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23年08月15日
  • 50 金币

前 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向社会公开发布《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自觉接受各方面的评议与监督,以期形成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家庭、媒体等各方的良性互动,共同关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本科教育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告由安徽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牵头组织撰写,学校各职能部门、院部所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关键数据的来源将在行文中注明。 数据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目 录前 言 0目 录 0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一、学校概况 1二、办学定位 2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3四、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4五、招生工作 4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5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5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5四、教学条件 6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6一、 专业建设 7二、课程建设 8三、教材建设 8四、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11五、创新创业教育 14第四章 质量保障体系 14第五章 学生学习效果 20一、2012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012届本科生毕业生总数2186人,其中2168人准予毕业,毕业率为99.19%;2168人中2081人获准授予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5.20%。 20二、攻读研究生情况 20三、毕业生学习满意度 22四、就业情况 25五、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情况 28第六章 特色发展 29第七章 需要解决的问题 33一、问题与不足 33二、建议与对策 34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学校概况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现占地总面积1171亩,有梅山路、史河路、少荃湖三个校区。东校区坐落于合肥市梅山路103号,西校区坐落于合肥市史河路45号,少荃湖校区坐落于前江路。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29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有来自国内外的56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学校现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有 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坚持“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办学定位1.类型定位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2.学科专业定位 坚持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凸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相关学科。3.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中医药及医药相关类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层次定位 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5.服务面向定位 在地域上,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在行业上,立足中医药,不断满足中医药事业及医药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科与专业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21 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属于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 大学科门类。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序号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名称专业代码110医学中医学类(1005)中医学100501K2针灸推拿学100502K3中西医结合类(1006)中西医临床医学100601K4药学类(1007)药学1007015药物制剂1007026药物分析100705T7中药学类(1008)中药学1008018中药资源与开发1008029医学技术类(1010)康复治疗学10100510护理学类(1011)护理学1011011112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12工商管理类(1202)人力资源管理12020613公共管理类(1204)公共事业管理1204011408工学计算机类(08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15化工与制药类(0813)制药工程08130216生物医学工程类(0826)生物医学工程08260117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21805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汉语国际教育0501031907理学心理学类(0711)应用心理学0711022002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0204)国际经济与贸易02040121金融学类(0203)保险学020303注:专业名称与代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准。四、全日制在校生情况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4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20人,本科生9443人,专科生78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5.5%。五、招生工作 2012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19个,其中提前批专业1个,一本专业5个。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现有专任教师685 人,生师比 16.1:1。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7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0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12 人(其中教授106 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11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8 人。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2011-2012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为90人(不含讲座),占全校教授总数的85 %;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占全校总课程的16%,副教授占44%。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012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如下: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842.79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77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76.1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213.3元。注:学生数取全日制本专科生数10223人。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年生均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四、教学条件该校现有土地面积1171 亩,生均占地面积78.3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8.48 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5.6 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2.6 万平方米,生均20.9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 649 万元,生均8 927元。图书馆藏书87.2万册,生均80.7 册,另有电子图书80.2 万册,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近5 年共承担省级重大教学改革计划项目、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50余项。2009年,全国第3 家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0 项,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和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获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99 项,其中特色专业6 个、教学团队3 个、精品课程16 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 个等。2009年,“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学人才”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另获一等奖4 项。“十一五”以来,共参加编写各级各类教材210 部,其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11 人、副主编50 人、编委125 人;协编教材主编6 人、副主编10 人、编委19 人。