固碳,而 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补集难度也很大,迄今靠 CCS 或 CCUS 减低的 CO2 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 误区五:认为通过提高能效能够实现碳中和。通过增加 能效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前 20 年 中国能效确实有显著提高,但同时期,碳排放总量不但没降 低,而且增加很多。因此,提高能效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但 只要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 的,提高能效确实是减低碳排放的成本最低,最应该优先做 的。 误区六:希望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来降低碳排放,但事 实上电动车与燃油车之争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刘科院 士表示,“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如果电网 67%的还是煤电, 那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结 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 得上清洁能源”。 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 刘科院士提出实现碳中和的几个现实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 31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2 低碳能源系统。一方面可以让现有的煤化工实现净零碳排放, 另一方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电解水制备绿氢和氧气, 合成气不经水汽变换,大大降低煤制甲醇的 CO2 排放。 第二个路径是利用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微矿分 离技术。在煤燃烧前,把可燃物及含污染物的矿物质分离开, 制备低成本类液体燃料+土壤改良剂,源头解决煤污染、滥用 化肥及土壤生态问题,同时低成本生产甲醇、氢气等高附加 值化学品。 第三个路径是实现光伏与农业的综合发展,将光伏与农 业、畜牧业、水资源利用及沙漠治理并举,实现光伏和沙漠 治理结合,及光伏和农业联合减碳。 第四个路径是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火电厂就是半 夜也不能停,在半夜 12 点到早晨 6 点这个区间,火电厂尽 管还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但发的电没人用;利用分布式储 热模块,在谷电时段把电以热的形式储下来,再在需要时用 于供热或空调,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真正的煤改 电,再配合屋顶光伏战略及县域经济,进一步减少电能消耗。 第五个路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 发电。可以使用甲醇氢能分布式能源替代一切使用柴油机的 场景,和光伏、风能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 31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3 6.3 周宏春:对政治局会议关于纠正运动式“减碳”的思考 18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最近几天的各类媒体,以纠正运动式“减碳”为题的 文章不少,但仔细阅读后感觉还有尚未说到位的地方,特此 写今天的随笔,供大家讨论。 政治局会议的内容,以新华社的通稿为准,因而需要引 用,这里声明一下以免出现“知识产权”的问题。 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那段内容如下: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 2030 年 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 度夏保障工作。 请注意,这么长一段只有两个句号或两句话;而且后面 一段电力的内容算不算上面意思的接续,不同的解读也不一 样,已经出现“见仁见智”的解读。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领句,也就是 统领后面内容的话。 这句话的重点在:统筹有序,这是一个完整意思,既要 统筹又要有序。 18 摘自公众号:宏春观察 31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4 如果说这句话有所指,可能是针对社会上一些没有考虑 统筹的、无序“抢先”的做法而言的。 没有考虑统筹的说法还真的不少。例如,有专家说,每 个地方都要碳达峰、碳中和,每个企业都要碳达峰、碳中和, 这是“一刀切”的理论“先行”,是一些行业“一刀切”做法 的理论基础,与国人常识: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等是背道而 驰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而无序,更成为一种常态,抢先“表态”,抢先“起跑”, 这在“运动会”田径赛中属于“违规”行为;而做的人还自 以为是,以为自己“了不起”。其结果是,带动不少地方、不 少行业纷纷表态。这种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表态、没有具体 方案就表态的做法,虽然在政治“站位”上是对的,但需要 避免成为一种“风气”。如果成为一种风气的话,就会出现“空 话满天飞”的情形,这是人们所不希望的,也是政治局会议 希望纠正的内容之一。 第二句话是:尽快出台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是 2020 年 12 月 16-18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也是 今年工作中的八项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与前面一句话联系起来,还可以理解为,尽快出台 中央层面的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既是统筹布局的需 要,也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需要。 具体而言,地方或行业的碳达峰行动方案,需要在国家 31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5 层面的总体框架内,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不致引起 匆忙表态,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盲目表态。 后面的话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坚 持全国一盘棋,是对统领句中统筹的进一步解释,要全国统 筹协调、综合平衡,而不是我们有些专家说的每个地方、每 个行业都要碳达峰、碳中和。其中的道理是,每个地方的资 源禀赋不同,如有些地方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而有些地方 却缺乏,让每个地方都发展可再生能源,行得通吗?即使都 发展,投入产出能一样吗? 所以,讲每个地方都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家,需要有 些国情常识、需要有些科学分析而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 纠正运动式“减碳”。这句话,尤其是运动式,至少说我 在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没有见过,这是第一次。如果说 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处理好减污降 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 活的关系,是对一些地方或部门没有考虑这些关系的警示, 那么,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不仅仅是警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式的“减碳”呢?背后的原因值 得我们认真研究。第一财经(简称一财)在 7 月 31 日的政治 局会议提出的纠正运动式“减碳”指什么的文章中,采访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齐教授将运动式“减碳” 分为两种: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 31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6 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 不切实际的行动。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了解释,却还是难以让人们有切身 感受。这里还要再举一个例子:大跃进,大炼钢铁。那时, 全国上下到处都要炼钢铁,一些小县城甚至小镇也要大炼钢 铁。由于缺乏原料、缺乏高炉,群众要“砸锅卖铁”支持炼 钢铁。最近参观一个钢铁企业,他们还留存当时建的两米的 “高炉”照片! 后来许多匆忙上马的钢铁厂下马了,成了“夹生饭”,不 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群众生活。 前车之鉴,应当吸取! 接着是: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对“先立后破”,一些文章已经做了解读,而且内容还不 少,依然感到尚不系统、全面。已有解读,还是引用一财文 章的内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第一财 经,“先立后破”是指: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 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去煤减碳。具体来说,包括 新能源系统、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方面工作。 林伯强强调,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发 展还需要高质量增长。如果先破后立,那将对经济造成较大 冲击。先立后破是最为稳妥的做法,现阶段保障能源安全、 31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7 电力充足稳定供应依然重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7 月 24 日表示,党中央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 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1+N 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 指导意见。这是顶层设计,涉及到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 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其中,“1+N 政策” 将很快发布,将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 事实上,“先立”的内容也是多层次的。根据 3 月 15 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精神,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 系统性变革,个人以为至少有三个层次: 制度层面的“先立”,是解振华特使先生提出的“1+N” 政策体系; 产业层面的“先立”,不仅是林伯强教授提出了“能源”, 还应当包括其他产业。大致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从能源上看,应当有序地推进建立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包括合理的能源结构,尤其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 由于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将对电网和电力体系带来新 的挑战,本人在一些文章中已经做过专门讨论,这里需要再 次强调:面对未来新能源发电上网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不同 的理论体系来支撑,也就是说,不仅原来的基础设施需要改 变,而且原来的理论支撑体系也要改变,原来是系统论、控 制论、博弈论(老三论),而新的理论支撑体系是突变理论、 31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8 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新三论)。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能源生产的目 的是保障消费,我们不能强调“压产能”而不让群众消费, 那样的话,是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 吻合的,也是需要避免的。从产业布局看,应当考虑四个层 面的事情: 一是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产业不能关 停; 二是“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不能关停(新华社通稿 前面提到的几项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统筹内容);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项目不能关停,一些地方 提出的“补链强链”项目需要根据国家已有的管理根据:质 量、能效、环保、安全等“尺子”进行评价考量后确定; 四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贫困地区脱贫后国家资助的 “五年”扶持项目不能关停。 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就不做解释了。 从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的角度看,还需要避免“产 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情况发生。 公众层面的“先立”: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毕竟生 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改善民生,这也是总书记一直强调 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 31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19 享的精神所在。 最后一句话,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这句话,既可以认为是“减碳”的当务之急,也可以看 做是今年的工作安排。 这句话提出的背景,个人以为是,今年年初,在我国的 一些地方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乃至地方性规定。从宽 泛意义上说,“拉闸限电”不能是现代化的“象征”,因而需 要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而不能经常性的“拉闸限电”。 这句话推而广之,对一些行业的无序扩张,需要进行统 筹协调、综合平衡。在这方面中国建材行业的控制产能的做 法,收到了预期效果,减少恶性竞争、提高价格。 这也正是 OPEC 成立之初的设想,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 情,我们的建材行业却做成了,这也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具 体体现之一。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文件内容的解释也是见仁见智的。 6.4 白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 ——2021 年上半年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19 ——白泉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21 年上半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构建 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9 摘自公众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31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0 节能“双控”压力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工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 阶段。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机制、新途径探索 持续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进一步 清晰。今年 2 月 2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 号), 立足系统观念,对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六个方面的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了任务要求,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生态环 境部 5 月 31 日发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对“两高”项目提出了严格 环评审批、加快查处不合规“两高”项目的一系列要求。在 推动增量绿色发展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15 部门 5 月 25 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要求控 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防止盲目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和摊大 饼式无序发展。在提供绿色金融支撑方面,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证监会 4 月 2 日印发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 录(2021 年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 项目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 32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1 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的探索持续加强。我国首个国家绿 色技术交易中心于 5 月 12 日在浙江挂牌成立。该中心以国 家电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双创中心为依托,主要开展绿色 技术发布、咨询、洽谈和交易等工作。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 心的成立,对推动绿色技术“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和加速 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节能“双控”压 力显著加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生 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 1-6 月,3641 个国家地表水 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 81.7%,长 江、黄河、珠江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 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 83.5%,全国 339 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4.3%,长三角地区 41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4.5%,继续呈改善态势。但是, 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尚不稳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城市和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 数比例有所下降,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轻度污染的治理有 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 产总值同比增长 12.7%,两年同平均增长 5.5%;能源消费同 比增长 10.5%,两年同比增长 5.0%。半年同比的能源消费弹 32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2 性系数为 0.83,与过去几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 0.2-0.5 的历 史相比,上半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加,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压力明显加大。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升格,开启以降碳为重点战 略方向的新阶段 去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 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 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 峰值,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新目标的提出,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 略决策,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2021 年 3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 员会第九次会议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 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 文明建设整体布局。4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 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 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以降低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 32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3 启了从 1.0 版向 2.0 版升级的过程,这意味着从过去以末端 治理为主,开始转向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废物 循环四个环节协同发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 构、用地结构四类格局加快调整的新阶段。这一新目标、新 任务,要求我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把现代化国家的蓝图,确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国家。 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项任务加快部 署 为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今年 5 月 26 日, 召开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对相关 工作进行部署。 韩正同志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 一要求充分体现了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新发 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必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在具体做法上,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要求要紧扣目标 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 32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4 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在工作方法上,要 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 节奏。