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理学院2021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学校简介2020年4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武汉文理学院。学校系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位于武汉市长江新城,汉口北大道胜海大道1号。自2002年创建以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于2008年就已突破万人。学校设有40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其中,既有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又有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还开设国际交流班,与英国考文垂大学、韩国大真大学等合作培养人才。学校现有教师6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55人。教师中不乏国际健美大师、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副主席等专家学者,也有“985”高校博士,美、英、法、德、澳、韩等国留学教师和资深外教。学校还聘请了李京文等知名学者为首席教授。学校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大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区域高水平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已与学大教育集团、武汉会议中心等知名企业成功合作,在部分专业开展定向培养。2015年以来,学校还依托投资方的产业背景,与武汉市汉阳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对报考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实行“全订单式”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站式求学目标。自2016年起,学校在金融学等4个专业创办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突出专业深造和高质量就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分级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一所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我们热忱欢迎志存高远的莘莘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第一部分 2021年毕业生基本情况我校2021届毕业生共有2212人,其中本科2164人,专科48人。2021年因受后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就业难、择业难的问题,导致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往年有所下降。截止2021年12月底,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99%,其中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6.09%,专科为81.25%,协议和合同就业率为64.42%,其他形式就业率为18.04%,升学率为3.25%,待就业率为12.21%,暂不就业率为1.81%。2021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就业工作带来挑战,但全校上下全体动员,整体上较好的完成了学校制定的就业工作目标。截止2021年12月30日,我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情况如下: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专业/学历)统计表窗体顶端院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学历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合计85.99% (1902/2212)86.09% (1863/2164)81.25% (39/48)信息与计算机学院92.38% (194/210)92.38% (194/210)电子信息工程93.02% (40/43)93.02% (40/43)自动化95.45% (21/22)95.45% (2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0.76% (108/119)90.76% (108/11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96.15% (25/26)96.15% (25/26)经济学院90.22% (249/276)90.22% (249/276)金融学88.71% (165/186)88.71% (165/186)国际经济与贸易93.33% (84/90)93.33% (84/90)人文艺术学院90.18% (202/224)90.18% (202/224)广告学93.75% (45/48)93.75% (45/48)传播学90.00% (36/40)90.00% (36/40)网络与新媒体88.64% (39/44)88.64% (39/44)动画96.88% (31/32)96.88% (31/32)视觉传达设计85.00% (51/60)85.00% (51/60)医学院89.87% (204/227)89.87% (204/227)药学89.47% (34/38)89.47% (34/38)护理学89.95% (170/189)89.95% (170/189)教育学院88.94%(201/226)88.94%(201/226)学前教育92.86% (117/126)92.86% (117/126)应用心理学84.00% (84/100)84.00% (84/100)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85.80% (139/162)85.80% (139/16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83.51% (81/97)83.51% (81/97)机械电子工程87.50% (7/8)87.50% (7/8)土木工程89.47% (51/57)89.47% (51/57)政法学院85.42% (164/192)85.42% (164/192)法学85.26% (133/156)85.26% (133/156)公共事业管理86.11% (31/36)86.11% (31/36)外国语学院85.06% (205/241)85.06% (205/241)英语83.90% (99/118)83.90% (99/118)法语90.48% (38/42)90.48% (38/42)翻译88.24% (30/34)88.24% (30/34)商务英语80.85% (38/47)80.85% (38/47)管理学院75.56% (269/356)74.68% (230/308)81.25% (39/48)市场营销88.68% (47/53)88.68% (47/53)财务管理63.87% (99/155)63.87% (99/155)电子商务85.37% (35/41)85.37% (35/41)旅游管理87.10% (27/31)87.10% (27/31)酒店管理78.57% (22/28)78.57% (22/28)会计77.78% (21/27)77.78% (21/27)市场营销87.50% (7/8)87.50% (7/8)电子商务84.62% (11/13)84.62% (11/13)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76.53% (75/98)76.53% (75/98)窗体底端2021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生源地区合计学历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合计2212216448河北省6262山西省2727内蒙古自治区2626吉林省1818黑龙江省1212上海市1212江苏省44浙江省55安徽省3030福建省2626江西省1818山东省44河南省5655湖北省1620157248湖南省2929广东省55广西壮族自治区4747海南省3232重庆市54四川省44贵州省7070云南省3636陕西省2727甘肃省17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3232021届毕业生性别比例毕业生人数性别男女2212851(38.47%)1361(61.53%)2021届毕业生共有34个本、专科专业,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生源覆盖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以湖北省内生源为主,占比约73%左右,男、女生比例约为4:6。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截止2021年12月31日,学校2021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通过如下几组数据来分析:一.毕业去向分布表学历毕业生人数毕业去向派遣回原籍升学取消合计222411820316612本科生毕业 21641182005429专科生毕业 4826243二.