一、 专业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特色专业一览表年度级别专业名称级别2007国家级中医学(第一批)国家级2007国家级中药学(第二批)国家级2008国家级针灸推拿学(第三批)国家级2009国家级药学(第四批)国家级2010国家级中西医临床医学(第六批)国家级2008省级药学省级2008省级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2010省级制药工程 省级2010省级应用心理学 省级2011省级护理学省级2011省级康复治疗学省级二、课程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课程所在院部课程负责人职称省级或校级评级年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院王键教授国家级2012年药用植物学药学院王德群教授省级2004年中药学中医临床学院凤良元教授省级2005年经络腧穴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胡玲教授省级2005年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龙子江教授省级2005年中医内科学中医一附院刘健教授省级2005年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学院陈雪功教授省级2006年针灸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沈晓明教授省级2006年生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方志斌教授省级2006年人体解剖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申国明教授省级2006年中药药理学药学院戴 敏教授省级2006年温病学中医临床学院刘兰林教授省级2007年方剂学中医临床学院方向明教授省级2007年伤寒论中医临床学院黄金玲教授省级2007年医古文人文学院徐麟教授省级2007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院李净教授省级2009年药剂学药学院胡容峰教授省级2009年三、教材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主编/副主编各类规划教材一览表序号编写人教材名称主编/副主编教材类别出版社时间1王 键中医基础理论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王 键中医基础理论(中英文版)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王望九医学遗传学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王 键实验中医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胡 玲经络腧穴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吴培云无机化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彭代银中药药理学副主编新世纪(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鲁传华物理化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王望九医学生物学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胡容峰工业药剂学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申国明系统解剖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龙子江药理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王德群中药资源学副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金传山中药材加工学(第二版)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金传山中药炮制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王 键中医基础理论主 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胡 玲经胳腧穴学主 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吴南民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9张国升药物合成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0吴培云无机化学副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1王德群中药资源专论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鲁传华物理化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储全根中医药学概论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本科第七轮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陈朝晖康复医学副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杜春敏数据库技术及其医学应用副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鲁传华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7刘守金药用植物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王 键中医基础理论主 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王德群药用植物学主 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0周美启实验针灸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1刘兰林温病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胡容峰中药药剂学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储全根中医临床经典导读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王望九细胞生物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汤冬生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6张庆萍针灸治疗学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7唐 巍中医养生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8唐 巍康复疗法学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杨松涛中医药统计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0谢晓梅化学分析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1吴培云无机化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2金传山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3桂双英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4戴 敏中药药理学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郜晓芹大学语文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6肖洪玲护理学导论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7王红松护理美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8池建淮内科护理学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四、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已招生的19个专业共开设课程总门数:516门。一、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3492学时,其中必修课2439学时,限选课要求至少修满837学时,任选课要求至少修满216学时。毕业实习、阶段见习与军事训练56学分,占总学分的22.3%。二、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至少完成3494学时,其中必修课2387学时;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891学时,任选课课时至少要求修满216学时。毕业实习、阶段见习与军事训练56学分,占总学分的22.4%。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课堂教学时数3485学时,其中必修课2513学时,限选课需选修756学时,任选课要求至少完成216学时。毕业实习、阶段见习与军事训练56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四、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至少完成2988学时,其中必修课2133学时;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639学时;任选课课时至少要求修满216学时。毕业实习、阶段见习与军事训练56学分,占总学分的21.0%。五、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30256,其中必修课时2054学时(占67.9%);公共限选课288学时(占9.6%),专业基础限选课总学时为423学时,须选252学时(占8.3%),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课时(占5.9%)。依据专业方向分化,每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423学时,须选252学时(占8.3%)。实践课27学分,不得欠修。六、中药学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3035,其中必修课时2099学时(占69.2%);公共限选课252学时(占8.3%),专业基础限选课总学时为423学时,须选252学时(8.3占%),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课时(占5.9%)。依据专业方向分化,每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423学时,须选252学时(占8.3%)。实践课28学分,不得欠修。七、制药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3044,其中必修课时2018学时(占66.3%);公共限选课342学时(占11.2%);专业基础限选课总学时为450学时,须选270学时(8.9占%),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378学时,须选234学时(占7.7%),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课时(占5.9%)。实践课27学分,不得欠修。八、药物制剂专业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3008,其中必修课时2000学时(占66.6%);公共限选课324学时(占10.9%);专业基础限选课总学时为567学时,须选342学时(11.3占%),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189学时,须选162学时(占5.3%),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课时(占5.9%)。实践课27学分,不得欠修。九、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2972学时,其中必修课1910学时(占64.27%);限选课至少完成882学时(占29.68%); 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学时(占6.06%)。实践课40学分,约占总学分19.51%。