在责任分工上,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地方党委和 政府、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各部门、各地区和央企积极动作,探索碳达峰、碳 中和的实现途径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 自今年上半年开始,开始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碳 中和顶层设计文件,编制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 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运 输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 策体系,使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进一 步清晰。 在地方政府层面,今年上半年,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规划纲要中,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都被列入本地区的发展蓝图。其中,上海市提出力 争 2025 年碳排放达峰,江苏省提出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 先达峰,广东省提出了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今年上半年, 一批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本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 工作。 在企业层面,不少央企率先加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背 32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5 景下企业发展前景的战略研究。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 南方电网等央企启动了本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国 家电网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央企的积极行动,对 全社会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市场氛围发挥了促进作用。 六、碳达峰、碳中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日趋显著,绿色 金融、碳交易等受到各方关注 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 碳中和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引发一系 列深刻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资本市场对 碳达峰碳中和的反应颇为敏锐,一系列新概念、新措施被纷 纷提出。 在股市,碳中和概念股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股市板块,被 股票买卖双方高度关注。目前的碳中和概念股中,不少是石 化企业、钢铁企业等碳排放大户。在信贷领域,绿色信贷的 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 21 家主要银 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 12.5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 9.3%,我国 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证券领域,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证监会于今年 4 月 2 日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 项目目录(2021 年版)》,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等募集资金 (包括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 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多种形式)提供了重要 参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今年 6 月 22 日发布了《关于 32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详细规定了碳排放权 交易细则,碳排放交易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 将变成真金白银,进入市场开始交易。 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创新出来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手 段、新工具,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带来一系列 新的影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速前行。 可以说,与环境污染治理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 1.0 版 相比,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战略方向的生态文明建设 2.0 版将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时间跨度更长,以 2060 年为目标新技术、新产业、新路径,正在给中国市场带来了 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活力。从 2021 年开始,持续不 断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将激发更多产业、更多企业、更多 地区加快迈入低碳发展的新轨道,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 的里程碑意义。 6.5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和对策建议20 ——段茂盛(清华大学)等 欧盟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背景 2019 年,欧盟在《欧洲绿色新政》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 碳减排目标,宣布到 2030 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1990 年减少至少 55%,并于 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欧盟碳排放权 20 摘自公众号:易碳家 32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7 交易体系(EUETS)是欧盟的最主要减排政策工具,覆盖了电 力、工业、航空等部门的排放,约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40%。目前,EUETS 采用了两种针对碳泄漏的竞争力保护措 施,即向工业部门分配免费配额和对用电大户进行间接成本 补偿。但是,随着 EUETS 进入第四阶段,其配额总量进一步 缩减、用于配额免费分配的基准值也进一步收紧,市场稳定 储备机制(MSR)和更加严格的 2030 年减排目标也助推了配 额价格的上涨,再次引发欧盟境内企业关于其竞争力和碳泄 漏的担忧。 为解决这一困境,欧盟在《欧洲绿色新政》中提出制定 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CBAM), 即根据欧盟进口商品的含碳量对其进行价格调整、减少欧盟 境内外企业在碳排放成本上的不对称,以保护欧盟企业的竞 争力、避免碳泄漏、保障欧盟实现其更新后的减排目标,并 激励贸易伙伴采取更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为推进 CBAM 的立 法进程,欧盟已于 2020 年进行了公众咨询,开展了 CBAM 的 初步影响评估,并计划于 2021 年 7 月的“Fitfor55”立法提 案中公布欧盟 CBAM 的设计草案,从而正式启动立法进程。 由于立法过程涉及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之间 的复杂谈判,欧盟 CBAM 的具体设计方案和实施时间表仍存 在一定变数。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设计要素 32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8 CBAM 的设计十分复杂,涉及不同的要素,而这些要素 的具体设计选择需要在避免碳泄漏这一环境有效性目标和 法律、政治、行政等层面的可行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世界贸 易组织(WTO)的法律框架下,CBAM 必须遵守《关税及贸 易总协定》(GATT)中规定的两项“非歧视”原则,此外还需 综合考虑贸易伙伴的政治接受度及实施的行政成本等。 CBAM 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政策工具、覆盖范围、进口产品 的含碳量计算方法等方面。 欧盟实施 CBAM 可以依托多种政策工具,如消费税、进 口关税、扩展 EUETS 至进口商等。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欧盟 CBAM 很可能以“名义碳市场”的形式实施,即为进口商单 独建立虚拟配额池,其价格与 EUETS 下的配额价格相对应, 并要求进口商根据其对欧贸易产品的含碳量从中购买并缴 纳相应配额。 就覆盖的贸易流来说,CBAM 可以仅覆盖进口商品、也 可全面覆盖进口及出口贸易流。全面覆盖进出口的 CBAM 可 以保护国内生产商在境内和境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其环境有 效性高,但针对出口产品的退税/豁免措施存在违反 WTO 下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风险,削弱了 CBAM 与 WTO 法 律的兼容性且可能遭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因此欧盟 CBAM 很 可能仅覆盖进口贸易流。但是,在此情景下,欧盟将面临其 工业界要求保护其竞争力的强烈诉求,很有可能在 CBAM 实 32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29 施初期继续保留免费配额分配,但这一选择也面临与 WTO 法 律的兼容性问题(详见本节最后一段)。 排放范围方面,可能的设计选择包括范围 1(直接排放)、 范围 2(间接排放,即外购的电力或热力生产中的排放)和 范围 3(其他间接排放,如购买材料和运输相关活动产生的 排放)。由于不同地区的电力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存 在向下游价格传导的极大可能,为保障环境有效性,欧盟 CBAM 可能覆盖进口产品生产中的直接排放和电力间接排放。 但考虑到欧盟电力批发市场的定价方式以及欧盟仍在实施 的间接成本补偿措施,目前欧盟工业生产者所承担的间接排 放成本无法反映其实际的间接排放,这为与间接排放相关的 核算带来了诸多挑战。尽管欧盟并未排除覆盖范围 3 排放的 可能性,但这会带来具体执行上的极大困难。 部门范围方面,欧盟 CBAM 可以选择从有限的部门开始, 或者覆盖更加广阔的部门(欧盟的碳泄漏清单中有六十多个 部门和子部门)。考虑到执行的可行性和管理成本,欧盟 CBAM 可能首先仅覆盖钢铁、水泥、化肥等碳泄漏风险高、 价值链相对简单、直接排放占比高的部门。由于跨境交易逐 渐增加且不同区域排放强度差异巨大,电力部门也很可能在 欧盟 CBAM 覆盖部门之列。铝也属于高碳泄漏风险部门但以 间接排放为主,如果欧盟 CBAM 覆盖电力间接排放,则铝也 32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0 很有可能被优先纳入。 计算进口产品含碳量的方法是另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 可能的选项包括使用经核证的设施层面的排放数据,或者设 定排放强度基准值。尽管前者更加精准并具有环境有效性, 但要求外国生产商提供实际的生产排放数据会带来较重的 行政负担,因此更有可能的选择是基于欧盟生产者的排放强 度(如欧盟的行业平均排放或者最好/最差排放者的平均水平) 或全球的行业平均排放强度为特定产品设立统一的排放强 度基准值。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激励减排,欧盟还可能允许 进口商提供经核证的数据,证明其排放低于基准值,从而减 少其所需要付出的边境调节费用。 为了避免“双重征税”,CBAM 在边境价格调整中还需考 虑外国生产商已经承担的碳排放成本,但如何确定这些成本 以及应考虑哪些政策需要明确,且争议巨大。仅考虑其它国 家实施的碳定价政策最为简单直接且行政成本最低,但对未 实施碳定价政策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或有失公平;考虑其它国 家实施的显性及隐性碳价政策(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 可使欧盟 CBAM 具有更高的国际政治接受度,但也会显著增 加欧盟的行政成本并带来量化评估方面的巨大挑战。此外, 即使仅考虑碳定价政策,也涉及如何考量免费分配和豁免机 制以及不同的碳价水平等问题。 尽管 CBAM 被视为现有碳泄漏保护措施的替代方案,但 33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1 鉴于欧盟境内工业界的强烈反对,欧盟很可能继续保留其免 费配额分配和间接成本补偿措施,这带来了为欧盟生产商提 供双重保护的风险。为了遵守 WTO 规则,欧盟可能根据仍在 实施的免费配额分配和间接成本补偿措施对进口产品的含 碳量计算公式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的气候目标及减排政策 中国于 2020 年 9 月宣布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并据此进一步推进国内的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8%和单位 GDP 能源消费量下 降 13.5%的约束性目标,并宣布推动钢铁、石化、有色等高 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绿色转型和碳排放达峰。此外,中国制 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碳减排政策,包括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促进相关产业的节能提高能效等。 中国亦在继续大力推进国内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已 于 2021 年开始了第一个履约期,其初期仅覆盖发电行业、约 占全国碳排放量的 40%,未来计划扩大至其它高排放行业, 但具体的时间表尚未明确。中国目前已有八个区域碳市场, 覆盖了相关区域内几乎所有的钢铁、水泥、铝等高耗能行业, 其 2020 年的平均配额价格在 3.28-12.62 美元之间(ICAP,2021), 显著低于 EUETS 的配额价格(2020 年平均价格在 28.28 美 元)。2021 年以来,EUETS 的配额价格飙升,第二季度的配额 期货交易价格收于 60 美元以上,进一步拉开了与中国区域 33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2 碳市场配额价格的差距。 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并已成为欧盟最大的 贸易伙伴。2020 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为 3835 亿欧元, 约 占 中 国 出 口 总 额 的 15.1% 和 欧 盟 进 口 总 额 的 22.4% (Eurostat,2021)。受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产品贸易结 构的影响,中欧间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高度不对称。有研究表 明,2018 年中国从欧盟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仅 0.3 亿吨二 氧化碳,而出口欧盟的隐含碳排放达 2.7 亿吨(王海林 等,2020)。 中国对欧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制品和 化学品的贸易强度较高且均被列入 EUETS 的碳泄漏清单,但 由于其价值链较为复杂,初期被欧盟 CBAM 覆盖的可能性不 高。钢铁、水泥、铝等行业具有良好的数据基础且价值链相 对简单,很有可能被首批纳入欧盟 CBAM。尽管这些行业中 对欧盟最大的出口国多为其邻国,然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钢铁、水泥和铝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且钢铁、 水泥和铝行业的生产排放分别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 15% (WSA,2019)、11%(Shanetal.,2019)和 4%(Haoetal.,2016)。 就对欧贸易量而言,2019 年中国对欧出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分 别约占欧盟进口总量的 8%和 9%,而相比之下水泥的出口贸 易很少(Marcuetal.,2021)。 33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3 中国和欧盟在钢铁、铝等行业的生产碳强度方面存在较 大差距。就钢铁生产而言,基于铁矿石的长流程炼钢的碳强 度远高于采用电弧炉加工废钢的短流程炼钢工艺的碳强度, 中国约 90%的粗钢产量来自长流程工艺,而欧盟的这一比例 仅为 59%。中国和欧盟长流程炼钢工艺的碳强度差距不大, 吨钢平均排放分别为 2-2.2tCO2e(Renetal.,2021)和 1.9tCO2e (MaterialEconomics,2019);在短流程炼钢方面,中国的吨钢 平 均 排 放 在 0.6tCO2e ( Renetal.,2021 ), 而 欧 盟 低 至 0.2- 0.4tCO2e(MaterialEconomics,2019)。铝的生产中间接排放占 比很高,约占总排放量的 75-90%,受电力生产碳强度的影响, 欧盟生产每吨铝的平均间接排放约为 7tCO2e,在中国则高达 20tCO2e(Marcuetal.,2021)。 总的来说,中国对欧出口很可能受到欧盟 CBAM 的较大 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 CBAM 的具体设计、尤其是覆盖 的部门及排放范围。Kuusietal.(2020)评估了欧盟 CBAM 对中 国的影响并发现当 CBAM 覆盖 14 个制造业部门且在 25 欧元 /吨的碳边境调节税率下,中国的出口价值损失在 6.8%-11.6%。 但该研究假设的覆盖部门远远超出了欧盟 CBAM 初始阶段的 可能设计,因而其评估结果与现实相比存在较大偏差。 针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欧盟在其 CBAM 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居于主导地位,需 要充分考虑其与 WTO 规则的一致性、贸易伙伴的接受程度、 33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4 公平性、技术可行性和管理成本等因素。为降低欧盟 CBAM 对中国对欧贸易和经济等方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除了继 续表明对其的保留意见、密切跟踪欧盟方面的最新进展、分 析其可能的影响等之外,中国还应采取积极与欧盟开展对话、 加强国内政策设计和技术准备等多种措施,在有效应对欧盟 CBAM 的同时,继续发展中欧在气候方面的伙伴关系,作为 中欧乃至更大范围的国际关系稳定器,并进一步推动中国自 身碳减排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首先,中国应就欧盟 CBAM 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实施 时间、覆盖范围、相关产品碳排放强度基准值、中国企业已 承担的碳减排成本评估等与欧盟开展持续对话,并建立长效 沟通机制。中国可提议推迟欧盟 CBAM 的实施时间、设立试 点阶段或者延长初始阶段的时间,要求欧盟至少在实施初期 将 CBAM 的覆盖范围限制在个别数据基础较好的部门,为国 内的应对工作,包括对欧出口相关行业和企业适应该政策争 取更多的准备时间。在产品的含碳量计算方面,可提议基于 欧盟境内同类产品的最佳排放水平设置初始阶段的进口产 品排放强度基准值,并可以逐步过渡到欧盟境内同类产品的 平均排放水平。关于中国企业承担的碳减排成本,应要求欧 盟充分考虑“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不能 简单以碳价的对等作为评估企业碳排放成本对等的依据,合 理地评估中国碳减排政策的力度及其对企业施加的成本,尤 33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5 其是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强制性节能政策等非显性碳价政 策给企业施加的排放成本,提高欧盟对中国减排政策的认可 度,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取相应的碳边境调节义务减免。 其次,中国应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从国内政策设 计入手,积极筹备可行的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说,中国在短 期内可以采取出口调节、资源重组等措施应对欧盟 CBAM, 但这些措施可能面临 WTO 的法律风险,且不利于中国的低 碳转型和发展。中长期来看,为兼顾国内减排目标的实现, 可考虑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尽快纳入钢铁、水泥、 电解铝等部门并通过设立较严格的排放上限、降低免费配额 分配比例、引入拍卖等方式确保碳价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以减少出口损失。未来随着欧盟 CBAM 覆盖范围的继续扩大, 全国碳市场设计也可做出相应调整并可在中长期酌情考虑 在相应部门与 EUETS 进行有限连接。对排放源较为分散、不 适于碳市场管控的部门,如机电、纺织等,可针对性地设计 并实施碳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补充。 最后,中国还应做好与欧盟 CBAM 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能 力建设,为应对欧盟 CBAM 做好法律、管理、技术和舆论等 各层面的准备。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出口商积极有效应 对欧盟 CBAM 的基础,因此应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的碳排放 核算指南,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 及碳信息披露制度。此外,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创新技术, 33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6 如绿色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既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排 放行业的碳减排和低碳转型,也是应对欧盟 CBAM 最为有力 的措施之一。 33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7 七、国际动向 33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8 7.1【Fit for 55】全方位、多领域减排——欧盟公布加速转 型的最新核心政策21 众所周知,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目标为,到 2030 年,温 室气体净排放量较 1990 年至少减少 55%;到 2050 年,实现 碳中和。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在 1990 年基础上仅下降了 24%,与其设定 2030 目标距 离尚远。为了全方位、多领域地加速转型, 欧盟于 2021 年 7 月 14 日发布了“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方案。我们对其主 要内容进行了提炼总结和翻译,供中国同行参考。 “Fit for 55”是欧盟委员会落实“欧盟绿色新政“的最新 核心政策。其中包括扩大欧盟碳交易市场、停止销售燃油车、 征收航空燃油税、扩大可再生能源占比、设立碳边境税等多 21 摘自公众号:德国能源署 33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39 项全新法案。