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23年08月15日
  • 50 金币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前 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部署,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教育部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编制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将以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契机,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和经验,把握现存问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安徽中医药大学向社会公开发布《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自觉接受各方面的评议与监督,以期形成学校与社会相关各方的良性互动,共同关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依托学校相关院部以及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公司所提供的学习满意度、就业状况、特色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相关数据信息牵头组织撰写本报告。报告中数据比照学校2021年上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按照文件要求,财务数据的统计时间为2020年自然年,教学数据统计时间截止到2021年8月31日。目 录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一、学校概况 1二、办学定位 2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四、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3五、招生工作 3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4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4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4三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4四、教学条件 4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4一、专业建设 5二、课程建设 5三、教材建设 5四、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51.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52.中医儿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63.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64.康复治疗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65.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66.药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67.中药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78.制药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 79.食品质量与安全四年制本科专业 710.药物制剂四年制本科专业 711.药物分析四年制本科专业 812.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四年制本科专业 813.生物制药四年制本科专业 814.护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8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 816.生物医学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 917.医学信息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 91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年制本科专业 919.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年制本科专业 920.公共事业管理四年制专业 921.人力资源管理四年制专业 1022.保险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1023.汉语国际教育四年制本科专业 1024.应用心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102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 1026.中医骨伤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1127.运动康复四年制本科专业 11五、实践教学 11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 12一、专业总体概况 12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和方案优化 12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2四、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 13五、本科教学经费投入 13六、教学资源和设施 13七、学风管理 13八、“一体两翼”教学模式 13九、中医药传承教育 14十、创新创业教育 14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 16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6二、质量监控实施情况 161.全面监控与专项检查 162.分析总结与质量年度报告 17三、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 17◇理论教学◇ 17◇实习教学◇ 17◇实验教学◇ 17◇临床教学◇ 18◇毕业论文◇ 18◇课程建设评价◇ 18◇学生综合测评◇ 18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 19一、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19二、攻读研究生情况 19三、毕业生学习满意度 191.核心课程重要度评价 192.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 203.就业、升学毕业生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 20四、就业状况 211.就业总体状况 212.各学院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 223.毕业去向分布 244.总体月收入变化趋势 265.主要职业、行业的月收入 276.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 287.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308.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 319.就业满意度 3210.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3411.毕业生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 3512.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36五、就业特色 371.职业特色需求 382.行业特色 383.从事医学类工作人群所在医院的级别分布 384.区域贡献度 39六、用人单位评价 40七、学生体质达标情况 40第七章 特色部分 41一、立德树人,思政为先,思政教育呈现新气象 41二、以本为本,注重内涵,本科教育实现新发展 41三、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取得新实效 42第八章 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43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43二、进一步推进新医科建设 43三、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43附表1 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44附表6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情况一览表 62附表10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名单 65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学校概况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2005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2016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试点认证,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占地总面积84.65万平方米,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和六安路四个校区。分别坐落于合肥市新站龙子湖路350号、蜀山区梅山路103号、蜀山区史河路45号和寿春路300号。图书馆藏书105.71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07.76万册,电子期刊200.25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部),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教职工4400余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9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教学团队, 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近60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余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临床培训。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二、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创新型中医药大学。学科专业定位: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医、管、理、工、经、文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中医药专门人才及医药相关复合人才。教育层次定位:主体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努力拓展国际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服务面向定位:成为安徽省和华东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聚集中心、健康产业发展与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心、现代中药产业研发中心、国际中医药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心。