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我校编写了《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现面向社会发布。该报告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源于江西省教育厅公布的《关于2017届全省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情况的通报》(赣教就字[2017]6号)。就业质量调研数据来源于我校2017届毕业生通过江西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指定的第三方调研平台(“江西微就业”)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有效样本覆盖率达毕业生总数的59.00%以上,调研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8月31日。该报告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全面反映了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就业发展趋势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反馈;反映了用人单位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客观评价和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意见与建议;反映了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所采取的各项举措。目 录前 言 I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4(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 4(二)毕业生的结构 4(一)就业率总体情况 8(二)本科毕业生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 10(三)专科毕业生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 11(一)总体毕业流向 14(二)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15(三)自主创业情况 16(一)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1(二)就业地区分布 21(三)就业主要行业分析 25一、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为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 26二、全面布局,搭建好校园招聘服务和网络云就业服务两个平台 26四、加强建设,实现“就业与招生、就业与教学、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四个结合 28一、专业对口度 30(一)总体专业对口度 30(二)职业与理想的一致性 31二、工作满意度 31三、求职行为 32(一)求职总花费 32(二)面试机会数 33(三)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3(四)最终落实工作途径 34四、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情况 35(一)工作环境评价 35(二)薪资情况 36(三)福利保障情况 37五、工作稳定性 38(一)整体工作稳定性评价 38(二)再培训情况 38(三)加班评价 38(四)工作岗位适应度 39(五)工作晋升机制 40(六)工作岗位满意度 40六、用人单位情况 41七、毕业生待就业情况 50(一)未就业原因 50(二)择业定位 51一、对母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55(一)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55(二)对专业设置的评价 56(三)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 56(四)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57二、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57(一)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57(二)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满意度 58(三)就业帮扶的满意度 60(四)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 60(五)对母校校园招聘活动的满意度 62(六)职业咨询满意度 62(七)母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 64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 64学校简介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办学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指派的对口支援西部的高校。校园占地面积1780.7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26万册,各类文献数据库41个,电子图书80万种。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专任教师889人。有二级教学院(部)15个,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有2人被评为“国医大师”;有全国名中医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7人次、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学校现设有本科专业26个,涵盖医、理、工、文、经、管、艺等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二级学科点3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4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12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中,2014年,学校“双惟实践育人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该奖项江西省零的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2015年,“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江西医学领域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该奖项。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600项,年均科研经费6700余万元;有2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精品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双语示范课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学团队1个;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2013年创办了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了“书院式”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201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试点”单位。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几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中药学、中医学、药学专业的认证;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使命,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理论和技术,揭示了针刺穴位和灸疗穴位的差异,开创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显著提高了艾灸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成为国家行业建设标准并在上海世博会上向全球推广,开创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格局。中药炮制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蒙药丸剂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江西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病床1700余张。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于2010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拥有编制床位400多张。