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总第3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2017年12月前 言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民族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张学良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学院秉承培育高技能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艺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民族团结经验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的种子,为科教兴国、兴边富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全盘考虑、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心服务”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工作举措,全力推进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放在和人才培养质量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凭借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强劲东风,扬帆起航,破冰前行,走出了一条扩容与提质并重的快速发展之路。学院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 号)文件要求,现正式编制和发布《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本报告以我院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数据为基础,结合就业工作的相关情况和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全面反映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相关信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指标如下: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计算公式,学院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5.8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院对于就业率的统计节点为2017年8月31日,部分毕业生尚需要一段时间进入就业的稳定状态,这一就业率反应的指标仅限于现阶段。并且,通过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有接近76.20%的未就业学生是在准备公务员或其他求职类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从总体上看,我院毕业生在就业的充分性上并不存在严重的困难。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集中在黑龙江省,体现了我院为本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比为 16.63%,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也反映了我院鲜明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1.1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1.1.1毕业生的总体规模 11.1.2毕业生的院系(部)分布 11.1.3不同性别毕业生的比例 21.1.4不同民族毕业生的比例 31.2就业率 31.2.1就业率总体情况 41.2.2未就业情况分析及说明 61.3毕业流向 61.3.1毕业生主要就业形式分布 61.3.2毕业生升学情况分布 71.3.3升学原因分析 81.3.4升学结果满意度分析 91.4就业分布情况 101.4.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101.4.2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111.4.3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情况 121.4.4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131.5毕业生签约途径分布情况 1617第二章 就业满意度情况 172.1 毕业生签约满意度情况 182.1.1毕业生签约总体满意度情况 182.1.2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度情况 192.1.3 毕业生签约情况与期望值匹配度情况 192.1.4 毕业生对已签约单位的适应度情况 202.1.5 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情况 202.1.6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情况 212.2 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 212.2.1 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212.2.2 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成效的认可度情况 222.2.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情况 23第三章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243.1就业总体趋势的判断 243.1.1就业率的趋势 243.1.2就业分布的趋势 243.1.3未来就业形势分析 253.2采取的应对措施 263.2.1建立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263.2.2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263.2.3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前谋划增设新专业 273.2.4做强优势专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7第四章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84.1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反馈 284.2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29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1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1.1.1毕业生的总体规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103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01%(2016届1001人)。对比近五年的毕业生数据变化,学院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且2016、2017年上升趋势明显。图1-1 2013-2017届高职毕业生人数及总体趋势1.1.2毕业生的院系(部)分布学院2017届毕业生分布在6个院系(部),各院系(部)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位的系(部)分别是:食品学院、生物产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占比分别为 31.40%、22.09%和18.12%。表1-1 2017届高职毕业生各院系(部) 分布情况院系(部)毕业生人数比例食品学院32431.40%经济管理学院18718.12%生物产业学院22822.09%艺术与传媒系10510.17%教育系17216.67%基础部161.55%1.1.3不同性别毕业生的比例学院2017届毕业生中,男生3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2.66%;女生69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67.34%,总体男女性别比为 0.48:1,较2016届毕业生男女生比例(0.62:1)略有下降。图1-2 2017届全院高职毕业生性别分布学院各院系(部)2017届毕业生男女生比例分布情况与全院男女生比例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除基础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因专业本身特点,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比例达15:1,其他五个院系(部)男生数均低于女生数。图1-3 2017届各院(系)部高职毕业生性别分布1.1.4不同民族毕业生的比例学院2017届高职毕业生中包含汉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学生9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8.86%;少数民族学生11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1.14%。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中蒙古族、满族、回族学生较多。图1-4 2017届高职毕业生民族分布1.2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根据《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 [教学司函〔2014〕 1 号],毕业生总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 (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进出境。1.2.1就业率总体情况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学院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 95.83%,灵活就业率为31.10%。如表1-2、图1-5,各院系(部)间初次就业率相差不大。艺术与传媒系、教育系虽核定初次就业率为100%,但毕业生多为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就业状态不稳定。表1-2 各院系(部)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系(部)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生物产业学院22822397.81%经济管理学院18718297.33%食品学院32429591.05%艺术与传媒系105105100%教育系172172100%基础部161381.25%图1-5 2017届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分布如图1-6所示,男生的签约率为94.06%,升学率为4.15%,出国率为1.48%;女生的签约率为96.69%,升学率为4.17%,出国率为2.30%。