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师范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2023年08月11日
  • 50 金币

宁夏师范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前 言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精神以及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为客观反映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我校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平台的数据为准,结合2016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与分析,编制了《宁夏师范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全面反映2016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工作的反馈情况。宁夏师范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共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学校概况;第二部分: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第三部分:2016届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第四部分: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第五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第六部分:201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目 录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3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6第三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17第四部分 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19第五部分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23第六部分 201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27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历史名城——固原市,是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学校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自治区教育厅和固原市政府共建单位。学校前身为1975年建立的六盘山大学,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固原地委副书记胡启立先生任六盘山大学筹备小组组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3年成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学校,2016年获外国留学生培养资质。学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自治区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是自治区级“文明单位”“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先进单位”和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建校41年来,学校深深根植于“西海固”这片热土,以服务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几代宁师人恪尽职守,风雨兼程,诲人不倦,薪火相传,始终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和办学精神,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倡导“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力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7797人,被胡启立先生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28000平方米,总校舍建筑面积183260.73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02人,教授67人、副教授1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52%,有博士30人,硕士273人,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37%。有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中“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自治区“塞上名师”,3人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4人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5人获自治区“9·10”奖章,1人被评为“六盘英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6543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63人,本科生6166人,专科生158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56人。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2768人。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和网络管理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直属单位。有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小学教育)7个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点,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3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有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专业6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优势特色学科1个、重点学科6个、立项建设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1个;培育建设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2个;有校级重点学科12个、研究(工程)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2006年以来,获立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8项,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40项,发表学术论文2475篇,出版专著(教材)131部。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6.2万册,电子图书60万种,现刊673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宁夏大学实现联合办学,同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10多所国内高校,斯里兰卡东南大学、印度夏尔达大学、英国东泰晤士学院、韩国又松大学、埃及现代传媒大学、突尼斯国家高等教育学院、台湾屏东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20多所国(境)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同湖北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大学。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依据教育部就业监测平台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12月30日,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26%,年终就业率96.08%。其中公务员、事业编等带编制就业岗位占23.99%;特岗、事业编教师岗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教师岗位就业占51.13%;通过特岗、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实习等国家、地方政策性基层就业项目就业占36.63%;到中小微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就业占32.78%。数据表明:毕业生在教师岗位就业相对集中,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较高;政策性就业优势明显,基层就业比例较大;中小微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吸纳器作用呈上升趋势;多元化、多样化就业的特征逐渐显现。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目前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4.50%,满意度高。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一)毕业生总体规模2016年,宁夏师范学院共毕业学生1455人,其中本科生1430人,研究生25人。与前两届相比,2016届毕业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二)毕业生专业分布 1.本科专业2016届毕业生来自10个二级学院2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毕业生1203人;非师范类专业5个,毕业生227人。学院专业名称 专业属性专业人数学院毕业生总人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师范92179公共事业管理 非师范秘书学 师范4344政治与历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61158人文教育 师范48历史学 师范49外国语学院英语 师范129129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90199信息与计算科学 非师范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师范78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 师范86167教育技术学 师范43电子科学与技术 非师范38化学化工学院化学 师范80211应用化学 非师范84科学教育 师范47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 师范70151学前教育 师范81体育学院体育教育 师范3167社会体育 师范36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 师范76102舞蹈学 师范26美术学院美术学 师范3667绘画 非师范31合计师范类12031430非师范类2272.研究生专业方向2016届研究生共有3个学科方向25名毕业生,其中教育专业硕士语文学科6人,数学学科7人,英语学科12人。(三)毕业生性别、民族比例1.性别比例2016届毕业生中男生共45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34%;女生9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66%,女生远多于男生。2.民族比例2016届毕业生中汉族学生121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3.71%,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2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29%。