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服务经济建设成效卓著。创建并发展了品牌价值164.42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学校依靠校办企业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设了新校园。学校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余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据江西省工信委网上公布的有关数据,2015年由我校原创及二次开发的产品销售总额达245亿余元,约占江西省当年GDP的1.5%。连续4年分别获批组建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自觉担负“智库”使命,着力推进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2016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医疗、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已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留学生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创办了中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了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将坚定信念,接续奋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中医药名校,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届毕业生共2724名,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人数如图1-1所示。其中本科生2382人,占比87.44%;专科生342人,占比12.56%。图1-1 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二)毕业生的结构1.性别结构我校2017届毕业生中,男生104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22%;女生168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1.78%,总体男女性别比为0.62:1。分学历来看,本科毕业生男女生性别比为0.70:1;专科毕业生男女人数相差较大,性别比为0.23:1。图1-2 2017届毕业生的性别分布2.民族结构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17个民族的毕业生,其中人数最多是汉族毕业生,共26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6.26%。其他民族共10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74%。分学历来看,本科生共分布在17个民族中,主要为汉族2287人,其次壮族16人。专科毕业生分布在4个民族中,主要为汉族335人,其次维吾尔族5人。具体民族分布如下表1-1所示。表1-1 2017届毕业生的民族分布民族/学历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合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汉族228796.01%33597.95%262296.26%维吾尔族120.50%51.46%170.62%壮族160.67%00.00%160.59%蒙古族140.59%00.00%140.51%回族40.17%00.00%40.15%满族50.21%00.00%50.18%土家族150.63%00.00%150.55%苗族30.13%10.29%40.15%哈萨克族30.13%00.00%30.11%瑶族40.17%00.00%40.15%畲族90.38%10.29%100.37%彝族20.08%00.00%20.07%侗族20.08%00.00%20.07%仫佬族10.04%00.00%10.04%黎族30.13%00.00%30.11%布依族10.04%00.00%10.04%仡佬族10.04%00.00%10.04%合计2382100.00%342100.00%2724100.00%3.学院结构2017届毕业生分布在8个学院,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如下表1-2所示:其中毕业生总人数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药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10%;临床医学院,占25.29%;护理学院,占11.53%。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中,毕业生最多的是临床医学院68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28.93%;其次是药学院680人,占28.55%。专科毕业生中,毕业生最多的是药学院140人,占专科毕业生的40.70%;其次是护理学院107人,占31.10%。表1-2 2017届毕业生的院系分布学院/学历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合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药学院68028.55%14040.70%82030.10%临床医学院68928.93%00.00%68925.29%护理学院2078.69%10731.10%31411.53%经济与管理学院26511.13%4312.50%30811.31%灸学院2018.44%5215.12%2539.29%计算机学院1737.26%00.00%1736.35%人文学院964.03%00.00%963.52%生命科学学院712.98%00.00%712.61%合计2382100.00%342100.00%2724100.00%4.生源结构在2017届2724名毕业生中,江西籍生源为187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8.76%;省外生源851人,占31.24%,毕业生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中,江西籍生源1574人,占66.08%;省外生源808人,占33.92%。专科毕业生中,江西籍生源299人,占87.43%;省外生源43人,占12.57%。表1-3 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生源地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合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江西157466.08%29987.43%187368.76%北京160.67%00.00%160.59%福建592.48%226.43%812.97%甘肃281.18%00.00%281.03%广东271.13%154.39%421.54%广西632.64%00.00%632.31%贵州230.97%00.00%230.84%海南451.89%00.00%451.65%河北321.34%00.00%321.17%河南592.48%00.00%592.17%黑龙江251.05%00.00%250.92%湖北411.72%00.00%411.51%湖南391.64%10.29%401.47%吉林190.80%00.00%190.70%江苏150.63%00.00%150.55%辽宁100.42%00.00%100.37%内蒙古251.05%00.00%250.92%宁夏60.25%00.00%60.22%青海10.04%00.00%10.04%山东261.09%00.00%260.95%山西30.13%00.00%30.11%陕西311.30%00.00%311.14%上海150.63%00.00%150.55%四川401.68%00.00%401.47%天津100.42%00.00%100.37%新疆371.55%51.46%421.54%云南150.63%00.00%150.55%浙江492.06%00.00%491.80%重庆200.84%00.00%200.73%合计2382100.00%342100.00%2724100.00%二、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根据《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教学司函〔2013〕1号),毕业生总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一)就业率总体情况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数据情况(截至2017年9月),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0.46%。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1.56%;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75%。图1-3 2017届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二)本科毕业生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1.