学校将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工作主线,进一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完善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建成高水平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与专业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保险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汉语国际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医学信息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运动康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中医骨伤科学等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数达27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六个学科门类。四、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2021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8276人。其中本科15535人,硕士研究生2590人、博士研究生共99人,留学生5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85.00%。五、招生工作 2021年我校面向全国19个省市共计招生录取 4008 人,其中专升本招生录取418 人,秋季招生3590人。提前批次面向安徽省招收免费医学定向生90人(中医学专业)、国家专项计划60人、地方专项计划120人(中医学90人,护理学30人),省内招生3626人,省外招生382人。省内全部专业纳入一本批次招生,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0人,另有外聘教师37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333.5人,按折合学生数计算,生师比为16.72∶1。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共计633人,占57.55%(其中正高级224人,占20.36%,副高级409人,占37.18%;45岁以下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主体,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6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共计247人,占22.4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共计828人,占75.27%。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各专业具体情况见附表。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本学年度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21人,其中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121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0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12.38%。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699门,占总课程门数的69.35%。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31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30.7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课程277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7.48%。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门数593门,占总课程门数的58.83%。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课程493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8.91%。三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包括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5949.4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024.9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78.0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1.44元。四、教学条件学校各类基本教学设施较为齐全,可有效确保教学需求。学校现有土地面积846455.17平方米,生均面积46.3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534263.8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90104.00平方米,生均面积15.87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面积122798.00 平方米,生均面积6.7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3.237亿元,生均1.45万元,当年新增1954.54万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05.71万册,生均47.41册;另有电子期刊200.25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积极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持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020年,学校积极开展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工作,包括教坛新秀9人,教学名师6人,教学团队4个,重大教学研究项目4个,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1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6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2个,线上教学名师4人,线上教学新秀3人,线上教学优秀课堂5项,省级线上课程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5门,线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线下课程5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新文科、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一流教材5项,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1项,省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30项。另立项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30项,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2项。本学年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3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14项,省级项目立项188项。一、专业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2020-2021学年,学校大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已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着力培育相关专业申报一流专业。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数达27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4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康复治疗学、药物制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汉语国际教育10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课程建设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线上课程4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5门、省级线下课程19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5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门,校级精品课程16门、校本通识教育课程24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46门。2020-2021学年共开设课程2834门,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1824门(超星网络课程677门,智慧树网络课程1140门,校本通识课7门),校本课程1010门。自主开设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运行416门次,建成并上线全国共享课程平台课程门数40门。学校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引进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建有6间录播教室。课程资源丰富,结构合理,实践类课程资源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和编写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2020年,时逢“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的启动年,我校共有184位教师参与了182种教材的编写,其中,担任主编的有27人,担任副主编59人,编委137人。所编教材大部分都已出版并作为各高校教材使用。教材编写详细情况见附表。四、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1.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3309学时,其中必修课2413学时,选修课要求至少完成896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程135.5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61.24%;(2)选修课至少修满56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25.31%;(3)集中性实践教学29.75学分,占总学分的13.45%;(4)最低毕业学分221.25学分。2.中医儿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3604学时,其中必修课2652学时,选修课要求至少完成95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43学分,占总学分的61.70%;(2)选修课至少修59.5学分,占总学分的25.67%;(3)集中性实践教学29.2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2%;(4)最低毕业学分231.75学分。3.