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权益类基金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研究白皮书》(《白皮书》)日前由银华基金在京发布。该白皮书是业内首次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国内权益基金投资者行为展开深度调研,由银华基金联合天天基金网、香山财富研究院、华宝证券共同组织完成,并由AC尼尔森提供技术支持。
该项调研历时半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苏州五城市举办10场线下投资者深度访谈,并通过天天基金网、银华基金、尼尔森等渠道回收问卷超过15000份。《白皮书》采取线上调研结果定量分析和线下访谈内容定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对权益基金投资者的行为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描绘权益基金投资者存在的行为偏差及其程度,并对投资者行 为背后的原因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进行探究,以寻求改善方法。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与扩容,公募基金规模增大的同时,参与基金投资的投资者人数也不断增长。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净值化转型的全新时代,公募基金作为最早也最规范的净值型产品之一,其投资生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普通居民投资者对于净值化产品的投资现状。然而,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行业调查数据显示,权益基金投资者收益显著低于基金同期收益。为了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方式形成的原因,银华基金牵头组织了权益类基金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研究项目,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表示,希望通过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框架,不仅让基金投资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金投资行为, 也帮助基金公司找到改善投资者收益的辅助方法,让投资者能够真正分享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以期促进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白皮书》以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权益基金投资者的人口学分布、行为偏差、行为特征三部分内容的深度调研,共做了四类统计分析,分别是权益基金投资者画像、投资者行为选择分布,交叉行为分析验证以及典型行为人群的行为特异性,最后对投资者行为改善提出了八项建议。调研显示,超半数权益基金投资者对基金认知水平和相关投资知识认知水平一般,或存在认知偏差,仅有10%-20%的投资者认知清晰。同时,“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基金投资者中,而超过半数投资者在具体投资行为上“知行不一”——即自己的投资行为偏离自己认定的投资理念。《白皮书》还向基金投资者普及了多项行为金融学理论知识,如“处置效应”、“心理账户”等,以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投资行为。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白皮书》向基金投资者提出了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如何真正了解自己、如何确立长期投资理念、如何建立正确的投资方式及如何交易等八项具体行为改进建议。
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及香山财富研究院院长王立新先生在《白皮书》致辞中表示,银华基金致力做长期正确的事,希望通过向普通投资者开展行为金融学的介绍和调研,让基金投资者从金融学和心理学多维理解投资行为,同时,帮助基金公司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个人投资者,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长期科学发展做一些基础工作。行为金融学把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因素纳入了传统金融学的框架中,在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中国资本市场中,行为金融学的分析研究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大量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可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银华基金牵头的基金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研究将坚持长期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