根据已公布的绿色新政内容,欧盟将对现有碳 排放交易系统 ETS 进行改革,对碳排放进行定价,进一步收 紧排放许可,并将 ETS 部分收入用于社会气候基金来推动能 源转型。同时,还将建立一个全新的排放交易系统推动建筑 与交通领域的能源转型。除此之外,欧盟还首次将海运业纳 入 ETS 管理系统。 “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方案主要包括 13 个行动领域的 以下重点措施: 01 扩大排放交易市场 a. 提高 2030 计划减排量(43%->61%) b. 减少排放许可与免费许可,并停止自由分配 c. 新增负排放抵免 02 为建筑和交通领域引入新的排放交易系统 a. 到 2030 年减排 43% b. 受欧盟各成员国减排分担条例约束 c. 计划仅针对能源与燃料供应商,并将部分排放交易系 统收入纳入社会基金从而抵消低收入群体增加的生活成本 负担 33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0 03 欧盟各成员国减排分担条例 a. 提高 2030 年减排量:30%->40% b. 对于德国:从目前的 38%提高到 50% c. 2023 年开始具有约束力,2025 年将进行一次修订 04 碳边界调整机制 a. 非欧盟国家进口部分产品时需购买碳许可 b. 这部分碳许可有效期为两年,不可交换 c. 由欧盟各成员国自行负责执行与实施,欧盟采取随机 抽查监督 05 可再生能源 a. 提高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目标:32%->40%(目前: 19%),且适用于整个欧盟,不再按国家细分 b. 交通领域减排 13%,引入 RFNBOs/零碳动力燃料以及 生物燃料 c. 建筑领域(供暖、制冷)可再生能源比例逐年强制性 增加 1.1%,区域供热网络的可再生能源比例逐年增加 2.1% d. 工业领域,低碳氢能在氢能源总量中占比达到 50% 06 能源效率 a. 提高年度节能目标:0.8%->1.5% b. 提高 2030 能效目标:32.5%->39% c. 普及存量建筑节能改造义务 d. 公共部门能耗逐年降低 1.7% 34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1 e. 对高耗能公司实行强制性能源审计或强制实施能源 管理评估与认证 07 土地利用及农林业条例 a. 天然碳汇:到 2030 年达到 3.1 亿吨固碳量 b. 到 2035 年实现土地利用、农林业部门的气候中和 08 能源税 a. 自 2023 年起,能源税统一基于能源含量,而非数量 b. 基于能源含量与环境可持续性对税率进行分类分级 c. 航空领域的能源税仅适用于欧盟内部航班 09 新能源汽车基建设施 a. 高速沿线建设快充站与加氢站 10 航空燃料 a. 增加可持续航空燃料比例: 2025 年 2% / 2030 年 5% / 2035 年 20% / 2040 年 32% / 2045 年 38% / 2050 年 63% 11 海运燃料 a. 促进海运可持续低排放燃料与零排放技术 b. 设定减排目标: 2025 年 2% / 2030 年 6% / 2050 年 75% 12 民用轿车与轻型商用车的排放新标准 a. 提高减排目标:到 2030 年,客车平均排放量比 2021 年降低 55%,货车降低 50%,且在 2035 均需实现零排放 34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2 b. 取消对电池电动车、氢动力燃料车和插入式混动电动 车的扶持 13 社会气候基金 a. 目标为支持弱势消费者,并为微型企业提供投资 b. 未来交通和建筑领域排放交易系统的预期收入的 25% 将用于与启动该基金 目前,欧盟 27 个成员国正在对“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 方案进行协商敲定。预计,各项政策措施正式成为欧盟法律 仍需耗时数月。 7.2 美国对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态度22 欧 洲 宣 布 将 实 施 碳 边 境 调 节 机 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后,中美两国的态度有所不同。 虽然美国未启动任何全国性碳机制 (carbon regime),并且极 有可能在拜登任内都难以实现,但是美国官方和智库大多对 CBAM 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中国于 7 月 16 日(CBAM 出台 第二天)开启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建立全国性碳机 制迈出关键一步。但中国学界和智库更多为中国商品出口欧 洲可能会被征税而隐隐担忧。在碳边境调节机制问题上,欧 美可能联手,美国有可能以气候变化的名义跟进采取类似的 进出口关税措施。 22 摘自公众号:老墨水 34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3 一.CBAM 背景 2021 年 3 月欧洲议会通过 CBAM 决议。7 月 15 日欧盟 委员会公布了 CBAM 细则。CBAM 主要目的之一是防止碳泄 漏。理由是欧洲受碳排放管制的企业被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 (EU-ETS),如果非欧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实施类似碳 机制的话,其成本可能低于欧洲本地产品,结果可能是 1) 欧洲企业把产能挪到国外,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欧洲制造 业空心化和就业岗位流失;2)进口高碳产品凭借成本优势碾 压欧洲本土产品,导致欧洲碳交易机制失灵。 按照计划,CBAM 会分阶段实施,并且逐步涵盖所有欧 盟碳交易市场所涵盖的商品类别。很多实施细节尚未确定。 二.国内观点 国内学术界和智库对 CBAM 十分关注,近来频频召开国 内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不少分析评论。概括如下: 1. 估算 CBAM 对中国商品征收的碳税额度。虽然各家的 假设条件和基础数据有所不同,导致测算的碳税额度略有不 同,但大都认为中国的钢铁和铝两个行业在 CBAM 实施初期 将承受较大压力。但这个压力最终是传导到欧洲消费者还是 国内生产商,其实并没有深入讨论。而且这个压力对中国的 钢铁和铝占全球份额的影响有多大,也没有深究。 2. 建议加快国内碳市场发展进程。尽管 CBAM 计划要在 2023 年实施,但到 2026 年才真正开始征收碳税。考虑到中 34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4 国全国性碳市场交易才刚刚开始,且目前仅涵盖数据成熟度 较高的发电企业,要想在未来四年时间里将 CBAM 覆盖的行 业全部纳入全国性碳市场,挑战还是很大。但美国在拜登任 内很难启动全国碳市场或者碳税,为何并不为 CBAM 而焦虑 呢? 3. 主张与欧洲积极对话。希望通过与欧盟对话以尽量延 缓或降低对中国产品征收的碳税,但缺乏具体可实施的建议。 由于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 2030 碳达峰和 2060 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不少国内专家表示中国不存在坚决抵制 CBAM 的选项,但可以考虑消极应对。 4. 质疑 CBAM 是否适用于中国。在 7 月 7 日的一个国际 视频研讨会上,一位中国学者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 则质疑欧盟能否对中国施行 CBAM。欧盟官员告诉该学者, CBAM 并不针对国家,只是针对企业。虽然欧盟对每一个进 口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分别进行考量在操作上难度较大,但此 操作可能规避国别问题。目前欧盟对具体操作细节还在研究。 5. 违反 WTO 原则。国内不少专家提出 CBAM 与 WTO 非 歧视性原则相抵触,尤其是 GATT 第 3 条和第 20 条(b)和(g)条 款。但也有专家承认,CBAM 可能并未违反 WTO 规则,因为 气候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福祉,这符合 WTO 相关规则的例外 条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专家大都被动反应式地从技术层面 34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5 分析 CBAM,并没有通过中美欧三方的气候合作与竞争的大视 角看待这个问题。 三.美国对 CBAM 的态度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大格局下,中美欧三方的互动与 话语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 进程。相较于中国,美国并没有实施全国性的碳交易或碳税 机制,而且极有可能在拜登任期内难以实现。如果拜登之后 又是共和党执政的话,则更加难以实现。因此美国似乎更应 比中国担心其出口欧洲的商品可能会遭到欧盟的碳税惩罚。 然而美国对 CBAM 的态度完全不同。 关于 CBAM,美国近期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对 CBAM 表示赞赏。美国政界,尤其是执政的民主党, 普遍承认欧洲在气候变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认为美国应重 拾领导地位,积极赶上,与欧洲相向而行。美国甚至认为欧 洲 CBAM 是一招很高明的进攻战术,是欧洲放在谈判桌上的 一把枪,目的是取得国际气候谈判的主导权。 2. 推动气候驱动的贸易议程。拜登政府将采取有别于上 届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略,在探索气候驱动的贸易议程 (climate-driven trade agenda)。CBAM 是典型地为实现气候目 标而采取一系列国际贸易相关措施,正好符合美国的气候驱 动的贸易议程之政策取向。 3. 与 EU 采取一致行动。拜登执政后,始终强调与其盟 34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6 友和伙伴采取一致行动。众议院贸易分委员会主席 Earl Blumenauer 曾在三月份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美国已经在与 EU 就建立气候驱动的贸易政策进行初步协商;同时就中国钢 铁和铝的过剩产能与 EU 交换了意见。而中国的钢铁和铝恰 恰是可能被 CBAM 最先征收碳边境调节税的行业。7 月 15 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美国,双方宣布建立气候伙伴关系,这 释放出非常明显的信号:欧美将在气候问题上寻求一致行动。 几天之后,美国就向德国抛出橄榄枝,在双方争执长达 10 多 年的北溪二号输气管道问题上妥协,为德国(带领欧洲)同 美国在能源和气候问题上协同合作扫清了一大障碍。一位美 国官员坦率地说,“盟友应该基于务实、友谊和信任精神解决 争端。” 4. 立法设立碳边境调节税。美国在考虑采取与欧盟 CBAM 类似的政策。CBAM 在国会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议员的 兴趣,有资深参议员称这是“污染者进口税”(polluter import fees)。德拉瓦尔州民主党参议员 Christopher Coons 在 7 月 18 日提出设立碳边境调节税法案,目前该议案在参议院金融委 员会等待审议。据称,民主党可能准备在年末不依靠共和党 的赞成票就可以通过预算案时,强行加入这个相关条款。但 拜登是否支持,尚不明朗。 四.美国对国际气候合作的新态度 美国充分认识到在特朗普政府时期退出国际气候舞台 34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7 让美国的国际声誉大跌,同时认为中国趁虚而入。拜登执政 后将气候政策作为优先项之一,并且明确强调要通过与盟友 及伙伴国家(allies and partners)合作,恢复美国的气候领导地 位和话语主导权。而气候议题也是被中美双方均认可的极少 数目前可能合作的领域之一,但美国在气候谈判中将采取与 前任政府不一样的策略。 1. 气候与贸易议题协同并进。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将采 取气候与贸易两个领域协同并进的策略。尽管这两个领域的 专家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言和叙事方式,难以协调,但将新的 贸易原则贯穿于气候谈判将极可能是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 特点。拜登政府新公布的贸易政策以美国工人为核心,要求 推行美国价值和提倡公平贸易。同时要求贸易政策要考虑环 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推动气候进程必须强化贸易 规则。 2. 将改写 WTO 规则。跟特朗普的“不开心就退群”不 同,拜登采取“不开心就改规则”的方式。在一次研讨会上, 当问到美国是应该在 COP 框架下还是 WTO 框架下协调国际 气候与贸易争端时,有资深专家表示美国不指望 COP,因为 COP 是基于共识达成的协议,由于形成国际共识太难,因此 COP 非常低效。美国贸易代表 Katherine Tai 在参议院金融委 员会关于总统贸易政策的听证会上表示,将与 WTO 新任总 干事 Ngozi OkonjoIweala 及盟国一起对 WTO 的规则和程序进 34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8 行改革。这恐怕也是美国不担心 CBAM 会与 WTO 不相容的 底气。美国一直声称中国利用了 WTO 漏洞进行不公平竞争, 美国欢迎竞争,但是时候补上漏洞了,按规则竞争。 3. 与中国竞争将是多维度。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 Wyden 明确表示,美国的每一项贸易政策都将非常直截了当, 那就是与中国在就业和经济发展上竞争。Wyden 认为中国过 去利用了全球贸易体制的弱点,让美国工人处于劣势地位。 美国除了继续在知识产权、高科技等领域上对中国施压,还 会在多领域全面开花,在包括稀土、数字贸易、劳工标准、 供应链等领域都将同中国展开竞争。 4. 欧美采取一致行动。中国要充分假设欧美会在气候和 贸易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协调行动。有美国议员表示,美国应 该先在小范围与关键国家达成一致,再同中国谈判。当然也 不排除在一些问题上,第一轮就纳入中国。另外在气候议题 上,美国也在通过印太四国 Quad(美、澳、日、印)气候工 作组进行协调。 5. 要求中国将气候合作议题与中美关系其他议题隔离。 尽管美国准备将气候与贸易问题协同并进,但要求中国将气 候问题独立开来与美国对话。在 7 月 22 日的参议院外交委 员会的一个听证会上,美国新任总统气候特使高级顾问的 Jonathan Pershing 提到国务卿 Blinken 和总统气候特使 Kerry 都明确向中国表示过,气候是重要但独立的议题,美国不会 34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49 牺牲其他领域的美国利益来换取中国加大气候行动。 近几周,美国政治主要聚焦在基础设施法案上,其最终 签署版本有可能包括美国在气候政策上的一些举措。 7.3 拜登政府公布 2022 财年能源部 462 亿美元预算纲要23 5 月 28 日,美国总统拜登公布了 2022 财年美国能源部 (DOE)462 亿美元预算纲要,较 2021 年预算上调了 23%, 旨在通过推进清洁能源创新、部署清洁能源项目、科学应对 气候危机、确保国家核安全、强化核环境管理、加强国家能 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解决能源、环境和核安全挑战,保障国 家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有助于美国建立清洁能源经济, 确保在 2050 年达到净零排放。具体内容如下: 一、投资 80 亿美元用于应用能源技术项目的创新研发加大 支持政府对项目后期开发、示范和部署,以促使相关技术快 速普及和商业化应用,促使美国能源供应更经济、可靠和有 效,实现美国能源独立,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主要包括:1、 为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投资 47.32 亿美元,为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2035 年之前实现无碳电力,主要侧重于五个 优先领域:(1)电力部门脱碳:向无碳电力部门转型,对能 够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关键技术进行投资,并进行可 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研发,确保电网发展的可靠性、安全性和 23 摘自公众号: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34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0 弹性。(2)交通运输部门脱碳:开发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包 括公路、铁路、航运和海运)负担得起的净零排放技术,并 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3)工业部 门脱碳:支持依靠氢等可再生能源和燃料为工业过程提供动 力的方法,利用碳捕集、利用技术,大幅提高效率。(4)建 筑部门减少碳排放:支持在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型经济适 用房和先进节能建筑进行改造,并进行相关节能项目示范、 部署。(5)农业部门脱碳:通过开发生物燃料、提高农用机 械效率、现场动物粪便利用以获得清洁能源,设计更多的高 效灌溉系统,扩大在农业部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开展工 作。2、为网络、能源安全和应急响应办公室投资 2.01 亿美 元,开展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提升美国能源系统抵御 网络攻击和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3、为石油储备办公室投资 2.18 亿美元,其中 1.97 亿美元用于战略性石油储备(SPR), 以应对美国石油供应可能出现的中断和短缺。4、为电力办公 室投资 3.27 亿美元,通过技术研发,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弹 性、效率和灵活性;开发新的、先进、大规模实用储能技术; 设计源头自动检测、自动阻断和抵御网络危险的下一代操作 系统;构建国家级传感器、数据和通信架构平台和电力存储 传输平台。5、为核能办公室投资 18.51 亿美元,重点关注三 个主要领域:国家现有的核设施、先进核反应堆概念的发展、 核反应堆燃料循环技术。并从核废料基金中拨款 750 万美元, 35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1 用于核废料标准化管理。6、为化石能源和碳管理研发项目投 资 8.9 亿美元,重点研究早期技术,以确保获得清洁和可负 担的能源,促进向无碳经济过渡,重建美国关键矿物供应链。 预算将重点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直接空气碳捕集 技术;生物质废物转化技术;氢能开发利用等多个领域。二、 投资 74 亿美元用于推进尖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和大型科技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持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科学(QIS)、人 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等,以及微电子、先进制造、 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预算重点包括:1、10 亿美元用 于先进科学计算研究(ASCR),通过对计算研究、应用数学和 计算机科学的投资,以及对多重、大型、高性能和先进计算 设施和高性能网络的开发和运营,提高美国竞争力。2、23 亿 美元用于基础能源科学(BES),以支持基础研究,理解、预 测并最终控制电子、原子和分子水平的物质和能量,为新能 源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避免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并 支持 DOE 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项目部署。重点支持政府在清 洁能源方面的优先事项(如碳捕集、氢能和太阳能光伏等相 关主题);关键材料和变革型制造(包括聚合物优化改造利用 和下一代微电子);以及国防安全、量子信息科学、数据分析 /机器学习、数据驱动科学的集成基础设施、百亿亿次计算等 交叉科学技术。3、8.28 亿美元用于生物和环境研究(BER), 以理解从微生物和植物基因到全球宏观规模的环境和生态 35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2 过程等自然系统中的复杂基础原理。重点资助生物系统的研 究和将生物信息整合到计算模型中进行迭代测试和验证,以 及建立国家虚拟气候实验室(NVCL)。4、6.75 亿美元用于聚 变能源科学,用于支持研究在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能,并建立 开发聚变能源所需的科学基础。重点支持磁聚变的 DIII-D 托 卡马克实验装置和国家球形环面实验设施升级维修,以及在 极端条件下 Petawatt 设施项目的升级。5、11 亿美元用于高 能物理(HEP)研究,以探究宇宙运转的基本原理、物质和能 量的最基本成分,探索物质性能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6、 7.2 亿美元用于核物理(NP)研究,以支持发现、探索和理解 所有形式的核物质,并继续支持量子科学、微电子、电子离 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开发。7、9000 万美元用于同位素研发和 生产,确保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关键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供 应链。8、2.95 亿美元用于科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 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10 个国家实验室的前沿研究。三、投 资 11 亿美元建立先进气候研究计划署(ARPA-C)遴选并推动 有潜力在突破性科学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的研究,对 ARPA-E 中先进能源研究任务进行补充,支持无碳电力的变革型解决 方案,应对气候危机,加强能源恢复力。预算的重点包括: 1、5 亿美元用于为商业部门提供创新、可投资的机会。重点 关注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商业转化 等。2、4 亿美元用于建立清洁能源示范办公室(OCED),以 35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3 启动和管理一些竞争性招标项目。OCED 将作为能源部核心, 加速推进近中期清洁能源技术和系统市场化转化,更快被市 场采用。四、投资 278 亿美元用于国家核安全相关技术研发 以及核设施的维护和现代化建设其中,76 亿美元用于 60 年 来核武器开发、生产以及政府资助的核研究留下的废弃物清 理工作;197 亿美元用于维持和推进美国核武库现代化事业, 改造升级老化的核武库基础设施。1、环境管理(EM)办公 室获得 76 亿美元预算,主要用于 DOE 下属的分布在 11 个州 15 个场地的核废料清理工作,主要包括:(1)9.78 亿美元支 持萨凡纳河场地的液体废物处理,用玻璃化高放射性残液让 其在容器内稳定不流动的方法以减少这些废物的危害;(2) 河流保护办公室获得 13 亿美元预算,继续推进油罐场的安 全管理和放射性废液与化学废液处理;(3)9.27 亿美元用于 汉福特(Hanford)地下存储罐全站服务,进行相关重要场地 基础设施建设;(4)5.49 亿美元用于橡树林核遗址的持续清 理工作;(5)在爱达荷州(Idaho)投入 3.81 亿美元用于对低 放射性废液的处理、监测、包装和运输;(6)在卡尔斯巴德 (Carlsbad)投入 4.3 亿美元用于维修或更换相关基础设施, 以及支持设施运行、监管和环境合规行动;(7)在帕迪尤卡 (Paducah)和朴茨茅斯(Portsmouth)两地分别投入 2.59 亿 美元和 5.3 亿美元,用于持续支持环境修复以及有害气体消 除和监测工作;(8)3.34 亿美元用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 35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4 室核废液的清除、土壤和地下水的清理以及地表水的保护。 2、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获得 197 亿美元预算,以构 建一个安全、可靠、有效的核武器储备,减少全球核威胁, 实现核设施现代化。主要预算内容包括:(1)155 亿美元用 于推进美国核武库现代化事业:其中 46 亿美元用于库存管 理,以支持核武器寿命延长,此外还包括拆除和处置从武器 库中退役的核武器及其部件;29 亿美元支持核部件和战略材 料的制造现代化活动,包括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萨 凡纳河国家实验室场址进行钚弹芯生产,以满足国防部需求; 27 亿美元用于核储备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相关研究,以 及并持续为亚临界实验提供资金支持;36 亿美元用于改造升 级老化核武库基础设施,改善恶化的工作条件、设备和设施, 继续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2)23 亿美元用于防止核扩散 事业,包括核反恐与应急响应,防止有人非法获得核武器或 核武材料而带来的核威胁,应对核泄露事件;(3)19 亿美元 用于支持海军核动力反应堆研究,持续为美国海军提供安全、 高效与一体化的核动力推进系统,继续为哥伦比亚级反应堆 系统、陆基 S8G 原型反应堆和乏燃料处理资本重组项目提供 资金。3、12 亿美元支持国防相关行政活动,包括遗产管理、 环境、健康、安全和防护、企业评估、专门安全活动等相关 活动。