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3200学时,其中必修课2160学时,选修课要求至少完成104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35学分,占总学分的58.76%;(2)选修课至少修满65学分,占总学分的28.30%;(3)集中性实践教学29.75学分,占总学分的12.95%;(4)最低毕业学分229.75学分。4.康复治疗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2816学时,其中必修课1904学时;选修课要求至少完成91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9学分,占总学分的57.28 %;(2)选修课至少修满57学分,占总学分的27.44%;(3)集中性实践教学25.75学分,占总学分的12.40%;(4)最低毕业学分207.75学分。5.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3336学时,其中必修课2552学时,选修课需完成784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43.25学分,约占总学分64.53%;(2)选修课至少修满49学分,约占总学分22.07%;(3)集中性实践教学29.75学分,约占总学分13.40%;(4)最低毕业学分222学分。6.药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368,其中必修课时165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71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3.50学分(含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独立设置的实训环节和毕业实习),约占总学分61.98%;(2)选修课至少修满44.50学分,约占总学分26.65%;(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78%;(4)最低毕业学分167学分。7.中药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3296,其中必修课时240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88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5.5学分,约占总学分64.36%;(2)选修课至少修满55.5学分,约占总学分28.46%;(3)集中性实践教学14学分,约占总学分7.18%;(4)最低毕业学分195学分。8.制药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00,其中必修课时192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7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0.50学分,约占总学分62.11%;(2)选修课至少修满54.50学分,约占总学分28.09%;(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6.70%;(4)最低毕业学分188学分。9.食品质量与安全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384,其中必修课时169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688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6学分,约占总学分63.10%;(2)选修课至少修满43学分,约占总学分25.60%;(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7.74%;(4)最低毕业学分168学分。10.药物制剂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984,其中必修课时197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948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6.75学分,约占总学分59.64%;(2)选修课至少修满59.25学分,约占总学分33.10%;(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7.26%;(4)最低毕业学分179学分。11.药物分析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56,其中必修课时221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64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4学分,约占总学分70.06%;(2)选修课至少修满40学分,约占总学分22.60%;(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7.34%;(4)最低毕业学分177学分。12.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648,其中必修课时1752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96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9.5学分,约占总学分59.35%;(2)选修课至少修满56学分,约占总学分30.35%;(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5%;(3)最低毕业学分184.5学分。13.生物制药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56,其中必修课时177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108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1学分,约占总学分56.20%;(2)选修课至少修满67.5学分,约占总学分34.18%;(3)集中性实践教学13学分,约占总学分6.58%;(4)最低毕业学分197.5学分。14.护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700,其中必修课时215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544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9.75学分,约占总学分67.28%;(2)选修课至少修满34学分,约占总学分19.10%;(3)集中性实践教学24.25学分,约占总学分13.62%;(4)最低毕业学分178学分。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758,其中必修课时2222学时,选修课需完成536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6.50学分,约占总学分68.75%;(2)选修课至少修满33.50学分,约占总学分18.21%;(3)集中性实践教学24学分,约占总学分13.04%;(4)最低毕业学分184学分。16.生物医学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712,其中必修课时189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16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6.5学分,约占总学分58.68%;(2)选修课至少修满51学分,约占总学分28.10%;(3)集中性实践教学24学分,约占总学分13.22%;(4)最低毕业学分181.5学分。17.医学信息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 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640,其中必修课时188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75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6.50学分,约占总学分60%;(2)选修课至少修满47学分,约占总学分26.48%;(3)集中性实践教学24学分,约占总学分13.52%;(4)最低毕业学分177.50学分。1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664,其中必修课时2032学时,选修课需完成63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4.75学分,约占总学分64.38%;(2)选修课至少修满39.50学分,约占总学分22.16%;(3)集中性实践教学24学分,约占总学分13.46%;(4)最低毕业学分178.25学分。19.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80,其中必修课时208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79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7.75学分,约占总学分63.22%;(2)选修课至少修满49.50学分,约占总学分26.58%;(3)集中性实践教学19学分,约占总学分10.20%;(4)最低毕业学分186.25学分。20.公共事业管理四年制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744,其中必修课时1944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0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1学分,约占总学分61.67%;(2)选修课至少修满50学分,约占总学分27.78%;(3)集中性实践教学19学分,约占总学分10.56%;(4)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21.人力资源管理四年制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592,其中必修课时1896学时,选修课需完成696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03.50学分(含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独立设置的实训环节和毕业实习),约占总学分62.35%;(2)选修课至少修满43.50学分,约占总学分26.20%;(3)集中性实践教学19学分,约占总学分11.45%;(4)最低毕业学分166学分。22.保险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752,其中必修课时2120学时,选修课需完成63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0.50学分,约占总学分67.32%;(2)选修课至少修满39.50学分,约占总学分22.07%;(3)集中性实践教学19学分,约占总学分10.61%;(4)最低毕业学分179学分。23.汉语国际教育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80,其中必修课时2312学时,选修课需完成568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8.50学分(含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独立设置的实训环节和毕业实习),约占总学分71.39%;(2)选修课至少修满35.50学分,约占总学分19.72%;(3)集中性实践教学16学分,约占总学分的8.89%;(3)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24.应用心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560,其中必修课时196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59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23学分,约占总学分61.5%;(2)选修课至少修满37学分,约占总学分18.5%;(3)集中性实践教学40学分,约占总学分20%;(4)最低毕业学分200学分。2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3096,其中必修课时2224学时,选修课需完成87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3.75学分,约占总学分62.59%;(2)选修课至少修满44学分,约占总学分24.21%;(3)集中性实践教学18学分,约占总学分9.90%;(4)最低毕业学分181.75学分。