就业去向分布表1)就业单位性质分布表单位性质学历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合计216448机关150科研10高等教育单位50中初教育单位530医疗卫生单位1530其他事业单位120国有企业591三资企业50其他企业142014部队402国家基层项目360地方基层项目20农村建制村10城镇社区60自主创业60升学4224出国、出境60待就业2657暂不就业3822)就业单位行业人数分布表单位行业本科人数专科人数合计216448农、林、牧、渔业 15采矿业 4制造业 12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4建筑业 1131批发和零售业 13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5住宿和餐饮业 31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811金融业 63房地产业 8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8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52教育 185卫生和社会工作 18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34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03)就业所在地区分布表所在地区学历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合计216448北京市 36天津市4河北省 21山西省 9内蒙古自治区 9辽宁省 1吉林省 5黑龙江省 2上海市 341江苏省281浙江省 461安徽省 12福建省 29江西省 6山东省 61河南省 16湖北省 129335湖南省 13广东省 1522广西壮族自治区 13海南省 22重庆市 6四川省 6贵州省 23云南省 18西藏自治区 3陕西省 20甘肃省 2宁夏回族自治区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依据上述统计数据,从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对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就业地区分布情况看,大部分毕业生仍然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由于湖北省生源居多,就业地选择在湖北省的约有70%。从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主要选择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虽然国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有部分涉及,但主要还是以在民营、股份制等一类体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就业。作为一所地处湖北武汉的本科院校,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大部分仍然选择留在湖北省内发展。我们和黄陂区政府合作举办“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大型招聘会,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着武汉,为湖北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本地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最终能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在出国留学方面,近几年来学校一直维持在10人/年左右。近两年因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人数有所减少。2021年选择出国留学的有6人,主要选择的留学国家有英国、日本等。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部分行业需求趋弱,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巨大压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此,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促就业政策。其中,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办发〔2020〕10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武政办〔2020〕20号)。一直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增强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勤学、勤思、会用、会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面对疫情冲击,武汉文理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坚持做到“七个及时”,确保了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底至2021年上半年,就业办每月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签约状况、就业意向等),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过程管控。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为了给毕业生做好求职引导,要求各学院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联系,收集统计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动态统计表》,了解掌握全校毕业生最新求职动态。同时,推荐职业规划、求职材料撰写、求职技巧、视频面试等网络就业指导课程,在微信群、班级QQ群发布单位网上招聘信息,要求毕业生们做好线上网络求职准备。在认真做好求职信息服务的同时,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还采取如下措施,确保年度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一、全员参与,真正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确立“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就业、引导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指导服务促进就业”的大就业工作理念,建立“学校主导、部门主抓、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校领导组织召开了多次就业专题会议,审核并通过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方案》、《2021年度就业阶段性奖励方案》等,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促进就业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021年招就处共组织5场辅导员就业工作专题培训会,讲解就业工作要求,宣传就业相关政策。同时,分管校领导2次带领招就处人员去各二级学院调研,了解就业工作的进展,解决就业工作的难点。二、实事求是,坚决执行教育部“四不准”要求就业统计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为确保我校2021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规定,招生就业处组织工作人员多次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将核实情况及时下发到各二级学院,并要求限时整改反馈。各二级学院签订就业统计承诺书,建立就业统计责任制,对违反“四不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三、以“生”为本,全方位简化流程因毕业生需外出实习,招生就业处提前印制下发三方协议,充分利用就业网开展就业服务。通过就业信息网完善信息发布、网络招聘、政策宣传、业务办理、信息统计、问卷调查等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简化毕业生生源上报、网上签约等手续,做到真正方便学生实习就业。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网上求职应聘,鼓励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络宣讲、空中面试、网上签约,引导用人单位采取线上签约等方式办理就业协议签订手续。 四、广开渠道,促进就业生高质量就业我校继续加强与区政府、区人社局的沟通协作,将更多优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向校内延伸、与学生对接。2021年3月、10月与黄陂区政府联合举办了2场主题为“就在武汉、创赢未来”的“学子留汉”工程专场线下招聘会,共有20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涉及高新技术、工程设计、生物医药、食品零售等多个行业领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4000多个。此外,联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毕业申等平台,开展了“一职等你,成就未来”、“百年风华、奋斗有我”、生物医药类、经管类、政法类等多场网络招聘会,累计参会单位2000多家,岗位选择数量数以万计。同时,邀请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普惠等多家知名单位来校宣讲,扩宽毕业生求职渠道,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五、加强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促进就业在人才培养的环节着力,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通过给2212名毕业生“一对一”的分配就业指导老师,开展多样性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政策,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中去,到中小企业中去。持续关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间断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抓实到12月底。同时建立就业困难学生资源库,将207名贫困库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时刻关注他们就业进展情况,并个性化推荐适合的工作机会,让困难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六、组织培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村任职”、“应征入伍”等工作。2021届毕业生中共有32人参加“西部计划”,39人“应征入伍”。同时为服务毕业生自主创业,结合省级相关创业培训平台及教育部24365平台多次向毕业生推送创业培训讲座,并规划在校内开办《SYB创业培训教学课程》培训班。