其中核遗产管理办公室获得 4.29 亿美元预算,以保障 核安全企业的人身安全以及为遭受核污染的相关社区提供 35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5 帮助。此外还包括在 100 多个地点进行长期核污染监控,以 及评估与国防相关的铀矿条件和解决物理辐射危害。五、投 资 25 亿美元用于上述未确定的其他项目以及部门管理、其 他国防活动和监督工作预算重点包括:1、为能源信息署(EIA) 提供 1.27 亿美元预算,以继续支持独立、公正的能源信息收 集、分析和传播,促进制定健全的政策,以及强化市场和公 众对能源及其相关的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2、为印第安 能源和项目办公室提供 1.22 亿美元预算,以促进能源开发和 使用的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强化能源和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并为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及其他部落提供电力服务和就 业机会。3、8000 万美元用于支持公共电力成本,主要支持 四个电力市场管理局向公共实体和电力合作社出售联邦政 府的水电传输服务,将电力优先出售给公共单位和电力合作 社。4、为项目贷款办公室提供近 2 亿美元的预算,主要包括 三个贷款项目:(1)为 Title17 创新技术贷款担保项目提供 1.79 亿美元预算,其中 1.5 亿美元用于信贷补贴,另外 0.29 亿美元用于行政开支,以加快创新能源项目部署,启动新的 能源市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2)为先进汽车制造技术 (ATVM)项目和部落能源贷款担保计划(TELGP)分别提供 500 万美元和 200 万美元预算,以继续推进 ATVM 项目和 TELGP 计划的贷款发放和投资组合监控。5、为行政管理和监 督部门提供 4 亿美元预算,以支撑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扩 35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6 大能源部相关就业岗位、强化整个综合能源项目的公正、电 动汽车充电桩的管理成本,以及电力系统网络响应和恢复管 理等。 7.4 芬兰赫尔辛基市的 147 个碳中和措施24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于 2018 年 11 月 19 日发布了《赫 尔辛基碳中和 2035 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 已获得市议会批准,对赫尔辛基碳中和现状、目标及多个部 门的关键性减排行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预测了 2030 年和 2035 年的碳中和进展。该计划包括 8 个方面共计 147 项行 动,其中交通运输方面有 30 项,建筑方面有 57 项,另外还 有 60 项涉及消费、采购、共享、循环经济、碳汇、碳补偿等 方面。腾讯研究院王小丹、秦韩文将该行动计划中的 147 项 具体措施加以整理,以供参考。 赫尔辛基市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是建筑物供暖、电 力消耗和交通。通过全面执行该计划,赫尔辛基市的温室气 体排放量将下降 80%,其余的 20%将通过在赫尔辛基市市外 的减排手段来达到,从而实现该市的碳中和。该计划中有关 赫尔辛基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信息基于赫尔辛基地区环境 服务 (Helsinki Region Environmental Services,赫尔辛基地区 环境服务,简写为 HSY) 的计算。研究表明,尽管赫尔辛基市 24 摘自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35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7 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且自 1990 年后人口数量增长了 15 万人,且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下降了 25%,但是仍需制定一份 全面且先进的计划来系统性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尽 早在该市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在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无碳能源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赫尔 辛基市政府直接负责计划中的部分减排行动,但是计划中的 大部分行动需要赫尔辛基市市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 该计划从八个方面进行规划,包括:一、交通;二、建 筑物的建设和使用;三、消费、采购、共享经济、循环经济; 四、智能且清洁的增长——赫尔辛基市的新工作和商业;五、 碳汇和碳补偿;六、应对气候变化;七、沟通和互动;八、 合作、监督与评估。具体内容如下: 交通 (一) 使用可持续的交通工具 1.交通节点提供的服务和交通连接的流畅性将得到改善; 2.2025 年建成内城自行车交通网络; 3.由 Baana 铁路改造的 Baana 自行车交通网络将于 2030 年建成; 4.扩大具有高水平冬季维护的自行车道网络; 5.通过提高交通安全为行人营造一个愉悦安全的交通环 境; 35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8 6.开发自行车服务(城市自行车、自行车中心、自行车停 放处等)及相关的交通工具;开发火车交通高峰时期容纳自 行车的能力,并且其容量将会得到提升; 7.实施赫尔辛基市有轨电车交通发展计划:实现有轨电 车交通的速度、流量、可靠性和干扰水平的目标; 8.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铁路网覆盖率; 9.实施自行车的推广项目和自行车停放的发展项目。 (二)交通定价 10.开发车辆通行的定价系统(道路通行费或拥堵税); 11.目前的停车政策将持续到 2021 年,之后将进一步提 高停车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提价之前,将通过研究价 格对商业的影响来制定合理的停车费; 12.从排放的角度和促进交通工具联合使用的角度,停车 费将会更加提高; 13.停车收费区域将会扩大。 (三)不断发展的城市结构 14.将通过补充城市的社区结构来促进公共交通和其他 可持续出行方式的使用; 15.停车规范将得到更新,以在新区域的设计和现有区域 的补充建设中更好地支持可持续交通; 16.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鼓励创建专注于自行车和行人交 通的街道和区域。 35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59 (四)车辆技术的变化 17.发展环境区(环境区是指只有符合特定排放标准的车 辆才能被允许驾驶的区域,这些车辆通过特殊的颜色编码贴 纸进行标识。不符合这些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该区域); 18.根据电动交通工作组的建议,推动电动汽车公共充电 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 19.赫尔辛基市将在所有运输服务、重型运输服务、多用 途车辆和机械服务的竞争性招标过程以及上述所有服务的 合同的竞争性招标过程中制定和加强环境标准(包括替代燃 料来源、排放等级);采购过程完成后,客户将监控环境标准; 在交付、多用途车辆及机械服务的竞争性招标过程中,以及 在包括上述服务在内的合约工程的竞争性招标过程中,将引 入环保奖励制度; 20.环境标准将适用于城市采购自己的车辆和租赁车辆; 21.赫尔辛基市将在发展城市物流和鼓励低排放运输方 面发挥积极作用; 22.HSL (Helsinki Regional Transport Authority,赫尔辛基地 区交通管理局,简写为 HSL) 将继续追求其目标;例如,到 2022 年,HSL 订购的公交车中的 10% 将使用电动公交车运 营,到 2025 年将增加到 30%;到 2020 年,HSL 订购的 90% 的公交车将使用生物燃料(可再生的下一代生物柴油和沼 气); 35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0 23.公交车充电基础设施将作为公交车交通竞标计划的 一部分进行扩展。 (五)减少港口排放 24.赫尔辛基港将在 2035 行动计划中创建碳中和港口 计划; 25.西港与 Länsiväylä 之间的交通将更加顺畅。 (六)新的移动服务和移动导向 26.城市将作为智能移动服务的测试平台,并采用更多功 能的解决方案; 27.赫尔辛基市将支持引入不同的出行服务; 28.将制定赫尔辛基智能交通行动计划; 29.赫尔辛基市将开展宣传和沟通活动以促进可持续的 交通方式; 30.将为城市组织、附属社区和公司实施移动计划和其他 智能交通计划;赫尔辛基市和 HSL 将与企业一起调查公司 的需求以及减少交通和提高效率的途径。 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 (一)住宅、公共建筑设施以及户外照明 31.检查过去几年建筑物能源调查中确定的行动的实施 状况,并预测未来可实施的行动,制定相应文件; 32.确定赫尔辛基市公共建筑设施存量(特别是体育馆和 公寓楼)中最重要的热损失来源和热回收机会,实施可行的 36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1 项目; 33.能源消耗和节约的成本效应将更好地分配给影响设 施能源消耗的参与者; 34.写字楼能耗监测向能效监测方向发展,将建筑物的状 况和使用情况数据加入能耗数据中; 35.在赫尔辛基市不同类型的服务大楼内进行电力和供 热需求响应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场所内需求响应的潜 力和投资需求进行评估,并针对调整的程度和时间制定计划; 36.审查储能(电和热)发展的可能性,并分析其成本效 应;根据审查结果,确定利用储能提高需求响应水平和作为 后备电源的目标,并制定运营计划; 37.制定在赫尔辛基市正在建设中的建筑以及现有建筑 物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计划,并监测计划的进展情况; 38.不断优化建筑采购和维护的标准和方法,以便在能源 效率、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满足赫尔辛 基市的总体目标; 39.加强负责建设和维护在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参与者, 在建筑物低排放水平、能源效率和生命周期影响以及采购等 方面所使用的环境标准的承诺和能力; 40.为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的设施项目制定政策、目标和程序,包括成本、盈利能力、 保护价值、建筑解决方案和城市景观等方面; 36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2 41.为能源效率和减少排放的前景制定项目规划和成本 计算,以确保项目决策中设定的最高价格不会妨碍实现成本 效益; 42.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生命周期排放量将被缩 减到最小; 43.城市将试行“能源+”建设,审查这种建设的成本效 应及其挑战,并与建筑业的创新者共同讨论逐步迈向“能源 +”建设的计划; 44.制定计划应对在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中提 高回收材料比例相关的障碍和机会; 45.将挖掘的土、岩材料和拆除材料作为资源规划系统程 序的一部分,并作为相关行动计划(2018-2021 年)的一部分 实施;运用于城市环境司的以下主要环节中:城市土地征用 和区域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前期建设以及基础 设施和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该市将参与开发和采用地理信息 支持的区域陆地工具; 46.全市自建项目将试行无排放建筑工地建设,并根据试 点经验将无排放的模式和标准(包括环境文件以及现场环境 计划)推广到所有建筑工地; 47.实施从空气和污水中回收热量的解决方案:正在翻新 的建筑将使用机器或 EAHP (Exhaust Air Heat Pumps,废气热 泵) 回收热量;EAHP 项目将应用于无须翻新的建筑; 36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3 48.在城市所有的住房翻新过程中寻求高能效,在生命周 期成本方面,将实施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的行动; 49.根据长期总体规划实施提高能源效率的建筑物翻修 和其他措施;该计划还必须包括年度维护和维修式措施(热 量交换、调整散热器阀、重新调水等); 50.升级物业自动化系统,以提高能源效率;与 HSY 合作, 实现对耗水量的远程读取和测量; 51.调查城市所有的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目标 是找到具有成本效益的目标,以改善当地的供暖和电力生产; 根据投资计划,制定预定的实施计划; 52.试行地热/海洋热的使用,并根据经验扩大其使用; 53.制定支持建筑翻新的一般和共同准则;针对不同类型 的建筑制定不同类型的翻新方案;方案中的技术概念将根据 解决方案和价格的变化进行更新; 54.将街道照明升级为使用 LED 灯源,并采用智能照明控 制。 (二)节能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结构 55.采用详细的规划,以有意义的方式促进所有权特定的、 区域性且集中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规划将考虑到风力 发电的位置原则,详细的规划将用于试点区域或特定地块的 发展项目,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和监测。 56.进一步规划,使建筑项目的能源效率超过国家水平, 36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4 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区域规划原则将作为城市规划改革的基 础,并用于支持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57.引导并影响人们的能源消费习惯,包括共享空间、照 明条件等; 58.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条例,扩大支持碳中和方法的选择; 土地利用规划将包括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 高; 59.能源传输采用比国家一级能效要求更严格的标准; 60.收集地区能源配置中所需的智能能源解决方案的效 果经验,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为所有地区能源输送条件提 供解决方案; 61.在地区能源输送竞赛标准中将包括建筑项目的碳足 迹和生态效率; 62.实施特别针对碳中和的运输指南,从中分析经验用于 后续开发地区运输的条件; 63.在项目规划阶段提前对房屋建筑公司进行指导,以促 进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64.提供建筑物翻修的节能操作模型和良好范例; 65.在更新建筑守则时考虑到气候目标; 66.为建筑项目各个阶段的建设提供路线图或服务途径, 以便进行节能施工。 (三)能源复兴 36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5 67.将预先制定能源复兴方案,以支持社区和现有私人建 筑的节能改造 68.到 2035 年结束石油供暖,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和电气热能建筑的能源效率; 69.在能源效率原则的指导下开发居民房屋建筑 3D 模型, 用于评估建筑能耗的成本和潜在改进; 70.提高房屋建设公司决策者在能源方面的能力。 (四)新能源解决方案 71.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决策实施减排行动; 72.确定实现可再生区域供热的机会及其成本效应,制定 收购计划和实现 100%可再生区域供热的日期; 73.将获得可再生/零排放电力。采购单位将为转向可再 生电力制定计划; 74.自动进行水消耗量的测量,并以小时为单位远程读取; 75.鼓励本市区域内的所有物业采取提高能源效率和能 源消耗的行动;创建一个数据模型,使相关参与者能够看到 他们自己建筑的“能源健康”;数据模型产生的结果将根据需 要为检查或调查项目提供指导; 76.研究、试点和采用城区双向供热; 77.在物业和整个能源系统的层面上研究将热泵和区域 供热相结合的混合供热系统的技术、经济和排放相关影响; 研究结果将为混合系统的连接和实施提出建议,以确保这些 36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6 功能具有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益; 78.考虑集中和区域性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土地使用需求; 79.确定最重要的潜在热废物位置,并计划利用这些热废 物的行动;分析在物业中利用污水加热对水处理厂的影响; 80.地热井的空间分配要求将作为地下总体规划编制的 一部分进行评估; 81.对地能适宜区域进行调查; 82.在过去的调查和报告的帮助下,将进一步研究回收和 利用赫尔辛基地区封闭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气体的可能。 (五)资金和激励措施 83.帮助金融机构传播相关信息,例如通过能源效率信息 页面传播关于能源改造贷款的信息; 84.调查能效项目的资金障碍; 85.监测新采用的筹资和采购模式,对标其他城市的程序; 86.赫尔辛基集团的 ESCO (Energy Service Company,能源 服务公司,简写为 ESCO) 项目的可用性将在选定的附属社区 进行试点; 87.赫尔辛基市将与国家协商,重新支持住房合作社能源 改造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确定市政府将提供的支持措 施。 (六)减少建筑物的碳足迹 88.赫尔辛基市将通过详细规划推进木材建筑建设; 36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7 89.赫尔辛基市将在自己的项目中推广木材建筑建设。 消费、采购、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 (一)教育 90.一般而言,与减缓气候变化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技能将 在学校课程和作业中得到加强;教师的知识面将得到扩展; 91.赫尔辛基市将为教育机构提供智能与清洁实习机会, 参与联合开发项目并支持机构及其校园采用低碳解决方案; 92.加强在幼儿和学校阶段中的环境教育; 93.赫尔辛基市将为员工、代表和居民举办关于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以及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的课程和教育; 94.将通过众包调查适合居民使用的空间来促进都市农 业;将制定适合都市农业的空间标准和使用这些空间的规则。 (二)消耗和浪费 95.将制定食谱以减少城市食品服务的排放并保护波罗 的海; 96.学校和日托中心将增加素食比例;学校膳食和幼儿教 育膳食的建议将鼓励机构增加素食比例,两项建议均基于国 家营养指南; 97.服务中心、帕尔米亚和其他利益集团运营时,将减少 食物浪费; 98.研究在排放方面以最佳方式运输食物的机会; 99.增加与杂货店的合作以减少食物浪费; 36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8 100.更新活动的环境标准,并制作有助于规划环境事务 的材料;鼓励赫尔辛基市自己的活动和商业活动使用 EcoCompass 环境管理系统;开发测量公共事件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工具; 101.各城市个人排放权交易方式将被审查和使用; 102.在制定海洋战略时将考虑可持续旅游、碳中和和保 护波罗的海的原则; 103.在城市组织的所有设施中实现所有单独收集的废物 的有效源头分类; 104.与 HSY 一起开发垃圾体积测量、新技术的利用以及 物流的进一步优化,如物联网、表面测量和称重垃圾收集车; 105.审查并决定将废物费用与出租给外部方的地点的租 金分开的可能性; 106.将鼓励市政雇员和居民从 Pakila (赫尔辛基市的一 个区) 工作中心、Uusix (地名) 工坊和赫尔辛基都会区再利用 中心有限公司的商店购买产品。 (三)采购 107.现有的采购标准将得到更新,并在赫尔辛基市的采 购中引入新的标准,涉及生命周期、循环经济和气候; 108.确定在温室气体排放和循环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的采购,并将为这些采购开发排放计算、生命周期模型和气 候影响评估;采购的影响将根据环境进行评估; 36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69 109.通过各种试验和合作试点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 实施创新采购减排争取资金; 110.赫尔辛基集团将为可持续和创新采购制定战略目标; 将创建创新和可持续采购的路线图,并更新赫尔辛基市的采 购战略; 111.在可持续采购方面将加强与该地区的市政当局、联 合市政当局和其他公共实体的合作,例如,联合培训活动、 报告、市场调查以及招标中使用的气候标准的最低要求的定 义; 112.将制定采购计划和报告,例如通过采用采购日历和 统一的市级报告程序;增加考虑采购整体经济性(如生命周 期成本)、合并采购、增加采购共享使用的指示;监测将作为 环境计划和报告的一部分进行; 113.在本市与食品和餐饮服务相关的采购中,制定和加 强减少环境和气候相关影响并考虑循环经济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与共享经济 114.打造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路线图; 115.赫尔辛基市将树立榜样,创建一个数字平台,并利 用它与工作人员、居民、企业家、成人教育机构、体育俱乐 部和其他参与者共享城市设施和设备; 116.图书馆将大力推进共享经济:图书馆将提供供居民 共同使用的设施和资源,以及使用数字解决方案和设备的指 36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0 南,还提供获取技术创新的途径,这些创新将成为未来日常 技能的一部分;图书馆将防止数字边缘化,并使居民能够参 与并分享他们的技能;图书馆借阅服务的扩展将继续点对点 服务合作; 117.很少使用的物品和设备将被清点,并将创建一个平 台,以便在城市组织内共享它们;市内家具和其他动产的回 收将更加高效,例如通过制定在搬迁和更改官方设施时促进 循环经济的说明; 118.鼓励提供食品服务的公司出售剩余食品,例如通过 送餐应用程序,并采用共享餐桌模式; 119.利用在当地和邻近地区食品制备产生的副产品和其 他剩余材料(如花园垃圾和动物粪便); 120.赫尔辛基市将确保其物业战略将共享经济和循环经 济考虑在内,例如,允许承诺维护设施的用户使用很少使用 和状况不佳的设施; 121.在循环经济、共享经济和环境责任等方面推进与各 方(城市、企业、居民等)的合作,例如通过项目和试点; 122.本市确保从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参与预 算。 智能且清洁的增长—— 结语赫尔辛基市的新工作和商业 123.制定智能和清洁增长的行动计划; 124.通过采购和可用的指导措施和其他方式,赫尔辛基 37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1 市将支持为新的产品和服务创建一个市场,居民、公司和社 区可以利用这个市场来减少自己的排放; 125.居民有机会以经济可持续的方式影响和参与新智能 清洁解决方案的开发; 126.城市组织将创建运营模式和运营标准,使城市能够 在减排行动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政策目标; 127.公司将获得国内市场参考,这将有助于出口:国内 外公司将有机会在赫尔辛基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和运营模式: 赫尔辛基地区作为国际先驱的声誉将得到提升,这将支持公 司的国际发展,以及该地区的吸引力; 128.赫尔辛基市将系统地开发其智能清洁联合开发平台, 并提高其在气候和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开发中的有效性;平台 的功能将考虑城市发展、公司的参与机会、平台的国际商业 潜力、投资和城市品牌; 129.赫尔辛基集团的组织、附属社区和联合市政当局将 被要求将减排政策整合到各自的控制系统中,最低目标是到 2035 年实现碳中和; 碳汇和碳补偿 (一)碳汇 130.在设计城市森林、自然和公共绿地时,将考虑对碳 封存的影响;规划和绿地设计应补偿施工期间碳封存的损失; 131.赫尔辛基城市规划中的森林网络将通过重新造林以 37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2 及城区绿化来实现; 132.城市拥有的森林和林地(包括城市边界外的城市所 有区域)将通过多样化的树种和可持续林业保持其植被覆盖 率; 133.增加提供当地气候友好型食物的果树、装饰树、有 用植物和灌木的数量; 134.新地块的规划和实施将使用赫尔辛基的绿色因子法, 以确保每个地块都有足够的绿色结构; 135.赫尔辛基碳储存和碳汇的评估将在每个理事会任期 内更新并审查赫尔辛基的全部碳汇潜力;制定都市圈共享碳 储量和碳汇的计算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碳补偿 136.评估赫尔辛基潜在的排放补偿方法、补偿需求和成 本;赫尔辛基将参与国家和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城市的补偿 方法,以定义计算碳排放的共享规则;赫尔辛基将致力于以 有益于城市的方式实施碳排放补偿,例如积极为风力发电等 清洁能源的生产创造条件,以及在城区进行碳封存。 应对气候变化 137.具体的实施政策将与赫尔辛基 2035 碳中和行动计 划同步完成并纳入决策程序。 沟通和互动 138.