十、应用心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2765学时,其中必修1955学时(占70.71%);限选课至少完成630学时(占22.78%);任选课至少修满180学时(占6.51%)。实践课5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4.93%。十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课堂教学总时数2927学时,其中必修2045学时(占69.9%);限选课至少完成702学时(占24%),;任选课至少修满180学时(占6.1%)。实践课必须修满53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24.58%。十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四年制课堂教学总时数2810学时,其中必修1937学时(占68.9%);限选课至少完成693学时(占24.7%),;任选课至少修满180学时(占6.4%)。实践课必须修满52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25%。十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2810学时,其中必修2018学时(占71.8%);限选课至少完成612学时(占21.8%);任选课至少修满180学时(占6.4%)。实践课必须修满52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25%。十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3015学时,其中必修课2016学时(占66.8%);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819学时(占27.2%),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学时(占5.9%)。实践课必须修满20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10.61%。十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3015学时,其中必修课1962学时(占65%);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837学时(占29%),任选课至少要求完成180学时(占6%)。实践课必须修满20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10.61%。十六、药物分析专业四年制本科总课堂教学时数2961,其中必修课时1836学时(占62.0%);公共限选课234学时,须选234学时(占7.9%),专业基础限选课总学时为387学时,须选252学时(占8.5%),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324学时,须选252学时(占8.5%);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课时(占6.1%)。实践课22学分,不得欠修。十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2952学时,其中必修课1989学时(占67.4%);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783学时(占26.5%),任选课至少要求修满180学时(占6.1%)。实践环节必须修满18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9.9%。十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3000学时,其中必修1911学时(约占63.7%);限选课至少完成909学时(约占30.3%),任选课至少修满180学时(约占5%)。实践课必须修满37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17.8%。十九、保险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总时数2736学时,其中必修课1764学时(占64.5%);限选课要求至少完成792学时(占28.9%),任选课至少要求完成180学时(占6.6%),实践课必须修满48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24.0%。五、创新创业教育(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创业教育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内容,在全书的36学时中,占6学时。(2)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制定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及各模拟企业的考核管理等,激发了我校大学生创业的热情。(4)对成功创业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经济扶植。学校先后为10多个校外创业点挂牌,并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经济支持。(5)学校建立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创业网,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和我校学生创业典型,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第四章 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就是将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连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整体,其主要功能是对教学活动实施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我校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确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构建了可行的、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良好运行。一、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与运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教风学风建设、激励机制、政策与制度等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研究、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我们选择了八个方面作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见图1)。图1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图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在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各种教学质量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信息交流和反馈的一种闭合式调控体系。在构建监控体系时,我们坚持过程管理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状况调查与长期监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工作检查、随堂听课、学生反映、教学工作考核、毕业生质量调查等途径收集各种教学质量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反馈,提出改进和加强教学质量的各种方案和措施,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见图2)。图 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图二、建立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学工作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系统测量和调查,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教学评价及时掌握教学系统运行中的动态信息,实现自我诊断,发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功能,从而在教学管理中有效地实施指挥、协调和监控,使人才培养质量尽可能地达到目标要求。目前,我校教学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如图3所示)。第一层次为校级教学工作评价。通过校级教学工作评价,判断全校教学工作的运作态势,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诊断;第二层次为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第三层次为单项教学工作评价,包括专业建设评价、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 第 一 层三、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及评价体系相关的制度◇教务管理◇关于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基本文书的通知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计划管理条例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检查制度(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完善调(代)课管理工作的规定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遴选办法关于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考务管理◇安徽中医药大学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年-学分制”管理规定安徽中医药大学重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试卷库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安徽中医药大学考试证管理办法◇实验管理◇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管理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试行)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实习管理◇安徽中医药大学医学类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管理工作运作程序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毕业实习带教规程安徽中医药大学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在教学医院中聘任兼聘教学职务的实施意见◇教材管理◇关于组织开展院内教材建设的意见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材选用暂行规定◇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评学制度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安徽中医药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安徽中医药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管理制度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及要求安徽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实习生毕业实习考核的管理规定安徽中医药大学二级院部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专业与课程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建设工作条例安徽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条例安徽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学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条例关于鼓励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规定◇其他◇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档案管理规定第五章 学生学习效果一、2012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2012届本科生毕业生总数2186人,其中2168人准予毕业,毕业率为99.19%;2168人中2081人获准授予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5.20%。