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扩大开放是大势所趋,资本最终会选择制度高地,风险则一定会涌入制度洼地。我们应当重视这些问题,深化资产管理领域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更好的对外开放,更好的吸引外资,助力我国迈向国际资本的制度高地。
报告目的在于认真研究资管新规出台前我国资管行业潜藏的金融风险成因,资管新规出台后在监管理念、监管分工、监管规则、产品压降、财富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尽量消除我国和世界成熟市场合理规则之间的差距等。课题组希望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促进行业相关概念的进一步明确、规则的进一步统一,帮助资管行业树立投资者利益优先的行为规范,为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平稳过渡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六个行业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照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和监管政策变化轨迹,梳理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监管体系的相关建议。
课题组认为,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以给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回归本源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资产管理业务中,资金从投资者出发,通过资产管理机构,投向底层的各类标的,从而形成了资本要素。资产管理业务在满足社会大众对财富管理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实体经济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扩大开放是大势所趋,资本最终会选择制度高地,风险则一定会涌入制度洼地。我们应当重视这些问题,深化资产管理领域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更好的对外开放,更好的吸引外资,助力我国迈向国际资本的制度高地。
课题组建议,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应当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我们应当优化影子银行治理方案,坚持新老划断,实现平稳过渡,同时要深化监管“放管服”改革,切实防范风险,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补齐各项短板,全力推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迈向现代化,使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量。
具体的建议包括将过渡期延长两年至2022年年底;证监会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公募基金业务的资格核准和产品注册,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转为公募基金业务资格、日常监管委托银保监会开展、证监会保留检查权和处罚权;公募银行理财产品应当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要求注册为公募基金;制定私募证券发行规则为私募融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取消私募登记备案与发行上市等行政许可项目的挂钩机制,尊重合格投资者与融资方或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自主协商;厘清监管和市场的关系,确保监管姓监,确保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等。
该报告课题组专家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历时近一年完成。报告包括一个主报告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私募六个分报告,以及壮大长期投资者队伍专题研究报告组成,全文共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