将制定行动计划的沟通和互动计划,并实施沟通策 37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3 略,定期对其进行监督和更新。 139.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根据赫尔辛基的参与和互动模式 进行,并尽可能地公开和透明。 140.城市组织将开展在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当地 活动。 合作、监督与评估 (一)合作 141.成立一个气候和环境管理小组,负责向市执行小组 通报赫尔辛基 2035 碳中和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协调环境 管理和气候工作,并监督和支持行动的实施; 142.在执行和经济规划中,赫尔辛基市将制定行业特定 的减排目标; 143.成立一个小组或论坛,以促进城市、企业和其他利 益团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与行动计划相关的监督和讨论除此 之外,还将探索应对气候问题的新方法。 (二)监督 144.采用开放政策实践和相关的工具、原则监督行动计 划的实施,并创建操作模型以确保始终可以获得最佳和最新 信息; 145.采用新的评估工具来监测行动的进展、成本、收益 和排放进度,以及绿色就业、空气质量、健康影响等其他方 面的进展; 37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4 146.作为环境报告的一部分,为赫尔辛基在减排方面的 运营和财务年度报告开发操作模型。 (三)评估 147. 在每个理事会任期内评估行动计划。 37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附录 375 附录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 年度报告 37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6 目录 前 言 一、强化顶层设计 (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 (三)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 (四)启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编制工作 二、减缓气候变化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二)节能提高能效 (三)优化能源结构 (四)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五)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六)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 (七)低碳试点与地方行动 三、适应气候变化 (一)农业领域 (二)水资源领域 (三)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 (四)海岸带和沿海生态系统 (五)城市领域 (六)人体健康领域 37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7 (七)综合防灾减灾 (八)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四、完善体制机制 (一)推动立法和标准制定 (二)推进绿色制度建设 (三)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五、加强基础能力 (一)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二)强化科技支撑 (三)拓展学科建设 六、开展全民行动 (一)政府加强引导 (二)媒体广泛宣传 (三)全社会积极行动 七、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推动联合国框架下气候多边进程 (二)参与其他多边气候谈判及合作 (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双边对话 (四)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37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前 言 378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施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 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规划制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 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截至 2019 年 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 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降低约 47.9%,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 费总量比重达 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 2020 年目 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020 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主 席 9 月 22 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 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 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在 12 月气 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四项新举 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 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新的达峰目标 和碳中和愿景,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 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 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球气候 治理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37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79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 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 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一步,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部署,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 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为帮助各方全面了解 2019 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 方面的政策与行动及取得的成效,特编写本报告。 一、强化顶层设计 (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 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 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2 月 12 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37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0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 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 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要部署。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 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 标。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受到 挑战之际,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作出并重申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承诺,在国内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 重要部署,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 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 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 38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1 38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2 38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3 38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4 38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5 (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 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 案。开展努力争取 2060 年前碳中和战略研究,开展实现碳中 和的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业、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 研究。 (三)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 生态环境部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专题研究, 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思路,起草“十四五”应对 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大纲。自然资源部研究编制《全国国 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研 究。制定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要求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研究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空 间开发保护的影响和对策,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并将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纳入规划指标体系。国家林草局制定 印发《2019 年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与分工 方案》,启动“十四五”时期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要 点研究。民航局推进“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规划前期研究 和编制工作。铁路局积极将铁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铁路 相关发展规划中,编制《铁路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和《“十四 五”铁路发展规划》,完善铁路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强化环境 保护与能源节约。制定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铁路工 38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6 程节能设计规范、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等专项标准,建立 健全铁路环保技术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 织编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以 绿色低碳为准则,大力推进绿色船舶和绿色制造,深度参与 国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规则和标准制定。 (四)启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编制工作 生态环境部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 室,牵头开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编制各项相关 工作;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重要问 题提供咨询意见。针对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领域,分别研究 提出提升自然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领域适应气 候变化韧性、增强社会领域气候变化适应水平的任务要求。 二、减缓气候变化 2019 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 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低碳试点和地方 行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19 年中国碳 排放强度同比降低 3.9%,相比 2015 年降低了 17.9%。 (一)调整产业结构 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石油化工、 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淘汰高能耗、 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 38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7 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关于做好 2020 年重点领域 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工 作任务。2016 年以来,中国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到 2018 年底化 解钢铁过剩产能 1.5 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 目标。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落实《绿 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将政策和有限的资金引导到 对推动绿色发展最关键的产业上,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进行融资。 建筑、电网、通信、交通运输、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积极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行业绿色标准体系,努力提升绿色 产品供应能力,打造绿色品牌。 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 年, 中国服务业发展总体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 535371 亿元,增 长 7.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4.3%。全年最终消费支出 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 58.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 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9.4%,营业利润增长 5.4%。新动能保持较 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 年增长 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8%,占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4.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 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16.1%。全年高技术产 38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8 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7.3%。2019 年,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1%、38.6%、54.3%。 (二)节能提高能效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 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2019 年至 2020 年节能监察钢 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企业和重点用能数据 中心等 8067 家,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开展工业节能 诊断服务行动,组织 400 余家机构为 1.4 万家工业企业提供 节能诊断服务。加快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组织实施 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发布两批国家工业 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向社会推 荐 700 余种先进节能装备、产品。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 业”系列活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开展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2019 年以来支持制修订《钢铁 行业节能技术导则》等 140 项工业节能标准。实施能效“领 跑者”行动,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行业遴选发布能 效“领跑者”企业 91 家,引导行业企业对标达标。开展工业 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2019 年 7 月,工业和信息化 部发布《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指导工业企业 (园区)优化用电结构,调整用电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持 续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效。2020 年 3 月,发布第三批工业 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参考产品(技术)目录,推广典型应用。 38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89 初步核算,2019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约 17.9%。 推进建筑领域节能。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民用建筑节 能管理规定》,推动实施《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开展农村地区危房改造,2019- 2020 年,中央累计安排 452 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全国 163 万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并指导有关省份结 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三北地区”和西藏地区 的农房建筑节能示范户每年供暖能耗最少可减少 0.5 吨煤。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6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 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通知》,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累计 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 198 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 比例超 56%。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 7 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 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以下简称 APU) 替代设备 2019 年以来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 130 万吨。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数量为 41 万辆,占公交 车比例达 59%。2019 年,我国铁路货运量 43.9 亿吨,与 2017 年相比增加 7.0 亿吨,增长 19.0%。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大 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要求,积极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 制修订出台了《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港口工程建设管 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和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检测等强制性行 38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0 业标准,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 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和港口岸电 执行大工业电价免收容量(需量)电费的扶持性电价政策。 39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1 39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2 推进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国管局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 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编 制推广实施细则》《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参考标 准》《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等,开展 2019-2020 年节约 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和能效领跑者遴选工作。推进实施 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制度。印发《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绿色 测评工作指南》《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解决方案》, 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组织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020 年) 推荐工作。