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1.56%,总体就业形势良好。本科毕业生各学院的就业率如下图1-4所示。图1-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各学院就业率2.本科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如下表1-4所示。表1-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学院专业毕业人数就业人数专业总就业率临床医学院中医学44342295.26%中西医临床医学24621888.62%合计68964092.89%药学院药学22020392.27%中药学19017692.63%中药制药837185.54%药物制剂676292.54%制药工程857588.24%中药资源与开发353497.14%合计68062191.32%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04692.00%生物医学工程12310988.62%合计17315589.60%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494897.96%保险575596.49%市场营销343397.06%药学12511793.60%合计26525395.47%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716084.51%合计716084.51%人文学院英语292689.66%音乐学3434100.00%应用心理学3333100.00%合计969396.88%护理学院护理学20717182.61%合计20717182.61%灸学院针灸推拿学20118893.53%合计20118893.53%共计2382218191.56%(三)专科毕业生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1.专科毕业生各学院的就业率如下图1-5所示,整体就业率为82.75%。图1-5 2017届专科毕业生各学院就业率2.专科毕业生的各专业就业率如下表1-5所示:表1-5 2017届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学院专业毕业人数就业人数专业总就业率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423685.71%药学534584.91%中药453782.22%合计14011884.29%经管学院医药营销433786.05%合计433786.05%护理学院护理1077973.83%合计1077973.83%灸学院针灸推拿524994.23%合计524994.23%共计34228382.75%三、毕业流向(一)总体毕业流向根据全校毕业生递交的就业材料,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升学、签就业协议(含劳动合同)形式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国家基层项目、出国和未就业(包括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和其他暂不就业)。全校2724名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1403人(51.51%),劳动合同552人(20.26%),升学458人(16.81%),自主创业8人(0.29%),其他录用形式就业19人(0.70%),国家基层项目16人(0.59%),出国出境6人(0.22%),地方基层项目就业1人(0.04%),260人在求职中(9.54%)。表1-6 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毕业流向毕业去向/学历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合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119450.13%20961.11%140351.51%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52522.04%277.89%55220.26%升学41517.42%4312.57%45816.81%求职中2018.44%5917.25%2609.54%自主创业70.29%10.29%80.29%其他录用形式就业190.80%00.00%190.70%国家基层项目130.55%30.88%160.59%出国、出境60.25%00.00%60.22%应征义务兵10.04%00.00%10.04%地方基层项目10.04%00.00%10.04%共计2382100.00%342100.00%2724100.00%(二)升学及出国(境)情况1.升学情况我校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458人选择升学,占毕业总人数的16.81%。其中本科生415人,专科生43人。2.出国(境)情况我校2017届毕业生中毕业去向为出国(境)的有6人,均为本科生。3.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提升综合能力,占比27.89%;提升学历层次,占比27.04%;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占比26.48%;增加择业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占比18.03%。图1-6 2017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三)自主创业情况在本次调研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由初次就业数据中的8人增加到7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61%。1.创业原因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有好的创业项目,占比40.63%;二是实现个人理想及价值,占比31.25%。此外,受他人邀请创业的占比12.5%。未找到合适工作而创业的占比10.94%,因其他原因而创业的占比4.69%。图1-7 2017届毕业生创业原因2.自主创业的方式毕业生创业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分别为:带领团队创业,占比35.21%;个人创业,占比33.80%;与人合伙创业,占比21.13%。其他方式创业的占比9.86%。图1-8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方式3.自主创业的行业从毕业生反馈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毕业生创业类别主要集中在四大块:教育,占比32.86%;卫生与社会工作,占比20.0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占比15.7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8.57%。图1-9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类别4.自主创业的形式毕业生选择的主要从事的创业形式为企业创业,占比达57.35%,非企业创业占比27.94%,网络创业占比14.71%图1-10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形式5.自主创业的资金毕业生创业者中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通过父母资助,占比达 37.31%;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贷款,占比26.87%;此外创业扶持基金及风险投资分别占比为 17.91%、4.48%;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金创业,该部分占比13.43%。图1-11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6.家人的支持90.91%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时获得了家人的支持态度,其中42.42%毕业生家长非常支持毕业生创业,48.48%的家长勉强支持。图1-12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家人态度7.创业中遇到的困难毕业生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毕业生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产品服务的营销推广(25.56%),创业团队的组建(24.44%),资金的筹备(17.78%);其余还有企业创办手续审批、创业项目选取、办公场所等硬软件环境的准备等因素。图1-13 2017届毕业生创业中遇到的困难8. 对国家政策了解度调查数据显示,92.40%的毕业生对国家政策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占比18.95%;了解的占比27.45%;比较了解的占比46.00%。此外有5.43%的毕业生表示对国家政策不怎么了解,2.17%的毕业生表示一点都不了解国家政策。图1-14 2017届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四、就业分布(一)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覆盖了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机关、医疗卫生单位、其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这些类别,如表1-7所示。