可以看出女生的签约率略高于男生,男生与女生的升学率基本持平,而出国率男性毕业生要低于女性毕业生。图1-6 2017届高职毕业生分性别签约率、升学率、出国率分布1.2.2未就业情况分析及说明未就业包括“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和“待就业”三种毕业去向。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学院2017届高职毕业生中未就业人数共计43人,全部为“ 待就业”。进一步向毕业生(调查反馈共35人)了解其从未就业的原因: 其中,6人在准备国内公务员或其他求职类考试,占比为16.81%;3人未找到合适工作,占比为7.42%;21人在准备职业资格考试,占比为59.39%;还有5人因准备自主创业、没有就业意愿等其他原因未实现就业。图1-7 2017届高职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分析1.3毕业流向1.3.1毕业生主要就业形式分布根据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毕业生主要就业形式包括签就业协议就业形式、灵活形式就业、升学或出国和待就业。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全院1032名高职毕业生各类主要就业形式人数及比率分别为: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人596,签约率为57.75%;灵活形式就业321人,灵活就业率为31.10%;升学或出国64人,升学或出国率为6.20%;待就业43人,待就业率为4.17%。表1-3 各院系(部)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情况主要就业形式就业人数比率签署劳动合同59657.75%灵活就业32131.10%升学或出国646.20%待就业434.17%其他80.78%合计1032100.00%1.3.2毕业生升学情况分布学院 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43人选择专科升入本科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继续深造,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4.17%。其中,经济管理学院有11名毕业生升入本科,占专升本学生比率最高为25.56%。教育系专升本比率较低,主要是应用韩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留学韩国继续深造。食品学院专升本比率较低,经反馈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订单培养”。如图1-8所示,各院系(部)专升本人数分布情况。图1-8 各院(系)部2017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人数分布1.3.3升学原因分析学院2017届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的主要原因中“提升学历”,占比为44.31%;其次是“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占比为31.10%。学院2017 届毕业生选择专科升入本科学习的主要原因与2016届毕业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更注重学历层次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回避就业压力。如图1-9可见,2017届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的主要动因是为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而“提升综合能力”与“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点”等“间接就业”的方式已不是主要因素。图1-9 2017届高职毕业生专升本原因分析1.3.4升学结果满意度分析学院2017届有43位毕业生通过全省普通高校专科升入本科考试,到目标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我们对已考取本科的毕业生对升学录取结果的满意度情况开展调查。如下图1-10所示。其中,以“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较大,分别为43.34%和37.29%,共19人和16人;再次为“一般”,共8人,占19.37%。 总体来说,毕业生对专科升入本科学习录取结果较为满意,符合预期。图1-10 2017届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结果满意度情况分布1.4就业分布情况1.4.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学院 2017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覆盖了营私企业、 国有企业、中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参军入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基层单位、自主创业、升学或出国、其他灵活就业、高等教育单位和机关等12个主要类别,如图 1-11 所示,其中,私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流向,占比为 45.64%; 其次为升学出国与国有企业,占比为6.20%、6.69%,同时可以看出工作方式仍以灵活就业为主要形式;而在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较少,分别为 0.29%、0.10%,这也反映出高职(专科)毕业生应用性、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在我院2017届高职毕业生中深入到基层、社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略有增加,也是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心态向好的表现。图1-11 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1.4.2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学院2017届签约毕业生共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20个行业。其中,毕业生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16.63%、14.25%、14.04%,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最低为0.86%。表1-4 2017届高职毕业生在各行业签约情况序号所属行业签约人数百分比01采矿业101.08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1.0803房地产业212.270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22.3805建筑业272.92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202.1607教育12713.7108金融业161.730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32.4810军队101.081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13.3512农、林、牧、渔业13214.2513批发零售业13014.04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0.8615卫生和社会工作434.641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13.35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33.5618制造业15416.6319住宿和餐饮业616.59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1.84总计7171.4.3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共有628名毕业生参与了对该问题的调查,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规模分布如下图所示。2017届高职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规模“100人以下”和“200-300人”的用人单位工作,占比分别为 39.12%、32.65%;其次,是在规模“300-500人”规模的用人单位工作,占比为22.96%。在规模在“1000人及以上”的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数量最少,占比为5.27%。可见,我院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趋向于中小型企业。图1-12 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1.4.4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遍布于全国16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其中,黑龙江省是我院毕业生签约用人单位的主要省份,占72.68%。除本省就业外,如表1-5,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等为我院毕业生省外就业主要地区。表1-5 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序号就业省份就业人数就业比例01北京市10110.9102天津市252.7003河北省202.1604内蒙古自治区141.5105辽宁省171.8406吉林省283.0207黑龙江省67372.6808上海市90.9709浙江省121.3010江苏省60.6511安徽省10.1112山东省131.4013广东省20.2214广西省10.1115海南省20.2216陕西省20.22如图1-13所示,红色区域为我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占全国近1∕2的省份,毕业生就业地域广泛。图1-13 2017届高职毕业生省内、省外就业情况分布根据毕业生在省内、省外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看,学院2017届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就业的人数最多,且与2015届高职毕业生相比,省内就业上升近8个百分点,与2016届高职毕业生相比变化不大,且如图1-14可见,16、17届毕业生留省就业趋于稳定均达70%以上,我院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强烈,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服务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图1-14 2015-2017届高职毕业生省内、省外就业情况分布同时,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就业情况进一步分析,如图1-15所示,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内的主要城市与2016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小城市开始突显吸纳毕业生的优势。