组织开展 2020 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5 朵 云”节能宣传活动,约 700 万名干部职工通过线上平台参与 活动。2019 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 333.81 千克标 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18.89 千克标准煤,人均用水量 22.29 吨,与 2015 年相比分别下降 9.96%、8.08%、12.07%。工业 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 14 个部门印发实施《推动公共领 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优 39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3 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对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 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车辆更新、使用等提出新能源汽 车应用有关要求。 推广节能技术与产品。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 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 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发展改革委联合市场监管 总局发布第 15 批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及相关实施 细则。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推动实施《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遴选发布第二批最佳节能 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清单。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联合 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2019 年以来,工业和 信息化部会同税务总局,累计发布《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 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18 批次、5318 个车型, 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18 批次、5077 个车型,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车型目录》29 批次、5318 个车型。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建成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 为新能源汽车配套安装充电桩,在运营校车中增加新能源车 辆比例。 (三)优化能源结构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十三五”前四年,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 13.1%,2019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48.7 亿吨标准煤。完成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超额完成“十三五” 39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4 煤炭去产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煤电装机控制在 11 亿千瓦以内。“十三五”前四年累计新增替代电量约 6000 亿千瓦时,提前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煤电清洁有序发展,截至 2019 年底,煤电总装机规模为 10.4 亿千瓦,累计实施节能 改造超过 7.5 亿千瓦,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累计达 8.9 亿千瓦,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2019 年我国火力发电供 电煤耗为 306.4 克标准煤/千瓦时;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 3064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8.6%。 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2017 年,发展改革委、生 态环境部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 (2017-2020 年)》,统筹部署清洁取暖工作。2017 年起,财 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深入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 暖试点政策,推进试点城市以清洁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烧取 暖,引导农村地区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消费方式。2019 年,发 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能源局 5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清洁取暖工作的通知》,指 导各地进一步积极稳妥做好清洁取暖工作。发展改革委、能 源局牵头建立清洁取暖部际联席会议、采暖季煤电油气运协 调和天然气保供日调度机制。能源局组织开展北方地区冬季 清洁取暖专项监管。生态环境部每年以“自下而上”方式指 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城市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散煤 39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5 治理计划,并通过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 动方案予以部署;每年采暖季前,组织开展清洁取暖保供专 项检查,进入采暖季后,建立清洁取暖保障问题驻点核实督 办机制,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北方农村 地区开展清洁取暖的同时同步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指导地方 优化城镇供热管网规划建设,加大对供热老旧管网、换热站 等供热设施的节能改造力度。截至 2019 年底,北方地区清洁 取暖率为 55%,替代散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约 1.4 亿吨, 累计完成“煤改气(电)”2080 万户左右;北方农村地区清 洁取暖率为 3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 煤清洁化替代约 1800 万户。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9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 过 15%,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每年新增装机 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超过 50%。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可再 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7.94 亿千瓦,同比增长 9%;其中,水 电装机 3.56 亿千瓦、风电装机 2.1 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2.04 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 2254 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 1.1%, 14.0%,17.3%和 26.6%。风电、光伏发电首次“双双”突破 2 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 39.5%, 同比上升 1.1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 至 2019 年底,在运核电机组规模 4874 万千瓦,居世界第三, 核准及在建规模 1717.3 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电 39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6 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 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 96%、光 伏发电利用率达 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 96%。大力发 展生物质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合理发展以农林 生物质、生物质成型燃料等为燃料的生物质锅炉集中供暖, 在大气污染防治非重点地区农村,因地制宜推广户用生物质 炉具供暖,目前生物质能清洁供暖面积达到 3 亿平方米。建 成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 7700 余处,年产气量 13.7 亿 立方米,供气 47.8 余万户;已建成农业成型燃料厂及加工点 2300 余处,年产量近 1100 万吨,推广节能炉具累计达到 2863 万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光伏产品,“十三五”期间 共为全球提供超过 453 吉瓦太阳能电池。“十三五”期间建成 约 2600 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约 6 万个贫困村、415 万 贫困户,被评为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2019 年 6 月, 全球首个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交付使用,总装机规模 120 千瓦。浙江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持续保持稳 定运行,累计并网发电超过 180 万度。在青海共和盆地及其 周缘圈定了 18 处干热岩勘查开发目标靶区,总面积达 3092 平方千米,初步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和压裂工艺。 (四)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领域。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 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减少农业领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39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7 在 300 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 体化等先进节肥技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已占 三大粮食作物施用总量的 60%以上。截至 2019 年,我国水 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 39.2%,比 2015 年提高 4 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推进畜禽 粪污资源化利用,在 603 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 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 废弃物领域。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 审议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12 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 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生活垃圾分类工 作稳步有序推进,46 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其他地级以 上城市已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 2019 年底,46 个重 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 10.4 万个小区、5700 多万户居民, 覆盖率达 67.8%;配备 8900 余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500 多 辆有害垃圾运输车,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 5.92 万吨。积极 落实《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 案》,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厨余垃圾和 有害垃圾处理设施短板。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 年清运量 2.42 亿吨,无害化处理能力 86.77 万吨/日,无害化 处理率 99.2%,焚烧处理能力已超过 45.76 万吨/日,占总处 理能力的 52.5%以上。商务部修订并发布《再生资源绿色分 39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8 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行业标准,增加对生活垃圾分类后再 生资源的处置功能,对分拣中心的废气排放、防尘、一般工 业固废等的管理进行了分别规范,进一步严格建设和加工过 程中的环保、质量管理,提升分拣中心对城市综合环境治理 的服务能力。 工业领域。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 部于 2019 年 9 月公布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鼓励绿色制造 企业发布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交 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智 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光伏应用试点示范工 作,推动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持续开展高全 球增温潜势含氟气体管控工作,2019 年 6 月,发展改革委会 同生态环境部等 6 部委联合印发《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 积极推动制冷剂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制冷产品生 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制冷剂的泄漏和排放。生态环境部于 2019 年启动《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并于 2020 年 5 月发布《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条例(修订草 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社会意见,并积极推动《蒙特利 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批约。2020 年 3 月,生态环境部 印发《关于开展 2019 年度氢氟碳化物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 组织开展 2019 年度氢氟碳化物处置核查工作,于 2020 年 5 月对 11 家企业三氟甲烷销毁处置情况核查结果予以公示, 39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399 并根据核查结果给予企业定额补贴;生态环境部与国内主要 油气集团、山西省等合作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研究起草 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推进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温室气 体排放控制研究。国家电网 2019 年累计回收六氟化硫 162.2 吨,相当于减排 388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五)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增加森林与草原碳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 意见》,国家林草局成立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开 展“绿卫 2019”专项执法行动,实施中央财政补助森林抚育 项目和一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不断拓展“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试点。2019 年全国共完成造林 1.06 亿亩、 森林抚育 1.14 亿亩;审(认)定林木良种 34 个,生产种子 2700 万公斤,生产苗木 377 亿株,首次认定国家森林乡村 7586 个,授予北京市延庆区等 28 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种草改良草原 4720 万亩;治理沙化土地 3390 万亩, 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 371 万亩,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8 个,新增封禁面积 120 万亩,封禁总面积达 2610 万亩,国家 沙漠(石漠)公园累计达到 120 个;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 1 处,新增世界地质公园 2 处、国家地质公园 8 处。 增加湿地等其他碳汇。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合作开 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完成东北三省、青海、云南、四川、 39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0 内蒙古等地调查斑块 568 处,继续推动内蒙古、甘肃泥炭补 充调查工作。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调查研究, 实施多井组规模化二氧化碳驱水、驱油与地质储存全流程工 程。 增加农田土壤碳汇。农业农村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 动,在 233 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2019 年有机 肥施用面积超过 5.5 亿亩次,比 2015 年增加约 50%。实施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广应用以农作物秸秆覆 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秸 秆综合利用,在 351 个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全国秸秆 综合利用率达到 86.7%。 (六)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 2019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2018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 报》,纳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信息。2019 年 6-7 月, 生态环境部印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工 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同 时,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另外,生态环境部印发《统筹 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增效。能源局 积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 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 2019 年 11 月大气污染防治 12 条输电通道全部竣工投产。自 环境保护税开征以来,税收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双提 40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1 升”,有效助力积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19 年全国环境保护税收入 221.17 亿元,其中大气污染物 征税 197.11 亿元、占比 89.1%。同时,环境保护税通过对低 标排放给予两档减税优惠,引导企业更新环保设备、改进工 艺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纳税人申报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两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 放量,在 2018 年已有较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2019 年同比 又分别下降 14.3%和 3.3%。 (七)低碳试点与地方行动 持续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截至 2020 年 6 月,有 34 个低碳省市试点编制“十三五”时期的低碳发展相关规划 36 份(其中 26 份已发布),将低碳发展融入地区发展规划体系, 明确本地区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任务与保障措施, 以低碳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空间优化。17 个低碳 省市试点开展了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实施路线图研究,提升决 策支撑水平。组织研究开展低碳试点经验评估推广工作。鼓 励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召开有关试 点省市开展低碳试点经验交流,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积 极成效。 地方自主低碳发展创新行动。深圳市在全球率先实现公 交车 100%纯电动化,基本实现出租车全电动化,累计推广 新能源汽车 22 万辆,新建民用建筑 100%执行绿色标淮。太 40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2 原市已基本建成以纯电动出租车、纯电动公交车和公共自行 车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3 万 余吨。郴州市利用东江湖常年 8.13℃的冷水资源,在当地建 设大数据中心并以东江湖水作为天然冷源进行降温,机房空 调大部分时间无需使用主机,电源使用效率长期在 1.2 以下, 相比电力制冷,一年可节约用电 52 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 554 万吨。 三、适应气候变化 2019 年以来,中国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防范气候风险、助推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提高适应能力和水平,积极参 与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一)农业领域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 生产保护区为重点,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排水与节 水设施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9 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 8150 万亩,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000 万亩。