其中,其它企业是最主要的流向,占比为51.30%;其次为医疗卫生单位,占比为21.02%。表1-7 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单位性质/学历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合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其它企业112651.63%13848.76%126451.30%医疗卫生单位44520.40%7325.80%51821.02%高等教育单位42319.39%4315.19%46618.91%三资企业793.62%248.48%1034.18%其它事业单位160.73%20.71%180.73%国有企业572.61%00.00%572.31%中初教育单位180.83%20.71%200.81%机关150.69%00.00%150.61%科研设计单位10.05%10.35%20.08%部队10.05%00.00%10.04%合计2181100.00%28394.02%2464100.00%分学历层次来看,不同学历毕业生在其它企业就业的比例均维持较高的水平,其中本科毕业生在其它企业就业的比例为51.63%;而专科毕业生在其它企业就业的比例为48.76%。另外,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还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相比较于专科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所占的比例较高,这和国家及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致。(二)就业地区分布1.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江西省)和外地(包括北京、上海、贵州、四川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出国留学,统计分析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如下图1-15所示:本科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主要集中在江西省1224人,占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6.12%,专科毕业生目前已经落实的工作地域也主要集中在江西省181人,占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3.96%);如下图1-16所示:本科毕业生在其他省份中的就业省份,广东省比例最高为228人占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0.45%。如下图1-17所示:专科毕业生在外地主要就业省份为江苏省,占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48%。图1-15 2017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图1-16 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外地主要就业省份分布图1-17 2017届专科毕业生在外地主要就业省份分布2.毕业生本省主要就业城市/区域通过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在江西省各地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在江西省内就业人数排名前3的地区分别是南昌市、赣州市和九江市;具体情况如下图1-18所示。图1-18 2017届毕业生在本省主要就业城市分布3.西部就业情况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国家基层项目,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大开发省份就业,服务国家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2017届毕业生中,到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内蒙、广西)就业的人数为138人,占比5.60%。在西部各省的就业人数如下图1-19所示。图1-19 2017届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省份分布(三)就业主要行业分析按毕业生就业行业的人数来分析,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如下图1-19所示。毕业生主要的行业流向为医药制造行业719人,所占比例为29.18%;卫生行业561人,所占比例为22.77%,教育业503人,占比为20.41%。图1-20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分布备注:图中仅为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分布情况。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三个真心”就业工作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好学院、服务好社会,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尊重学生、真心服务学生,实施“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体制,采取“确定一个工程、搭好两个平台、做到三个精准、实现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狠抓落实,锐意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措施具体如下:一、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为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定期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就业工作专题会,认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按照“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体制,加强了对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督查和帮助。通过修改完善就业评估方案,定期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经常开展会商和协调,帮助各学院解决就业工作的实际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和提供有效支持指导,不断增强学校主导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切实发挥了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好了就业“一把手”工程。二、全面布局,搭建好校园招聘服务和网络云就业服务两个平台在就业工作服务中,我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好的用人单位,好的就业岗位”,充分满足毕业生不同层次的就业需要,充分满足毕业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与追求的需要,同时努力满足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和挑选合适人才的需求,切实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好服务平台。一是加大了校园招聘工作力度,搭建好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学校承办了江西省201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医药类专场就业招聘会,适时举办了130多场校园招聘宣讲会场。今年上半年学校还以“服务基层展鸿途,创新创业圆梦想”为主题,举办了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共三场春季校园招聘会。全年共接待700余家(次)单位到校招聘,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8万多个。毕业生纷纷表示,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参会单位多、质量高、就业岗位好,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二是全面改版了学校就业信息网,搭建好网络云就业服务平台。学校对原就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成功打造出了一个移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就业方式,用大数据平台指引就业服务,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及时将校内外专场招聘宣讲会、大型双选会和全国各地国家基层项目信息、专业岗位社会招聘等网络招聘信息推送给毕业生,把我校精准就业服务又推进了一大步,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三、强化服务,做到“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推送”三个精准1、通过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个体咨询服务等方式,强化精准指导。