26.中医骨伤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3840,其中必修课时2368学时,选修课需完成147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33.5学分,约占总学分50.14%;(2)选修课至少修满91学分,约占总学分34.18%;(3)集中性实践教学35.75学分,约占总学分13.43%;(4)最低毕业学分266.25学分。27.运动康复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2816,其中必修课时1904学时,选修课需完成912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课119学分,约占总学分57.28%;(2)选修课至少修满57学分,约占总学分27.44%;(3)集中性实践教学25.75学分,约占总学分12.39%;(4)最低毕业学分207.75学分。五、实践教学学校积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下文认定非直属附属医院7家,教学医院45家,实习医院14家,药学类、医药经济管理类、医药信息工程类、人文类实践教学基地85家。具体情况建附表。加强实习管理工作,有序组织实习生分专业、分地区进岗实习,完成2017级全校各专业3484名学生进岗参加毕业实习。依托毕设系统,完成1411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校建立了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体系,202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全部采用线上进行,共完成非临床类专业1411名毕业生实施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学校探索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力。完成我校2021届临床类本科毕业生毕业技能考核,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方式进行,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临床类专业共1291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本次考试。这是我校连续第11年在临床类本科毕业生毕业技能考核中采用OSCE考试。学校加强各级各类校外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将学科竞赛与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提升实践育人水平。2020年学科竞赛改革取得新进展,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等A类赛事中获5项国家级一等奖。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一、专业总体概况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结合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及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结合经济发展及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积极申报新专业;针对生命全周期积极拓展新专业,包括中医康复、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养老护理等专业;针对人工智能拓展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开展老专业改造。目前形成了以医护类、中药与药学类和医药相关及新兴产业类专业三大专业群并行发展。学校大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现已建有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六个学科门类的27个本科专业。2021年学校27个本科专业已全部列入一本招生,有效保障了生源质量。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和方案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传承创新和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医药及健康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学校各专业科学凝炼培养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适应学校阶段性发展的可行性,符合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各专业在设定总体培养目标时,均明确基本培养要求,并根据专业特点设定符合专业特点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基于目标能力的课程矩阵体系,坚持“以本为本”,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保证办学方向,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原则,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经典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学校中医药类专业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先行高校项目和安徽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获批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学校首批立项的46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全部结题,遴选录制43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微课视频,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示范推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局面。四、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学校高度重视在本科生中课程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容。2021年暑假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商议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决定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全体大一新生使用高教出版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教材(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织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内容,深入讲解。五、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020年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包括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5949.4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024.9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75.33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1.44元。六、教学资源和设施学校各类基本教学设施较为齐全,可有效确保各专业各课型教学需求。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290104.0 平方米,其中其中教室面积57366.0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312.0平方米),教室210间,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22798.0平方米。体育馆面积10062.0平方米,运动场总面积56696.05平方米,共66758.05平方米,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5.71万册,电子期刊200.25万册,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1516.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2270个。七、学风管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校紧扣中医药学科特色,坚持传承创新理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力服务学生发展,共筑优良学风。学校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出台《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学生资助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3人获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1人获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学校注重强化管理,培育优良学风,积极开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示范教育、资助帮扶教育等系列专项教育,加强新生专业思想和学业规划教育。通过先进引领,树立优良学风,充分发挥先进引领作用,树立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优良学风,发挥榜样带动作用。通过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带动校园逐步形成良好学风。八、“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一体两翼”,本科教育教学实现新发展。学校实施“一体两翼”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体,以中医药传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独立设置新安书院,专责中医药传承能力强化培养,做实“传承翼”;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专责中医药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培养,做实“创新翼”。实施一体两翼”教育改革,对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服务,切实推进本科层次中医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九、中医药传承教育学校新安书院专门负责中医药传承能力强化培养,召开学校中医药传承教育培养改革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会议。修订《新安书院本科中医药英才培养方案》《新安书院本科英才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完成英才一级经典考核标准化题库建设,开展英才一级经典能力考核工作。完成书院中医药传承教育教研室标准化建设、经典图书室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名师工作室建设,评选首批新安书院奖学金,组织编写了《新安英才必背经典》共3册计12万字,营造教育教学良好氛围。继续创新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培养模式,强化传承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组织好大学生创客工坊教学实践活动。