全国农田有效 灌溉面积由 2005 年的 5500 万公顷提高到 2019 年的 6830 万 公顷。 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华北、西北等旱作区建立 220 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 40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3 灌、垄作沟灌、测墒节灌、水肥一体化、抗旱抗逆等旱作节 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水资源领域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9 年以来治理中小河流 2.4 万公里,开展 6700 余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 9 个 长江中下游重点涝区和 53 个易涝片排涝能力建设,新开工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有力提升了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程度。 完善水资源配置。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发展改革委、水 利部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及分工方案,截至 2020 年 6 月,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国家节水行动省级实施 方案,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实施水资源 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全国 共有 96 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每年城市节水量 约 50 亿立方米,相当于城市年供水量的 10%。继续加强农田 灌排设施改造建设,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 用系数达到 0.559。2019 年以来,推动海水淡化在大连、唐 山、舟山、日照等沿海严重缺水城市高耗水行业的规模化应 用,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近 40 万吨/日。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利部出台《关于做好河湖生态 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两批次跨省重点河 湖保障目标,2019 年为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区 21 个河湖生 40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4 态补水 34.9 亿立方米,最大有水河长 1100 公里,形成最大 水面面积 403 平方公里,在降水偏枯的情况下,治理区地下 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2019 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面积 6.68 万平方公里。推动河长湖长制“有名有实”。各地 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湖长 30 多万名,村级河长湖长 90 多万名,组织实施全国河湖“清四乱”、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 目专项整治、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清理整治、长江河道采砂 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 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2019 年水利部印发实施《智慧水 利总体方案》,启动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2019-2021 年)。基本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水资源监控能力、防汛抗旱 指挥系统二期、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 (三)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 加强资源保护与修复。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 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内蒙古乌梁 素海流域、河北雄安新区、西藏拉萨河流域等 10 个山水林田 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支持其统筹自然生态各要 素,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 量和稳定性。启动陕西子午岭和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 2 个百 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和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印 40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5 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19 年,中央财政投入天 然林保护资金 434 亿元,全国 19.44 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 息,完成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 2.82 亿亩。 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国家林草局出台《国家重要湿地 认定和名录发布规定》,编制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 案,2019 年,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 387 个,安排退耕还 湿 30 万亩,恢复退化湿地 110 万亩,160 处国家湿地公园通 过验收,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到 899 处,全国湿地保护率达 到 52.19%。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 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精准落地。 (四)海岸带和沿海生态系统 开展沿海生态修复工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地方开 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支持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 生态环境质量。编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 2025 年)》。探索开展蓝色碳汇研究及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红 树林碳汇监测,指导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碳汇交易试点等工 作。 (五)城市领域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梳理进展。生态环境部联合住 40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6 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报送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情况的通知》。第一批 28 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系统梳 理总结试点进展并报送工作情况。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推 进绿色城市建设,修复被破坏、被侵占的城市水系、山体和 林地,完善生态系统。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市政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城市功能混合和建筑复合利用,促 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营建城市慢行系统,支持绿色出行。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9 年 11 月,印发《装配式混 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进一步完善装配 式建筑技术体系。2019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 4.2 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 13.4%。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30 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共 完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项目 4900 余个。深圳、珠海、萍 乡、宁波、昆山、西咸新区等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发挥“渗、 滞、蓄、排”等综合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灾害。 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指导各地不断拓展城市绿地规 模,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 228.5 万 公顷。 完善城乡绿道网络,全国已建成绿道约 8 万公里,增强 了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宜居性,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和人居环 境。 40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7 有力保障能源安全。能源自主保障能力高于 80%,建成 投运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 14 条,全国大电网基本实现联通, 西电东送能力达到 2.4 亿千瓦,四大油气进口战略进口通道 基本形成。 (六)人体健康领域 开展健康影响监测响应。持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天 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风险评估,全国 31 个省份 84 个城 市设立 164 个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制 定洪涝、干旱、台风等不同灾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做好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卫生应急工作,加强气候变化条件 下媒介传播疾病的监测与防控,开展气候敏感区寄生虫病调 查和处置。 组织健康影响研究。组织开展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 影响、气候变化对寄生虫病传播影响等研究,在全国范围内 确立调查基地,开展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专项调查,开 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策略和技术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 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影响评估研究。 (七)综合防灾减灾 编制完成《“十四五”解决防洪薄弱环节实施方案》。针 对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病险水库和山洪灾害防 治等防洪薄弱环节,提出整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升防洪减 灾能力。 40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8 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2019 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 年同期偏多 1%,有 616 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 中 120 条河流超保证水位,35 条河流超历史记录。通过主动 防控,成功应对洪涝灾害威胁,全国大中型水库和小(Ⅰ) 型水库无一垮坝,主要江河堤防无一决口。城市内涝防治取 得积极进展,成功应对“利奇马”台风、区域性强降雨,城 市安全运行得到保障。通过科学调度,全国 2690 座次大中型 水库(湖泊)共拦蓄洪水 1518 亿立方米,最大程度减轻了洪 涝灾害影响和损失。 提升海洋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组织完成 16 个区县海 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完成第一轮警戒潮位核对评估。 编制发布《2019 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9 年中国海平面 公报》。2020 年,编制完成了《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国家 评估报告》,评估了中国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平面基本状况,预 测了未来海洋与气候变化走势。完成海平面变化监测和影响 调查评估,开展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工程、岸线资源等专题影 响评估。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在全国 1027 个 县全面实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强基行动,初步完成全国气象 防灾减灾监控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建立国、省两级防灾减灾 信息的共享通道。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稳步推进。完 40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09 成 352 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 发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完成 2 项气候可行性论证标准, 完成第一批 11 个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信用评价和授牌工作。 完成全国 1 公里分辨率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推动各地为 1147 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做好选址评估和预报服务。 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制定印发《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 南(试行)》。初步形成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技术方法。部 署开展 543 个县 1:5 万风险详细调查,287 个县 1:1 万风险精 细化调查。建设普适型监测预警试点 2512 处,地质灾害气象 风险预警由未来 24 小时拓展至未来 72 小时。完成 3777 处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搬迁受 5200 处地质灾害隐患 点威胁的 8.4 万人。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累计派出专 家及专业技术人员 29 万人次,应急处置灾情险情 2 万余起。 (八)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9 年 6 月,全球适 应中心在北京成立第一个区域办公室(中国办公室)。2019 年 9 月,全球适应中心适应旗舰报告《立即适应:呼吁增强气 候韧性的全球领导力》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重点任务。与全球适应中心 研究形成了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工作框架及 2020 年重 点工作计划。2020 年,出席全球适应委员会推动全球疫后韧 40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0 性复苏等国际电话会议,推动延续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 作良好势头。 四、完善体制机制 2019 年以来,中国政府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应对气候变 化立法和标准制定、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 取得积极成效。 (一)推动立法和标准制定 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法律制 度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草案。推动地 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工作,支持在深圳经济特区生 态环保条例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完善应对气候变 化相关标准体系,加强与部内现有标准体系的打通融合。组 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等国家标准的修 订工作。研究制定乘用车等碳排放标准,引导相关行业低碳 转型。 (二)推进绿色制度建设 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足于强 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 三大功能,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 成效。一是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标准制定充分考虑 了国际关切和国情需要,聚焦气候、治污和节能三领域。201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金融标准技术委员会(ISO/TC322) 41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1 将中方提出的可持续金融术语标准确立为 ISO/TC322 首个国 际标准项目。《绿色金融术语》国家标准完成立项答辩,《环 境权益融资工具》《绿色债券信用评级规范》《金融机构环境 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 要求》5 项行业标准完成立项工作,其中 4 项标准将于 2020 年在六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试行。二是强 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 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规范性和透明度。中英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成果。人民银行正 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将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纳入环境信 息强制性披露范畴的可行性问题。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与生态 环境部已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截至 2019 年末,征信 系统共采集环保处罚信息 12.75 万条,涉及 8.83 万户企业, 采集环保许可信息 19.21 万条,涉及 6.69 万户企业。三是点 面结合,不断完善政策激励约束体系。2017 年以来,国务院 批准人民银行牵头在浙江湖州等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 融改革创新试验。目前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 占比高于全国水平 4 个百分点。四是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产 品和市场体系。截至 2019 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 10.22 万 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 1.1 万亿元。五是深度参与绿色金 融国际合作。人民银行参与发起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 网络(以下简称 NGFS)已扩展至 83 家正式成员和 13 家观察 41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2 机构。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以下简 称 IPSF),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趋同。 推进气候投融资。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人民银 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 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会同银保监会修订《绿色融资统计表》 中涉及低碳经济、气候融资的有关内容,调整了相关统计口 径。组织开展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设计、国家自主贡献 重点项目评估标准等气候投融资重点问题研究。联合银保监 会并会同国内外 20 余所顶尖院校和 10 余家权威学术期刊, 共同举办了 2020 气候投融资全球征文活动。组织征集了气 候投融资重点政策研究类文章,并由《环境保护》杂志刊发 了“创新气候投融资,助力开创应对气候变化新局面”专刊。 组织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准备工作,重庆、山东、陕西已形 成试点工作方案。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2019 年 4 月,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 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 法》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2020 年 4 月,财政部 会同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 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 购置税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制修订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 41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3 委批准发布了人造板和木质地板、涂料、卫生陶瓷等 18 项绿 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 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 施方案》,以现有 7 种低碳产品认证为基础,指导认证机构开 展碳足迹、碳中和、减碳产品认证试点。派员参与联合国气 候大会,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方案。 (三)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部加快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夯实 碳排放数据基础,推进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并强化能力建设。 