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就业特点,修改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教学大纲,增加了教学实践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强化了就业指导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了两门课程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下发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咨询服务实施方案》,使学生个性化咨询服务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求。2、切实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做到精准帮扶。一年来,帮助2017届233名困难毕业生申请到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为55名“双困”毕业生发放了就业帮扶补助。南昌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处对我校工作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审核严格,责任心强。2017届毕业生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毕业生均实现了100%就业。针对新疆籍毕业生,学校和新疆内派老师专门建立了新疆毕业生就业工作群,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收集招聘信息,及时向新疆籍毕业生推送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学校结合毕业生的专业实际,积极开展考研、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资格考试等方面的辅导培训讲座,有效的提高了毕业生各类考试的通过率。3、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类新媒体,做好就业信息精准推送。今年学校通过云就业服务平台及省就业办的“江西微就业”公众号,有效地实现就业资源整合,强化了就业政策、岗位需求等信息的精准推送,为学生、用人单位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学校还把毕业班班长确定为班级就业工作委员,组建了班级就业工作委员微信工作群。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把就业工作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推送到各个专业班级,推送给每位毕业生,提高了就业服务效率。四、加强建设,实现“就业与招生、就业与教学、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四个结合1、学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充分结合了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制定下发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招生计划编制指导意见》,每年依据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国家与江西省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就业与教学相结合。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联动机制。3、积极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建设,做好学校与地方政府相结合。2017年,学校与广东省云浮市人才工作服务局签订毕业生就业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合作框架协议,不仅满足了云浮市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又为我校毕业生开辟了一片新的就业市场,拓展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广东省云浮市2017年一次性接纳我校本专科毕业生达14人,专业对口率达100%,实现了政府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的合作目标。4、贴合实际需求,做好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通过上门走访、校友牵线、科研合作等途径,开展了校企合作、校院合作、校产联合等协同育人机制,2017年,学校各学院又与111家用人单位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协议。在我校筹办江西省201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医药类专场就业招聘会期间,学校专门组建了联系用人单位工作组。工作组按照为毕业生提供“好的用人单位,好的就业岗位”要求,通过制作了微信电子邀函,向校企合作单位、校友单位等重点用人单位发放纸质邀请函和电子邀请函等方式,积极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此次招聘会,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浙江、福建、江苏等省内外348家用人单位参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4家,还有59家医疗卫生单位,参会用人单位质量和所提供就业岗位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三部分:就业质量相关分析今年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样本量达59%以上,调查回收样本的学院分布与我校2017届毕业生学院分布大体接近。根据统计学原理,在社会调查中,当调查样本的集合特征大体接近于总体的集合特征,样本就具有代表性。因此,此次调查的样本能够较好地代表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情况。一、专业对口度(一)总体专业对口度毕业生反馈目前工作专业对口情况的结果如图3-1所示。95.67%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专业对口,其中包含“非常相关”(26.26%)、“相关”(29.81%)、“比较相关”(39.60%)。4.33%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包含“相关度比较小”(3.66%)和“很不相关”(0.67%)。综上所述,我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图3-1 2017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二)职业与理想的一致性从就业的毕业生反馈来看,职业与理想的一致性为91.66%,包含“非常一致”的占比为19.28%、“一致”的占比为31.63%和“比较一致”的占比为40.75%。图3-2 2017届毕业生职业与理想的吻合度二、工作满意度从就业的毕业生反馈来看,对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1.70%,包含“非常满意”的占比为19.81%、“满意”的占比为30.74%和“比较满意”的占比为41.15%。图3-3 2017届毕业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三、求职行为(一)求职总花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花费成本在2000元以下找到工作的占比为76.20%,花费2001-4000元的占比为16.67%,4001-6000元的占比为4.13%,6000以上占比为3.00%。图3-4 2017届毕业生求职总花费(二)面试机会数毕业生面试过的单位家数为1-3家的占比最大,为56.21%;面试过的单位家数为4-6家的,占比30.06%;面试7及7家以上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占比9.09%。图3-5 2017届毕业生面试机会数(三)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2017届毕业生的调研数据中反馈,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缺乏,占比为35.71%;存在就业歧视,占比5.62%;认为适合自己专业和学历的岗位不多,占比16.49%;认为用人单位待遇和条件不符合预期,占比20.37%,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太少,占比7.22%;社会关系缺乏占比6.15%,就业能力不足占比5.12%,其他原因占比为3.31%。图3-6 2017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四)最终落实工作途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母校推荐,占比60.24%;其次是自己直接联系应聘,占比20.48%;再次是亲友推荐,占比10.57%;社会中介推荐,占比6.05%;其他占比2.66%。