(四)专业属性比例2016届毕业生中,师范类毕业生(含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22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40%;非师范类毕业生22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60%,教师教育办学特色鲜明。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一)就业率总体情况2016年共毕业学生1455人,其中本科1430人,研究生25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26%,年终就业率96.08%,其中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01%,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100%,稳中有升。(二)各专业就业率情况1.本科专业就业率2016年,24个本科专业毕业生初次总就业率84.06%,位居自治区公办本科高校第二名;年终总就业率96.01%,其中年终就业率95%以上专业15个,年终就业率90%以上专业23个。2.研究生就业率2016届3个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生共25人,全部就业,就业率100%。三、就业分布情况(一)就业行业分布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中,考取公务员17人,事业单位招聘160人,特岗教师235人,三支一扶204人,西部计划56人,企业274人,事业单位聘用161人,考取研究生56人,大学生村官9人,预征入伍1人,自主创业26人,民办教育机构174人,未就业57人。未就业毕业生均准备通过参加考研、政策性就业考试等途径实现就业。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在事业单位(教师岗位)就业22人,民办教育机构就业3人。 (二)就业单位性质2016届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事业单位考试在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为457人,占总人数的31.96%;在国有企业、私企、民办教育机构就业的人数为448人,占总人数的31.32%;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聘用的非教师岗位就业的人数为280人,占总人数的19.58%;通过升学、应征入伍就业的人数为57人,占总人数的3.99%;自主创业的人数为26人,占总人数的1.82%。(三)就业区域分布2016届毕业生在宁夏区内就业1213人,占总人数的83.37%,区外就业242人,占总人数的16.63%。就业区域以宁夏区内为主。四、就业满意度根据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随机抽样调查473人),2016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工作非常满意的人数占28.75%,比较满意的人数占65.75%,不太满意、不满意的人数占5.50%。总体满意度高。第三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一、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2016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01%、研究生就业率100%,年终总就业率96.08%,稳中有升。二、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20个师范类专业),7个学科教学方向研究生培养点。2016届毕业生中,师范类毕业生122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40%,毕业生以师范类为主,通过教师特岗计划、事业单位招考、民办教育机构等途径在教育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1.13%,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高,其中通过教师特岗计划、事业单位招考等国家、地方政策性就业考试在教师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1.96%,就业质量较好。三、体制内就业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聘用等方式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占总人数的23.99%。大密度、卡点系统就业考试培训工作实效显现。四、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通过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实习等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6.63%。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城乡基层就业的积极性高。五、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吸纳器作用发挥充分。2016年,学校广泛收集中小微企业的招聘信息,常态化组织中小微企业进校园招聘,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78%,中小微企业的“吸纳器”“主渠道”作用愈加明显,以政策性就业考试和项目就业为主的状况得到改善,多元化、多样化就业的调节作用初见成效。六、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占1.82%,较往年明显上升。通过升学、应征入伍实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大。七、2016届毕业生中68.66%为女生,83.37%选择在宁夏区内就业,就业择业存在求稳、求近心理,区外就业比例较低。八、毕业生对目前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4.50%,就业满意度高。九、毕业生对薪资待遇总体满意度较高。薪资在3000以上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4.62%;薪资在2200—3000 之间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6.73%;薪资在500—2200之间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8.65%。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整体评价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评价为优秀的占总人数的73.08%,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评价为称职的占总人数的26.92%。第四部分 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2016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精神要求,实施“一把手工程”,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院系合力形成“校院联动、全员参与、齐抓共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进一步强化就业课程、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市场“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就业工作模式,逐渐形成就业指导教师发展、就业课程指导、就业能力培训、就业服务等融合式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落实“视人儿女,如己儿女”的学生工作理念,邀请“专业机构做专业的培训”,全年度精准实施就业培训与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用人单位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联动机制,校地、校校合作,共促就业;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积极探索创业带动就业工作。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26%,位居全区四所公办本科高校第二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08%,稳中有升。 一、精准指导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一)深化“模块化、个性化”的就业课程教学改革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10个模块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全学程开展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引领帮助,正在形成“以就业为指向”的人才培养过程。选派1名教师参加高级就业指导师培训,提升了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二)强化辅导培训,提高就业考试能力一是周周有活动,提升职业能力。2016年,学校层面以“知行大讲堂”为载体,共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就业能力、面试技巧等各类活动50余场次;二是全年不断线,卡点系统举办就业考试培训班。针对我校毕业生以政策性就业为主的特点,按照就业考试的节点,邀请“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培训”。全年开展公务员省考笔试、面试培训20天,160学时,500多名学生参加;开展“事业编、特岗教师考试”笔试辅导3天,450名毕业生参加;邀请面试专家开展“特岗教师”面试辅导6场次,600余人参加;下半年开展公务员国考省考培训32天,288学时,130人参加。通过培训,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邀请华民慈善基金会专家为100名毕业生开展了24学时的就业技能提升培训。(三)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院就业工作2016年,组织7个学院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 10项。累计资助15万元。通过项目平台开展的就业活动30多场次,其中半数项目能在立足本学院的基础上,延伸辐射全校,项目的引领作用和项目推动学院形成就业工作品牌的作用初步显现,学院层面的职业能力培训活动丰富多彩。二、多措并举,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一)拓展渠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通过传统媒体、微信等新媒体筛选发布就业招聘信息32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3800多个,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二)举办常态化的校园招聘活动,周周有招聘在自治区人社厅的支持下,与固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固原市●宁夏师范学院春季、冬季人才招聘会”,9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700多个。在文苑校区建成“毕业生就业洽谈室”,校院共举办专场招聘会4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一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为每位毕业生平均提供4个岗位选择。(三)用心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一是宣讲政策,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帮助毕业生熟悉就业创业政策、工作流程,为每位毕业生印发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人手一册。向用人单位寄发了《宁夏师范学院2017届毕业生选聘指南》。组织开展了“自治区人社厅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二是及时办理毕业生相关证件。