完成首批中医药名师、青年优秀传承人才培养对象遴选工作,建设3-5个校内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推进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完成经典考核标准化题库建设。十、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推进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实践训练,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2020-2021学年,创新创业学院认真做好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做好全校2020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共计完成1632节学时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工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档案建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案、教师信息汇总表、教师个人档案信息表等档案材料。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举办第二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师资培训班”和“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学院以创新创业导师为核心,吸纳专业课教师、创业校友、校外专家,组建了45个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训练。学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学科竞赛,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活动,多渠道获取创新实践学分和创业学分。学校组织举办第七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第二届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大赛、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等多项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训,引导学生多方位的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认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管理工作,2021年共立项3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4项,省级项目188项。并对2020年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2020年,学校24名学生参加创客工坊培训班并开课第一批大学生创客工坊培训课程;。为进一步规范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学院对基地入驻项目进行清理整顿,突出与学校的相关性和项目科技含量。学院还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安徽汇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护云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肥革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目前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工作已完成结项工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机制研究》项目研究已获批学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材编写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和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 始终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重大问题并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议定期听取教学工作专题汇报,分管校长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各教学院部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始终把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落在实处。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构建了完备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建成了质量保障三级组织,即学校为教学质量保障的评价主体,院级为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基层组织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主体。学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学校教学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认证、审核评估、教学质量年报告制度、第三方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分析报告等。通过上下联动和二级教学督导制,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控相协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质量监控实施情况1.全面监控与专项检查学校积极推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完善内部、外部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动形成三级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管理体系。扎实推进以“监控—分析—反馈和改进”为运行模式的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报告与改进,初步形成 “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良性运行的教学质量改进模式。建立外部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包括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审核评估、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第三方对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等在内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健全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极通过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学生信息员的随机听课和反馈,以及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日常教学网络监控;通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毕业论文抽查、毕业论文查重、试卷评查、教师教学考核、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实施教学专项评价;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员渠道等收集并反馈信息,建立了以“监控—分析—反馈和改进”为运行模式的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制度,教师职称晋升实施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对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督查、检查、评教和信息员反馈等工作收集数据,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以书面形式反馈教学管理和运行单位,并要求上述单位将整改结果反馈至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2.分析总结与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对教学管理和运行进行定期监控和专项检查,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教学信息,保障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并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坚持对具体教学运行进行测量和反馈,对涉及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质量监控、科学研究、学校基本条件、固定资产、财务、图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教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判和上报,以形成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报告。学校积极开展我校本科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上报,按学年度组织编写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上报。学校教学评价机构在分析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基础上,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形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后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向社会公开。三、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工程。