同时,与武汉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展开合作,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讲座,提供相关的创业扶持等。七、落实政策,积极申请一次性求职补贴2021年度,我校共有415名毕业生成功申请并领取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合计补贴金额581000元。第四部分 毕业生社会满意度情况2021年,我们认真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类型线下线上招聘会,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反映评价。我们通过《湖北省普通高校2021年重点用人单位满意度问卷(湖北卷)》的问卷调查,共有76家用人单位填写提交了有效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招聘会组织工作及毕业生整体满意度情况非常不错。企业对我校学生评价较高,我校学生素质高、有礼貌,专业功底扎实,求职意向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企业代表对我校毕业生提出建议:择业目标体系、学子表达能力、现场招聘简历设计及面试技巧需提升。同时,企业也对我校举办招聘会提出以下建议:①对对口专业举行专场宣讲会;②展台位置按照行业类别分类安排;③招聘会时间可调至上午;④提前公告需求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⑤多给学生普及就业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⑥多举行招聘会,加强校企合作。另外一方面就业办联合各二级学院,选出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不同地区的毕业生代表100名,在2021年10月15日—11月08日期间,针对学生满意度等情况,分别联系了多家企业进行电话回访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结果显示: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说明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较好地契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就业企业在反馈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我院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工科专业毕业生,希望学校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虽已结束,202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武汉文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会严格按照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继续做好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期待来年就业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恳请社会各界关心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学校大力支持,提供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热忱欢迎广大企业朋友来校招纳人才!第五部分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核心指标,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培养链条的“结果”环节,就业质量也受到前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等过程性环节的影响。反过来,从毕业生就业质量来反思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也成为检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诸环节的重要视角,且越来越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关注。武汉文理学院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已任,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教学、招生、专业设置的反馈与指导,时刻关注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新技术、新产业的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能力的社会契合度。基于此,本报告对武汉文理学院的招生工作、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 对招生的影响与建议根据《武汉文理学院2021年招生章程》,武汉文理学院继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实行按专业和学科大类相结合的招生模式。今年对10个学院、29个本专科专业及2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在“金融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创办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突出考研和高质量就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分级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可以预见,随着人才培养平台的进一步拓展,过往招生与就业间的线性关系被打破,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招生办公室与就业办公室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计划,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微调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就业指导提前到招生过程,一方面招生宣传手册中专业介绍部分加入上一年度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和整体就业率情况;另一方面,在招生报考咨询时,便于招生工作人员提供就业方向、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让更多考生及家长认识、了解我校,提升对我校的认同感,实现学生与学校的高度匹配。二、 对专业设置的影响与建议学校充分发挥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倒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设置必须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一定要体现多方的利益诉求。一是坚持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划,主动对接国家和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二是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优势专业推进综合改革,强化新专业规范建设,引导专业特色化发展。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建立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另外,还要分析专业的未来市场前景、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最终使毕业生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岗位。三、 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建议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人才力量的核心,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上属于优势群体,拥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等。但有不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发展缺少正确的评估,就业受社会因素及家庭思想的干扰。因此,我校应该:①对教学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发挥创新教学手段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坚持因材施教理念,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领职业规划,让学生提前做好规划,及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明确职业意向;④校企协同,引进行业企业资源,扩大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促进产学合作,推进学生联合培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⑤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就业资源,密切关注就业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掌握政府关于学生就业的就业方针,及时为学生提供适应发展的就业资源,与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密切沟通,掌握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人才的需要方向,掌握社会人才需求动态信息,不断整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可以利用社会舆论及媒体的宣传等方式,既可以提升我校自身的知名度,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实现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