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及时办理、发放教师资格证、报到证,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文明离校提供保障。(四)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帮扶工作一是做好离校未就业和新疆籍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秉持“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的理念,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像在校生一样服务,一样培训。建立新疆籍毕业生实名信息库,从就业信息、就业能力、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帮扶。二是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帮扶困难群体。2016年,继续争取华民慈善基金会资助毕业生100名,资助金额30万元;争取自治区求职补贴资助困难毕业生526名,资助金额52.6万元。全年就业资助82.6万元,增强了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五)健全机制,扎实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10月下旬,统筹协调各学院集中开展了2016年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工作,累计回访调查近十年毕业生近500人,用人单位104个。传递母校关怀,了解市场需求,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收集素材。三、搭建平台,探索创业带动就业一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SIYB创业培训班2期,培训学生60人;组织180余名学生赴原州区双创园区开展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对接、观摩交流活动,激发创业热情。二是举办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创业意识。邀请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企业家、青年创客举办创业活动8场次。建成“宁夏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举办“创业沙龙”系列活动4次。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六盘山创客汇挂牌成立“宁夏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着眼双创,协同育人。 第五部分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2016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主要调查毕业生自我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母校人才培养满意度等内容。调查分析结果如下。一、调查对象、方法与工具(一)调查对象宁夏师范学院近10年毕业生;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二)调查方法、工具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共两类。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满意度、对母校人才培养满意度,使用电子问卷(问卷星、网上填写)、现场填写问卷等方式采集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采用现场填写问卷形式采集数据,共回收问卷104份。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表格统计。访谈采用半结构方式进行,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访谈毕业生141人、用人单位管理者、同事代表67人,主要了解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二、毕业生自我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毕业生自我就业能力评价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调查,内容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18项能力指标,各指标量级均采用0-10分制,分数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0分表示完全没有该项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自我评价量表就业能力合计团队协作能力8.23执行能力7.97自学能力7.85专业能力7.88人际沟通能力8.02情绪管理能力7.76分析能力7.69问题解决能力7.74信息收集能力7.40组织与协调能力7.70时间管理能力7.58口头表达能力7.61动手能力7.84领导能力7.08书面表达能力7.10计算机应用能力7.07外语能力5.65创新能力6.83数据显示,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三、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分析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对母校教师教学水平、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教学实践环节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总体评价等五项主要指标。采用5级量表: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赋予1-5的分值。数据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值集中在3-4分值的区间内,集中趋势明显,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为4.11分,满意度较高,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分析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9项能力指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表评价项目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敬业精神90.38% 9.62%专业技能81.73% 17.31% 0.96%工作能力88.46% 10.58% 0.96%文化素养88.46% 10.58% 0.96%适应能力81.73% 17.31% 0.96%沟通能力75.96% 24.04%团队协作84.62% 15.38%道德素养89.42% 10.58%身心健康89.42% 10.58%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整体较高,毕业生敬业精神、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等指标满意度均在85%以上,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满意度介于75%-82%之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优秀的占总人数的73.08%,评价为称职的占总人数的26.92%。第六部分 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总体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招生就业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建设,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构建“就业能力培训、常态化就业招聘、多样化就业课程、实操型创业实践四轮驱动、同步发力”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推进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特色建设,促进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主要工作设想(一)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学院作为就业工作责任主体,就业部门负责政策制定、信息发布、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学院的主动性、能动性,深化“全校总动员、校院联动、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二)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要充分发挥“知行大讲堂”的平台作用,校院同步开展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能力指导活动,分类指导,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二要通过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常态化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积极适应新常态,到中小微企业、民办教育机构就业;三要继续组织毕业生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三)开展精准化的就业培训指导。秉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培训”的理念,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同步发力,根据毕业生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分类建立信息库,精准开展卡点系统、多层次、大密度的就业考试培训,巩固政策性就业优势。努力提升毕业生考研、应征入伍的就业比重。(四)发挥校园招聘的主体作用。完善“二级学院常态化专场招聘,校地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的校园招聘模式。进一步整合学校、学院用人单位资源,提升用人单位质量和专业匹配度,克服“慢就业、被就业”现象,消解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模块化教学、个性化指导”的课程教学模式。邀请专家为全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夯实人际沟通能力。努力建设一支 “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 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六)发挥项目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创业。继续实施“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扩大受益面,引导二级学院凝练育成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品牌,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俱乐部”为载体,促进校地、校企、校产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二级学院培育—学校项目扶持—推优入驻地方创业孵化园—成熟项目市场化”学科交叉,项目驱动的创业工作路径,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七)搭建精准供需信息对接平台。继续加强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挖掘校友资源,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创业就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根据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送政策、送信息、送指导,进行“点对点”信息咨询服务。(八)切实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通过建立台账、实名信息库,“一生一策”动态管理,落实求职补贴,开展能力培训等方式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