二、攻读研究生情况1. 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本校2012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25.6%,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7.2%)高18.4个百分点。本校2012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2. 各专业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本校2012届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较高的专业是中医学(45%)、中西医临床医学(43%)、中西医临床医学(美容医学方向)(41%)。本校2012届各专业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三、毕业生学习满意度1. 核心课程重要度评价本校2012届就业、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毕业生中,83%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本校2012届毕业生评价核心课程重要性的人数%分布2. 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本校2012届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满足度为56%。本校2012届毕业生评价核心课程是否满足的人数%分布3. 主要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分析的五个专业:药学、针灸推拿学(含国际交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医学。本校2012届主要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评价四、就业情况(一) 就业竞争力1.现状满意度0。本校2012届毕业生的现状满意度为59%,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55%)高4个百分点。2.毕业一年后0的非失业率0。本校2012届毕业一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5.6%,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92.0%)高3.6个百分点。3.各学院及专业非失业率。本校2012届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中医临床学院(99%),非失业率最低的学院是医药经济管理学院(91%)。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全科)(100%)、中医学(99%)、护理学(99%)等,非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8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升本)(89%)、药物制剂(90%)、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方向)(90%)。4.毕业一年后的去向。本校2012届毕业一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66.9%)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81.7%)低14.8个百分点;毕业一年后“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26.6%)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8.2%)高18.4个百分点;毕业一年后“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1.7%)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4.2%)低2.5个百分点。5.月收入。本校2012届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0为3342元,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3215元)高127元。6.各学院及专业月收入。本校2012届毕业一年后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医药信息工程学院(3880元),毕业一年后月收入较低的学院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2395元)、中医临床学院(2466元)。毕业一年后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方向)(4130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开发方向)(4000元)、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方向)(3993元),毕业一年后月收入较低的专业是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全科)(1635元)。7.专业相关度。本校201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0为87%,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68%)高19个百分点。8.职业0特色与优势。本校2012届从事“销售”职业类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高于同类院校从事同职业类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从事“医疗保健/紧急救助”、“行政/后勤”职业类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均与同类院校从事同职业类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基本持平。 9.行业0特色与优势。本校2012届就业于“化学品、化工、塑胶业”、“家具、医疗设备及其他制成品业”行业类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均高于同类院校就业于同行业类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行业类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与同类院校就业于同行业类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基本持平。 10.用人单位特色。本校2012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比例为26%,其毕业一年后月收入为3176元,下同)、民营企业/个体(35%,3296元)、国有企业(22%,3303元)、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就业(12%,4515元)。本校2012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1001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36%)。11.地区特色与优势。本校2012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0.0%的人选择在本校所在地——合肥就业。在合肥就业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与在同城市就业的同类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基本持平,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高于在同城市就业的同类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五、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情况2008—2012年学校共有学生190 余人次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领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60 余项,其中,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2 次,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 次,获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特等奖1 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安徽赛区特等奖3 人,一等奖38 人,二等奖95 人。学校曾被授予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师的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执业中医师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 个百分点。六、毕业生成就53 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近3 万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大批毕业生立足本省、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安徽各级中医医院和大型医药企业主要管理者和技术骨干6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一些杰出校友在中医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刘吉开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以及南京医药、华润三九和无锡健特医药上市公司总裁梁玉堂、宋清、张连龙等。