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建立教学评价标准体系,有效实施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负责落实,以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教学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相关质量标准文件和要求,并针对教学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积极建立并实施了系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出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条例》,针对教学工作各环节建立质量评价工具和标准,具有完备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具体如下:◇理论教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试卷检查评价表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案及讲稿质量评估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听课记录表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测评表安徽中医药大学考试过程评价标准(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案评分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阐述评分标准、现场教学评分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文案、课件、板书评分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线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线上考试试卷检查评价表(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信息员听课评价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网上评教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情调查问卷安徽中医药大学用人单位满意度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评学评价标准◇实习教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毕业实习质量床边考核评价表◇实验教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实训)中心质量评价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实训)课堂教学评分标准(细则)◇临床教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评分标准(试行)◇毕业论文◇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表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课程建设评价◇安徽中医药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评价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课程分析评价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剖析评价标准◇学生综合测评◇安徽中医药医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一、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1届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数3397人,其中毕业人数3376人,毕业率为99.38%;共3352人获准授予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9.29%。 各专业毕业生具体情况及学位授予情况见附表。二、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20届应届本科生考研录取963人,其中升学考取本校403人,升学考取外校447人,免试推荐研究生78人,出国(境)深造35人。应届本科生考研率28.52%,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持续提升。三、毕业生学习满意度1.核心课程重要度评价本校2020届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有85%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重要,与本校2019届(87%)相比之下略有下降,需要引起注意。虽然学校核心课程设置需持续关注,但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现在工作的满足度为80%,比本校2019届(76%)高4个百分点。图1 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变化趋势图2 核心课程培养效果变化趋势2.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本校2020届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重要的比例为93%,非医学类为77%;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中又进行了满足度的调查,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为81%,非医学类专业为78%。图3 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3.就业、升学毕业生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对本校就业和升学的毕业生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校2020届升学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为89%,高于就业毕业生(85%)。同时,升学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为77%,低于就业毕业生(80%)。图4 升学毕业生对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评价四、就业状况1.就业总体状况我校2021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7.97%,具体分专业情况见附表。据麦可思公司对本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较好。具体而言,薪资水平方面整体有所上升,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整体较好,毕业生就业感受整体较好,九成以上毕业生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在校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较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较强。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区集中在江浙沪皖地区,近四届均有六成以上毕业生在安徽就业,同时也有部分就业于上海、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合就业领域来看,近三届均有五成左右毕业生服务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为医疗保健/紧急救助,体现了本校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2.各学院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学院层面,本校2020届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护理学院(94%)、医药经济管理学院(92%)、医药信息工程学院(92%),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中医学院(80%),该学院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在准备读研和留学,学院可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考研信息咨询服务、考研信息交流平台等帮助,促进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图5 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层面,本校2020届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生物制药、制药工程(均为100%),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针灸推拿学(78%)、中医学(79%)、中西医临床医学(80%)。图6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续图6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3.毕业去向分布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达成情况,本校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依然以受雇全职工作为主(50.1%),同时,本届毕业生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14.5%),本校毕业生深造意愿强烈。 图7 毕业去向分布本校2020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1.4%在本省就业。图8 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4.总体月收入变化趋势本校2020届毕业生的月收入(5469元)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5241元)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校毕业生的市场价值有所体现;本校2020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997元,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941元。本校2020届女生的月收入为5249元,男生的月收入为5836元。图9 月收入变化趋势图10 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月收入图11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月收入5.主要职业、行业的月收入本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类的月收入如下图所示。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销售”职业类的月收入较高,分别为7481元、7443元;从事“行政/后勤”职业类的月收入较低,为4011元。图12 主要职业类的月收入本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类的月收入如下图所示。就业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月收入较高,为6889元;就业于“政府及公共管理”的月收入较低,为4381元。图13 主要行业月收入6.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学院层面,本校2020届多数学院的月收入较2019届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医药信息工程学院(6446元),月收入较低的学院是中医学院(3946元)、中西医结合学院(4231元)。图14 各学院毕业生的月收入专业层面,本校2020届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医学信息工程(7000元)、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6857元)、生物制药(6786元)、制药工程(6623元),月收入较低的专业是中医学(免费医学生)(3825元)、针灸推拿学(骨伤科学)(3917元)、中医学(3977元)。图15 各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续图15 各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7.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20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9%)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2020届平均水平(71%),但与往届相比有所下降,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需持续关注 。本校2020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8%,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本校2020届女生和男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为79%。