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向 社会征求意见,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制度文件。组织 开展 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核查及排放监 测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各省市报送并核对了发电行业重点排 放单位名单。深入开展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基准值研究并组织 开展电力行业配额分配试算。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 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组织开展两系统施工建设方案优化 评估和专家论证,推进两系统管理机构组建。组织开展了面 向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队伍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 大规模能力建设培训活动。 试点碳市场平稳运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 湖北、深圳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对试点 41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4 地区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环境部加 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联建机构组 建工作;各试点碳市场持续完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等 政策标准,优化碳市场管理流程,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创新 碳普惠等业务形式,保障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各试点碳市 场履约工作总体延续了此前的良好势头。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7 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约为 3.68 亿吨二 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 81.28 亿元人民币。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改革有序开展。生态环境部 加快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展《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 下简称 CCER)在试点碳市场履约抵消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自愿减排量交易呈稳中有升态势,CCER 累计成交量超过 2 亿吨,成交额逾 16.4 亿元。 五、加强基础能力 2019 年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 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学科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基础 能力持续提升。 (一)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市场监管总局自 2019 年 6 月以来,下达了陶瓷、化工、 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于 2020 年 5 月公开征求对于《农作物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 41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5 南》草案的意见。国管局于 2019 年 8 月印发了《公共机构能 源资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2019 年版),完善了公共机构能 源资源消费统计信息系统,提高了对于公共机构统计监测的 管理能力。国资委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 部分中央企业建立了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碳资产 管理制度、统计核算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交 通运输部在“十三五”期间共发布了涵盖营运客货车能效及 二氧化碳排放、营运客货车能耗限制及在线监测等 68 项标 准。民航局组织完成了我国运输航空公司监测计划审核、排 放报告系统建设和各航空公司 2019 年度飞行活动二氧化碳 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审核,会同港澳民航主管部门完成了 2019 年度我国民航二氧化碳排放报告编制,此外,会同国家 认可委员会完成了 6 家具备航空排放核查资质机构认可工作。 国家林草局制定印发了《2019 年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建设工作方案》,第二次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已进入成果 汇总分析阶段,制定了第三次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优化技 术方案,并发布了《竹林碳计量规程》等行业标准。 (二)强化科技支撑 开展基础科学研究。2019 年以来,教育部、科技部、自 然资源部、水利部、中科院、工程院、气象局、国家林草局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全球变 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全球变化 41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6 事实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编制完成一系列气候变化 相关评估和研究报告。 41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7 41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8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 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气象局、国家林草局和中央企业均 开展了低碳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有力地提升了应 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 41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19 推进气候变化对金融风险影响的前瞻性研究。人民银行 组织完成高碳企业对实体经济和银行压力传导路径的深入 研究,鼓励已批设的创业投资子基金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领 域的投融资支持,“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环保低碳企业约 36.7 亿元。在长三角区域承接了超低能耗数据中心建设示范 工程等绿色技术转移转化项目,构建了面向转移转化全链条 的专业化服务网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科学国际合作。科技 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人民银行、气象局等,与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以下简称 UND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政府间 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 IPCC)、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印度国际经 济关系研究委员会等机构沟通,完成会议举办、政府评审、 报告撰写等工作,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的国际合作。 41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0 420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1 (三)拓展学科建设 推进气候变化相关专业建设。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目录》中新增气候变化相关本科专业,涉及多所高校,其 中,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新增数 个布点。在 2019 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工作中,认 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 81 所高校的 87 个与气候变化相关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 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鼓励高校建设 了百余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类在线课程,并在“中国大学 MOOC(慕课)”“学堂在线”等课程平台上线,面向全国高校 和社会学习者开放使用。其中,清华大学《应对气候变化的 中国视角》、天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大 气污染控制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 等优质在线课程于 2020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 六、开展全民行动 2019 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引导,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鼓励企业和公民积极行动,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 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一)政府加强引导 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卫生健康委、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围绕气候变化 421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2 相关主题,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推动应对气候 变化理念深入人心。 422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3 (二)媒体广泛宣传 423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4 2020 年,生态环境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 “绿色低碳全面小康”的全国低碳日线上主场活动,由生态 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市 生态环境局承办,通过电视台采访、网络直播、气候征文、 宣传画、公益短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 方位宣传;2020 年 3 月,召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 风会。自然资源部编制发布《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通 讯》4 期、《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研究动态》7 期;在疫情 防控情况下,组织各单位以网课、微视频等形式开展“5·12” 全国防灾减灾日公众科普活动,通过中国海洋信息网、自然 资源报等渠道发表新闻稿件。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人民网、 新华网等网站,人民网、新浪网等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林业草 原生态建设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大 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一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气象局将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纳入“壮丽 70 年奋斗新时 代”大型主题活动,组织举办 2019 年“应对气候变化·记录 中国”走进重庆酉阳活动,30 余家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开展 实地考察与科普宣传,强化第六次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的宣传报道工作。 (三)全社会积极行动 教育部积极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政府搭台、企 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2019 年全年累计有 1005 所 424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5 本科高校与 446 家企业合作立项近 15000 项,企业提供经费 及软硬件支持约 46 亿元。其中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多家企 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深圳举办第五届 “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用影像力量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理念。 七、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9 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维 护多边主义,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与有关各方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对 话交流与务实合作,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动构 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推动联合国框架下气候多边进程 建设性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谈判进程。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基本原则,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推动 多边进程持续向前。在 2019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 大会期间积极参与议题谈判,与各方一道积极推进《巴黎协 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谈判。 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渠道下有关线上 活动。2020 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气候谈判与 磋商进程受阻。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秘书处和主席国在确保缔约方驱动、公平参与、透明组织的 前提下,开展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做决策的信息交流活动, 425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6 保持全球气候治理势头。积极参加“六月造势”、“气候变化 对话”等线上系列活动,就国家自主贡献、市场机制、透明 度、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2020 年前 承诺实施进展和力度、全球审评等多项重要议题与各方广泛 交流,并完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第二次促进 性信息分享,宣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中国经验”。 积极参加主席国举办的重点议题系列视频磋商会议,以及 “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 等谈判集团内部视频协调会,为推动气候多边进程提出建设 性方案。 (二)参与其他多边气候谈判及合作 积极组织和参与其他气候相关多边会议与磋商。2020 年, 时任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加入联合国 秘书长气候行动高级别咨询小组并出席小组首次视频会,中 国在线联合主办了第四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积极参与第 十一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会、全球适应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 议、全球适应委员会推动全球疫后韧性复苏电话工作会议、 第四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全球气候领导者小范围气 候行动圆桌对话、“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可持续和韧性复苏”在 线平台部长级会议、第 40 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部长 级会议、1.5 轨“跨太平洋气候对话”等多边会议,参与 IPCC、 426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7 二十国集团(以下简称 G20)等渠道下气候变化议题讨论与 磋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边气候进程贡献 “中国智慧”。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温 室气体减排谈判,成功将我国 CCER 纳入国际民航组织首批 认可减排单位清单,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形成国际船舶温室气 体减排初步战略,并提出建设性的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 在国际气候合作倡议与项目中做出“中国贡献”。积极参 与 G20、金砖国家、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全球适应 中心(GCA)等国际多边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 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 绿色气候基金以及法国开发署、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多双边 国际机构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推动落实 2016 年 G20 峰 会发布的《G20 能效引领计划》,会同有关国家遴选发布两批 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清单。积极 参加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等国际多边机制合作。积极参 与“海事技术合作中心(MTCC)”项目和“绿色航行 2050”项 目,开展该项目能力建设、履约培训等工作。作为创始成员 国加入 IPSF。与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共同开展“中欧+东南亚” 三方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合作倡议。与联合国儿基会共同主办 以“气候变化,青春行动”为主题的 2020 年世界儿童日主题 活动。 组织开展 IPCC 报告政府审评工作。坚持公正、透明、基 427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8 于科学、基于规则的原则,组织国内各有关部门开展 IPCC 第 六次评估报告政府评审相关工作,推动 IPCC 评估报告全面、 客观反映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 (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双边对话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外双边高级别外交的重要内容。 2020 年 2 月,习近平主席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就中英 双方在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 (COP26)相互支持达成共识。中方还与联合国常务副秘书 长、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执秘、国际能源署署长、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 欧委会第一副主席以及欧、德、法、英、挪部长级官员等开 展双边会谈。举办第十次中德环境与气候变化工作组会议, 参加“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访谈,出席“中德欧实现 气候新目标的路径”非正式圆桌对话、中欧碳定价高层视频 对话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联合举办“环境、气候和疫后绿 色复苏”视频对话会。 应对气候变化双边合作成果丰硕。近两年来,中国积极 与各方就气候变化问题保持沟通对话,将气候变化内容写入 各类声明、谅解备忘录、成果文件等固化共识,达成《中华 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2020 年至 428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29 2022 年行动执行计划》等重要双边合作成果。继续推进与德 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及国际能源署的能效双边合作。 (四)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低碳示范区建设项目取得新突破。2020 年,中 老两国环境部部长出席老挝低碳示范区合作文件“云签约” 仪式并签署合作文件,标志着老挝低碳示范区项目正式扬帆 起航。作为我国第一个援外低碳示范区,塞舌尔低碳示范区 于 2020 年完成招标采购工作,并开始低碳示范区规划方案 编制工作,项目实施迈出重要步伐。柬埔寨低碳示范区建设 工作全面展开,首批援助物资已在柬完成交付。南南合作物 资援助项目打开新局面。2020 年完成交付的援智利电动大巴 车项目首次将低碳交通纳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范围,为智利 发展低碳交通提供了积极助力。援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项目 也于 2020 年完成交付,中埃两国相关代表出席交付仪式。这 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个卫星项目,也是中国的第 一颗援外卫星;不仅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颗卫星,帮助埃方 首次实现“太空梦”,也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合作的第一颗遥感 卫星,受到埃方高度赞赏。此外,孟加拉项目完成交付,古 巴、博茨瓦纳项目完成招标采购,乌拉圭、伊朗、埃及等项 目稳步实施,积极推进加纳、蒙古、斐济、布基纳法索等项 目的磋商工作,同时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等积极探索在气候变 化领域开展南南合作的可能性。 429 / 430 2020 年度报告 430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巳男 联系电话:010-58811633 电子邮箱:zihuan@cnis.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 4 号 430 / 430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