在黑龙江省内就业人数最多的七个城市分别是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这些地市成为接收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尤其哈尔滨市占比达52.89%,大庆市、绥化市等省内中小城市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地域,占比分别为10.61%和8.42%。这充分体现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转变,更趋向理性,脚踏实地。图1-15 2017届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主要城市情况分布1.5毕业生签约途径分布情况2017届已签约的高职毕业生中,596人直接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就业,占毕业生签约总数的60.44%,其中,通过学校招聘会就业133人,占22.20%;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就业170人,占28.46%,通过校园宣讲会获取就业信息就业的59人,占比9.78%。通过各类人才网站、专业媒体等其他途径就业占毕业签约总数的160。可见,学校提供的就业资源是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图1-16 2017届高职毕业生签约途径分布第二章 就业满意度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所获得的工作优劣程度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高校毕业生要求的程度,因此,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调查时就业状况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其他地方基层项目”、“其他国家基层项目”的毕业生,调查其对目前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以及对工作整体的满意度。将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赋予 1-5 的分值,求出每个指标的平均值,如下图所示。满意度均值基本集中在 3.94-4.37分的区间内;除对薪酬满意度(3.95分)、对职业发展满意度(3.94)之外,其他几项均高于4.10分, 其中,对工作环境的和工作地点的满意度最高,达到了最高分值4.37分和4.35分。总体来说,我院2017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为4.26分,表明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比较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工作满意程度较好。图2-1 2017届高职毕业生签约总体满意度情况分布2.1 毕业生签约满意度情况2.1.1毕业生签约总体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4.4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签约情况表示满意,(含“基本满意”),仅有极少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签约情况表示不满意。图2-2 2017届高职毕业生签约总体满意度情况分布2.1.2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其中,93.35%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完全不对口的仅占6.65%。图2-3 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度情况分布2.1.3 毕业生签约情况与期望值匹配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7.88%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签约结果达到或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但仍有12.12%的毕业生认为签约结果低于自己的预期。图2-4 2017届高职毕业生签约与期望值匹配度情况分布2.1.4 毕业生对已签约单位的适应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4.34%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能够很好的适应已签约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但仍有15.66%的毕业生认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图2-5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已签约单位的适应度情况分布2.1.5 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3.3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学校就业教育、引导、服务情况令人满意。图2-6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实用性情况分布2.1.6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3.25%的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工作在总体上予以了肯定,但仍有6.75%的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工作不是很满意,仍有提升的空间。图2-7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情况分布2.2 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2.2.1 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图2-8 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如图2-8所示,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76.64%的人表示满意,23.12%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人选择“不满意”;在“招聘服务”方面,77.15%的人表示满意, 18.54%的人表示一般,4.31%的人表示“不满意”;在“整体水平”方面,68.69%的人表示满意,23.74%的人表示一般,7.30%的人表示不满意。2.2.2 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成效的认可度情况调查结果如图2-9所示,95.4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职业敬业”方面表现好;80.3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创新精神”方面表现好,但仍有4.22%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比较差;92.59%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素质优”方面表现好;88.7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能力”方面表现优异; 94.8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为人可靠”方面“非常好”和“好”;94.1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顶用”方面“非常好”和“好”。综合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比较高,但毕业生在创业能力方面仍有欠缺。图2-9 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目标成效的认可度情况2.2.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情况调查结果如图2-10显示,93.80%认为我院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好,2.01%的人选择“差”;91.67%认为我院毕业生专业学习能力好;95.81%认为我院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强;93.27%的人认为我院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好;91.56%的人认为我院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好;88.57%的人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好;96.51%人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道德素质好,没有人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道德素质差。图2-10 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高职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情况第三章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3.1就业总体趋势的判断 3.1.1就业率的趋势 如图3-1所示,从历年数据来看,学院2015届至2017届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总体情况逐年持续向好。图3-1 2015-2017届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趋势对比3.1.2就业分布的趋势 1.协议就业为主要就业形式,不同专业类升学反差较大 学院的就业工作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认真分析形势、充分利用政策、科学决策,使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院逐年加大订单培养力度,扩大订单培养专业,学生毕业即签订协议就业。2017届已就业的989名毕业生中,596人实现协议就业。另外,学院教育类专业仍以升学、出国为就业主渠道,占师范类学生数的就业比重较大,而食品、制药类等技术型专业仍以订单企业为就业主渠道,但升学比例较2016年也有较大提升。2.毕业生就业以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主要行业流向 学院作为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院校。学科门类多样,遵循“重实践、强应用”的原则,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突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成效。根据毕业生调研反馈,毕业生对落实的工作满意度高、专业对口度强、工作适应程度良好。 3.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截止到 8月31日,有72.68%的2017届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就业,其中,在哈尔滨市就业的比例占省内就业比例的52.89%。