图16 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图17 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图18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学院层面,本校2020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针灸推拿学院(91%)、中医学院(90%),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55%),且较2019届(60%)有所下降。图19 各学院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20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中医学(免费医学生)、制药工程(均为100%),几乎所有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4%)、应用心理学(49%)、食品质量与安全(50%)、生物医学工程(50%)。 图20 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续图20 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就业满意度我校2017届~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9%、70%、68%、72%)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本校毕业生就业感受较好。图21 就业满意度变化趋势本校2020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0%,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4%。图22 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本校2020届女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3%,男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0%。图23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10.各学院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学院层面,本校2020届就业满意度较高的学院是药学院(78%),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学院是中西医结合学院(65%)、针灸推拿学院(66%)。图24 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专业层面,本校2020届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是制药工程(88%)、药学(87%),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是护理学(涉外护理)(52%)、康复治疗学(53%)、中西医临床医学(54%), 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就业不满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需要加强岗位认知教育。 图25 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11.毕业生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本校2020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52%)基本持平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53%),半数以上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相符。图26 职业期待吻合度变化趋势12.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本校2020届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开发)(66%)、人力资源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63%),职业期待吻合度较低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32%),且较上届有所下降,该专业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主要原因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图27 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五、就业特色1.职业特色需求本校2020届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如下表所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职业类为医疗保健/紧急救助(44.2%)。表1 主要职业类需求变化趋势职业类名称2018届(%)2019届(%)2020届(%)医疗保健/紧急救助41.952.944.2销售10.97.78.4计算机与数据处理8.65.67.9中小学教育1.72.65.7行政/后勤4.83.54.9职业培训/其他教育0.00.03.6互联网开发及应用5.23.83.4生物/化工3.43.12.8人力资源1.92.02.52.行业特色本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44.0%),其次是医药及设备制造业(15.5%),毕业生就业特色明显,符合本校医学类院校的特点。表2 主要行业类需求变化趋势行业类名称2018届(%)2019届(%)2020届(%)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42.653.244.0医药及设备制造业17.515.415.5教育业8.77.11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27.37.2政府及公共管理2.41.93.23.从事医学类工作人群所在医院的级别分布本校2020届从事医学类工作人群所在医院的级别主要是三级甲等(47%),其次是二级甲等(31%)。图28 本校从事医学类工作人群所在医院的级别分布4.区域贡献度本校2020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1.4%在本省就业。具体从就业城市来看,本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合肥,同时也为上海、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贡献了较多专业人才。图29 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表3 毕业生主要就业城市变化趋势城市名称2018届(%)2019届(%)2020届(%)合肥33.927.727.6上海9.78.09.3杭州5.65.46.7南京6.97.36.2阜阳5.65.04.5六、用人单位评价据麦可思统计,来本校招聘过的用人单位有99%的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98%, 我校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具体到各专业来看,用人单位对本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图30用人单位对本校各专业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七、学生体质达标情况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按照省教育厅《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认真开展体质测试工作。经测试,我校2020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2.25%。各专业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见附表。第七章 特色部分一、立德树人,思政为先,思政教育呈现新气象学校认真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师“讲政治”的若干规定》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思政课为重要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改革创新。学校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加以建设。校领导多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马院建设重点工作和思政课改革与建设方案。学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制度,学校全体校领导均走上思政课讲台,为全校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学校积极开展思政学科教研科研工作,全年思政课程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核心期刊发表理论文章25篇,成果丰硕。学校积极承担思政课程相关社会活动,5月9日我校承办第二届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钱桂仑、副书记王佩刚,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思政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王先俊被推选为教指委主任,董玉节、杨立红、尤吾兵三位教授被推选为教指委委员,我校被选为教指委办公室单位。学校同时牵头成立新站区高校思政课教学联盟也持续开展学术研讨、实践活动展示、教学比赛等多项活动,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成功举办第五届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决赛,省委宣传部思政处、省教育宣传中心的领导莅临指导,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大赛进行了报道,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二、以本为本,注重内涵,本科教育实现新发展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坚持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坚持改革创新,实施“一体两翼”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体、以中医药传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实现新的内涵式发展。为了深入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凸显安徽中医药特色,培养一流人才,学校于7月13日召开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交流研讨会,助力我校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教授、原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俊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永吉教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教授5位专家到会现场指导我校一流专业建设;南方医科大学沈群教授、合肥工业大学郑红梅教授2位专家到会现场分享混合式课程教学经验。我校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也现场汇报了课程建设情况。大会召开为加强学校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和支持。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内涵建设,断优化专业结构,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康复治疗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