第六章 特色发展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举措,我校教学工作以创新培养模式与优化课程体系为主线,组织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实施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等基础性、示范性教改项目为抓手,推进了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专业群建设;以提高本科教学正常化水平为目标,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一、强化利益方参与办学宗旨、目标确定和重要教学过程的改革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工作考核、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途径收集校内各种教学质量信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等方式收集社会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建议;成立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加强了各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提出改进和加强教学质量的各种方案和措施。二、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学校秉承“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2008年,在中医学专业开设了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尝试院校和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出台了相关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并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新安医学的系列教材。2013年首届新安医学教改班毕业生顺利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三、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PBL教学改革学校先后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派遣数十位教师到外校学习PBL,组织相关教研室编写了PBL教学纲要,目前已在近20门课程中开展PBL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意识。四、创新并构建“客观结构化考核”的临床技能考核方式改革目前我校建有将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有机结合、拥有14个站点、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结构化考试中心。2013年学校组织召开OSCE研讨会,安徽省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成员观摩了我校开展的OSCE现场。五、跨省域互派学生学习的院校学生交流试点改革 近年来,学校每年派出部分学生到韩国、瑞典等合作大学进行学生交换。2010年起,学校与长春、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校互派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实行学分互认。六、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的学分制改革学校于2010年在全校开展辅修专业与双学位教育,旨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攻读双学位。2013年37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首次获准授予中医学、针灸学、中药学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学位。七、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设立了“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赋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药学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药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多模式培养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订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西医临床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八、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  2009年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2012年出台《体育教学改革方案》,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九、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了“6543”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在原有的质量监控基础之上,建立了“6543”质量监控体系,即 “六查、五比、四评、三关”的运行机制,做到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评估与评比相结合、监控与建设相结合,采取现场反馈、会议反馈、书面反馈方式,全过程监控教学质量。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把教师师德素养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作为工作重心,通过开展新进教师培训班、专家报告会、教学名师示范、教学技能竞赛、教学问题咨询探讨等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开展教学示范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学精英和教坛新秀等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以教学团队团队建设为主体,加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十一、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学校把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启动“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起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收效显著。质量工程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2012年学校研发了质量工程项目展示平台,实现项目了申报、评审、建设、展示一体化,实施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实时跟踪监督,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并实现资源共享。第七章 需要解决的问题一、问题与不足 教学中心地位尚需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教学保障尚需进一步加强。具体来说,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定位之间未能很好对接,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理论课比重大,轻实践教学、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学校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二、建议与对策(一)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教学。全体教师医护员工都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要强化全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意识,形成共识。   二是政策上要保证教学。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安排优秀教师为本科低年级新生上课。要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教师聘任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把教学质量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教师考核中采取一票否决制。   三是精力上要注重教学。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当作日常中心工作来抓,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校长办公会议坚持定期听取教学工作专题报告,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四是经费投入要优先教学。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在经费投入和基础建设上,要体现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教学经费要尽可能满足需要的原则。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改革,并实现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 (二)树立全面质量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对于我校来说,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更是我校校情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优化结构,坚持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医药类专业的优势地位,重点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这些年来学校本着办出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让人民满意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这样一种态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我们更名大学以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更加突出的问题。要扎扎实实推进卓越计划、专业综合改革、院系所合一改革、质量工程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实在在地取得进步和成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说到底,还是教师,包括教师的态度和水平,尤其是态度。只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把精力投入到教学方面,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要鼓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更加关注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工作。举办青年骨干教师教学高级研修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考核,强化师德建设,改革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创新教师薪酬激励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和生活条件,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爱教乐教,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