毕业生在学院所在地域就业、服务地方发展是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为黑龙江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1.3未来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的地方性院校,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受到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黑龙江省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属于国内经济欠发达的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较慢,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存在着一定的客观限制;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各类行业招聘人才的门槛逐年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也会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学院将积极关注客观形势的变化,并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3.2采取的应对措施 3.2.1建立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学生工作部组织力量,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我院实际,能比较科学真实的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考核办法。要尊重人才培养和办学规律,对各院系(部)的办学定位、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加强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通过有效的考评和激励,引导各院系(部)理性办学,科学发展,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3.2.2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为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与地方需求紧密对接,确立“依托学科、突出应用、面向地方”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精技能、强应用”的专业调整和改造的基本思路。针对国家发展和地方实际需要,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对原有专业结构,一方面进行转型改造,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重新进行设置,减少体育、美术、英语等艺术类、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加大实习、校企合作、对接力度,逐步建立校政企互联互通的常设就业基地以及点对面的共享就业基地,拓宽就业领域及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2.3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前谋划增设新专业 学院立足于“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根据地处哈南工业新城的特点和产业需求,提前谋划增设新专业,2015年新建与哈南工业新城汽车制造业、销售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据技术、汽车装备与制造技术等地方急需专业,2016年又新增软件技术等9个新专业,2017年再新增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5个与市场需求对接紧密的新专业,为学生招生服务面向和职业选择确定了明确方向。3.2.4做强优势专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学院发挥食品类、制药类等优势专业,构建“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抓手的职业技能教育与‘接力式’顶岗实习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院一些专业培养人才方面历史久、经验多、毕业生分布广、用人单位反映好等优势,进一步完善就业反馈机制,赋予人才培养新的内容,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优势,提升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 第四章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学院向2017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学院教育教学评价。以这些调查为参考,为学院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4.1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反馈 为了对毕业生各项能力水平进行评估,此次调查中,让毕业生对自身各项能力进行自我评估,评估方式采取打分制,分为 0-10 分这 11 个等级,分数越高,则表示该项能力越强,0分则表示完全没有该项能力。 毕业生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估中,其中6项能力得分均超过7分,其中,“专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高达8.15分和8.03 分,具体数据详见下图。根据均值进行排序,排在前五项的分别是专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排在最后的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该结果说明,整体而言,学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自我评估良好,各项能力均值较高,与其他能力相比,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均值较低。图4-1 2017届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情况4.2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体之一,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评价对于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完善、课程设置的改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院2017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和母校课程设置的“安排合理性、实用性、综合性、课程内容前沿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别进行了评价。评价采取打分制,分为 1-5 分 5 个等级,分数越高,则表示专业基础课程在该方面程度越高。毕业生的具体评价见下表。 调查反馈如表4-1,对于基础课,毕业生认为课程的综合性(4.31)最佳,其次是课程安排的合理性(4.21),而对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前沿性满意度最低(3.92)。对专业课五个方面的评价均值最高的是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4.33),满意度最低的是课程安排的合理性(4.04)。对母校课程总体设置的课程综合性(4.11)最满意,而对课程的实用性(3.72)最不满意。总体来说,毕业生对于母校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评价最高。表4-1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课程的评价评价方面实用性综合性课程内容前沿性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课程安排合理性基础课4.134.313.923.954.21专业课4.194.314.154.334.04母校课程设置3.724.113.934.034.01同时,学院调查了毕业生对母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对母校教师总体满意度。将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赋予 1-5的分值,求出每个指标的平均值,如下图所示。 由图4-2可知,毕业生对母校教师的满意度均值基本集中在 4.22-4.86 分的区间内。总体来说,毕业生对母校教师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毕业生对母校教师整体的满意度为4.57分。其中,毕业生对于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最高,达到了4.86 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方法、方式的满意度稍低,但也达到了4.22分。图4-2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情况在对母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充分的综合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还对母校整个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做调查,如图4-3所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很高,有83.03%的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都比较满意。 图4-3 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情况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反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综上分析,我院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进一步融合,毕业生在就业能力自我评价和对学院教育教学满意度方面评价较高,说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同时,学院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和改进。学院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胜任工作要求;在专业设置、专业方向、教学实践、课程目标等方面应当结合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学生的要求,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使学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