详见下图3-7所示:图3-7 2017届毕业生求职途径四、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情况(一)工作环境评价毕业生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认可度较高,满意度为89.73%。 “非常满意”的占比11.54%,“满意”的占比29.06%和“比较满意”的占比49.12%。图3-8 2017届毕业生工作环境满意度(二)薪资情况1.用人单位提供薪资情况毕业生薪资主要集中在4000—5000元,占比达55.85%,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比8.47%,2000-3000元的占比10.68%,3000-4000元的占比17.80%,6000元以上的,约占7.2%。图3-9 用人单位签约时提供薪金情况2.毕业生对薪资的满意度毕业生对薪资的满意度为67.64%,其中对薪资非常满意的占比6.41%,对薪资满意的占比17.53%,对薪资比较满意的占比43.70%。图3-10 毕业生对薪资的满意度(三)福利保障情况毕业生对福利和社会保障满意度为81.3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比10.89%,满意的占比25.35%,比较满意的占比45.10%。图3-11 毕业生对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五、工作稳定性(一)整体工作稳定性评价毕业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较为认可,满意度为88.90%。其中,认为非常稳定的占比12.47%,稳定的占比32. 70%,比较稳定的占比43.73%。图3-12 整体工作稳定性评价(二)再培训情况毕业生所在单位的培训机会非常多的占比10.67%,多的占比23.10%,比较多的占比39.13%,很少的占比14.88%,几乎没有的占比2.78%,不了解的占比9.44%。图3-13 毕业生再培训情况(三)加班评价18.73%的毕业生平均每周没有加班,45.91%的毕业生平均每周偶尔加班,8.11%的毕业生平均每周加班1天,5.72%的毕业生平均每周加班2天,21.53%的毕业生对所在单位平均每周加班情况表示不了解。图3-14 毕业生对加班评价情况(四)工作岗位适应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适应状态满意度为92.09%,非常满意的占比25.80%,满意的占比40.66%,比较满意的占比25.63%。图3-15 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度(五)工作晋升机制86.78%的毕业生对所在单位工作岗位晋升机制表示认可, 23.48%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34.55%的毕业生表示满意,28.75%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图3-16 毕业生对晋升机制的认可情况(六)工作岗位满意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为87.25%,非常满意的占比20.35%,满意的占比38.46%,比较满意的占比28.44%。图3-17 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六、用人单位情况此次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共有89家,分属卫生与社会工作、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13个行业,有医疗卫生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单位等12种单位性质。用人单位通过网络链接填写调查问卷,链接和调查问卷由江西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提供,回收有效问卷数89份。1.整体认可度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为95.39%,其中48.20%非常认可,10.11%比较认可,37.08%认可。图3-18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认可度2.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满意度为97.70%,非常满意的占比为60.92%,比较满意的占比11.24%,满意的占比25.54%。 图3-19 用人单位对对2017届毕业生适应能力满意度3.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创新能力满意度为92.86%,非常满意的占比为44.55%,比较满意的占比16.85%,满意的占比31.46%。图3-20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创新能力评价4.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对我校97.62%的毕业生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感到满意,非常满意占比 54.92%,比较满意占比10.12%,满意占比32.58%。图3-21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评价5.专业知识技能用人单位对我校90.77%的毕业生知识与技能感到满意,47.00%表示非常满意,10.11%表示比较满意,33.66%表示满意。图3-22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6.吃苦耐劳精神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表示认可度为92.40%,非常满意的占比为 48.06%,比较满意的占比15.13%,满意的占比29.21%。图3-23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评价7.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团队合作精神满意度为90.24%,非常满意的占比40.44%,比较满意的占15.73%,满意的占34.07%。图3-24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团队合作精神评价8.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满意度为91.46%,非常满意的占比为 41.40%,比较满意的占比为12.06%,满意的占比为38.00%。图3-25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组织协调能力评价9.自主学习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满意度为95.48%,非常满意的占比为47.17%,比较满意的占比11.23%,满意的占比37.08%。图3-26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10.抗压抗挫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抗压抗挫能力满意度为96.12%,非常满意的占比为45.01%,比较满意的占比14.61%,满意的占比36.50%。图3-27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抗压抗挫能力评价11.灵活应变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灵活应变能力满意度 90.26%,非常满意的占比为 52.06%,比较满意的占比14.61%,满意的占比23.59%。图3-28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灵活应变能力评价12.语言表达能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满意度为97.44%,非常满意的占比为51.37%,比较满意的占比16.85%,满意的占比29.21%。图3-29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13.执行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执行力满意度为92.50%,非常满意的占比为51.13%,比较满意的占比11.23%,满意的占比30.14%。图3-30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执行力的满意度14.用人单位认为学校需重点加强的地方3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其次是学习与人交往能力,占比30.34%,专业知识的学习占比19.10%,加强文体训练占比8.99%,其他占比4.49%。图3-31 用人单位认为学校重点加强的地方七、毕业生待就业情况(一)未就业原因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正在择业导致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占比达44.24%。正在等待单位签约的,占比17.58%;正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的占比22.83%;准备升学考试的占比10.71%;准备创业的占比1.82%;在准备出国的占比0.40%;暂时不就业的占比2.42%。图3-32 2017届毕业生尚未就业的原因(二)择业定位待就业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定位主要是其他事业单位,占比50.71%。此外,有21.30%的毕业生的择业定位为国有企业。图3-33 2017届毕业生择业定位第四部分:就业发展趋势分析纵观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校2016届到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如下图4-1所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的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7.96%,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88.02%,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50%;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45%,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91.56%,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75%。从就业率整体来看,我校就业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图4-1 2016-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如下图4-2所示:近两年考研升学率无明显差异,均保持较高水平,专科升学率较2016年上升5.3%,升幅显著。图4-2 2016-2017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如下图4-3所示:2017届毕业生出国人数较2016届翻了一倍,体现出出国也成为毕业生较好的选项。图4-3 2016-2017届毕业生出国人数情况图4-4 2016-2017届毕业生调研选择自主创业人数情况图4-4所示:参与调研的2017届毕业生,毕业去向为自主创业的为71人,较2016届翻了近一倍,体现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综上所述,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相较于往年呈增长的趋势,整体就业率提高2.49%,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3.54%。近两年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情况一直保持稳定,均处于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毕业生也逐渐均衡发展,出国深造也成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项之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逐年提高,显示出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2017年我校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1项、铜奖6项,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五部分:对母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此次调查中让毕业生对母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做了反馈,包含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对专业设置的评价、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评价以及母校的课程满意度。在对学校的就业服务的评价中,包含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满意度、就业帮扶与推介的满意度和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一、对母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一)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1.人才培养毕业生对总体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88.50%。非常满意的占比17.64%,满意的占比38.24%,比较满意的占比32.62%。图5-1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二)对专业设置的评价毕业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为89.20%。非常满意的占比17.02%,满意的占比40.92%,比较满意的占比31.26%。图5-2 2017届毕业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三)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毕业生对教师的授课满意度为93.64%。非常满意的占比20.33%,满意的占比39.27%,比较满意的占比34.04%。图5-3 2017届毕业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满意度(四)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位88.12%。非常满意的占比18.57%,满意的占比36.16%,比较满意的占比33.39%。图5-4 2017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二、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服务满意度包括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93.55%)、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满意度(95.99%)、就业帮扶的满意度(94.08%)、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93.58%)、对母校招聘组织工作的满意度(94.40%)。(一)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为93.55%,包含“非常满意”(17.67%),“满意”(36.78%)和“比较满意”(39.09%)。图5-5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二)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整体满意度为95.99% ,包含“非常满意”(33.37%),“满意”(39.84%)和“比较满意”(22.78%)。图5-6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提供与发布的满意度(三)就业帮扶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整体满意度为94.08% ,包含“非常满意”(30.55%),“满意”(38.38%)和“比较满意”(25.15%)。图5-7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帮扶与推介的满意度(四)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手续办理整体满意度为93.58%,包含“非常满意”(29.18%),“满意”(37.80%)和“比较满意”(26.60%)。图5-8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五)对母校校园招聘活动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校园招聘活动的满意度为94.40% ,包含“非常满意”(31.83%),“满意”(38.40%)和“比较满意”(24.17%)。图5-9 2017届毕业生对校园招聘活动的满意度(六)职业咨询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的职业咨询的满意度为93.83%,非常满意的占比29.38%,满意的占比37.39%,比较满意的占比27.06%。图5-10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职业咨询的满意度(七)母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毕业生对母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满意度为93.97%,非常满意的占比30.76%,满意的占比38.04%,比较满意的占比25.17%。图5-11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满意度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通过对母校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做的调研的反馈,如下图所示: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需加强的占比最高,为24.24%;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需改进的占比为22.41%;专业课的内容及安排手段方面需改进的占比为21.54%;师资水平方面需加强的占比为13.43%;考核方法与教学评价需改进的占比为6.79%;公共课内容及安排方面需改进的占比6.68%。图5-12 2017届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