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华永道 >

普华永道: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 2021年07月08日
  • 50 金币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 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金融机构如何应对?01目录引言2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部分要求即时影响较大3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监管报送政策解读及管理要点概述6• 政策解读6• 管理要点概述9恢复与处置计划政策解读及管理要点概述11• 政策解读11• 管理要点概述13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要求的影响及应对18• 合规成本增加:满足监管要求需与内部风险管理、数据治理联动 18• 资本压力增加:监管合规应与业务经营紧密挂钩20结语21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 容。2011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 单,并对这些机构提出明确监管要求。 在中国,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或“央行”)、中国银行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结合国际标准及我国银行业的 特点,制定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以及恢复和处置计划的监管框架,并推 动有关工作落实,同时逐步将相关监管要求实施范围扩大至部分大中型银行。 在此情况下,未来金融机构势将面临更复杂的监管报送要求。尤其是首次适用国内系 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要求的银行,无疑在风险管理、数据治理、系统建设等各方面都面 临更高要求。它们需要尽快开展报送要求梳理、职能职责划分、工作流程确定及具体 方案设计等工作,才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满足合规要求。 另一方面,以恢复与处置计划、附加资本、附加杠杆率、大额风险暴露等构成的附加 监管要求体系,也将进一步影响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如何在业务有 序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合规管理将成为重要议题。PwC2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部分要求即时影响较大2018年11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 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评估识别、恢复处置计划实施和附加监管规定的总体制度框架。 随后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 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银行保险机构恢 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等细化监管要求,以明确具体工作的实 施方向。PwC3图1: 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要求框架发布日期 监管要求名称 适用对象主要内容对相关机 构的即时 影响 1《关于完善系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业、证券2018年 统重要性金融政策导向,建立了国内系统重要性业及保险业机构,但参评金融大11月机构监管的指金融机构评估识别、附加监管和恢机构范围更大导意见》复处置的总体制度框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2020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为 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规则的基本失吸收能力管无9月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 原则与具体要求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建立逆2020年全部商业银行、开发性银行和 明确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周期资本缓冲小9月政策性银行方式、覆盖范围及评估机制机制的通知》建立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2020年 《系统重要性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但参评机制,作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12月银行评估办法》 银行范围更大认定依据2021年 4月《系统重要性 银行附加监管 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 稿)》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一般 性框架,明确了具体的附加监管要大 求,为确定不同组别和类型系统重 要性银行的具体监管方案奠定基础《银行保险机明确了恢复和处置计划的概念、原2021年 构恢复和处置 达到一定门槛及监管机构指定则、适用范围、恢复与处置计划应大6月计划实施暂行 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流程办法》1 仅针对于不包括在G-SIBs内的D-SIBs银行及参评银行,参评银行定义参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PwC4从上述情况来看,部分监管要求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即时影响不显著:• 总损失吸收能力规则的执行对象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我国仅有工、农、 中、建四家国有银行适用该要求。其他参评的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交通银行得分较 靠近门槛2,短期内存在一定可能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范围而受上述监管约 束。此外,由于该办法从2025年起实施,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即时影响有限。•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执行对象虽为整个银行业,但根据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 状况及出于疫情特殊时期考虑,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不增加银行业 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同时,根据国际主要国家与地区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 实施情况来看,预期短期内该要求不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对于国内系统 重要性银行的即时影响同样有限。然而,也有一些监管要求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产生较大即时影响:• 评估办法明确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流程及方法。从参评机构规模、关联 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方面,评估其系统重要性程度和变化情况。该办法已由 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参评机构至少为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即杠杆率的分 母)排名前30的银行,因此对符合条件的参评机构的即时影响较大。• 附加监管规定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组别银行具体的附加 监管要求,同时重申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相关监管规 定已于2021年5月1日完成意见征求,预计不久的将来会发布正式稿,因此对入选国 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即时影响较大。• 恢复和处置计划监管要求明确了实施范围、要求及主要内容框架,已于2021年6月9 日发布实施。此监管要求实施范围较大,达到一定门槛的银行及保险业机构均需按 要求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以2020年末财务数据估算,有超过70家商业银行及超过 10家保险集团或保险公司已达门槛,监管要求对于这些机构的即时影响较大。金融机构需要抓住窗口期,尽快展开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并积极推动。下文将具体解 读分析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即时影响较大的监管要求。2 G-SIBs纳入门槛得分为130,交行以2019年末数据测算得分为121。PwC5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 监管报送政策解读及管理要点概述政策解读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确定和分组,以及具体的附加资本要求,在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 行)(征求意见稿)》中予以规定。参评机构需于每年6月底前报送 规定的评估所需数据,由监管判断后确定并发布名单。纳入名单者需 进行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数据报送工作。PwC61. 评估所需数据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所需数据为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四个一级指标 13个具体指标构成。图2: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及权重序号 分类1规模分类指标权重 25%2关联度25%3可替代性25%4复杂性25%具体指标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金融机构间资产 金融机构间负债 发行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通过支付系统/代理行结算的支付额 托管资产 代理代销业务 客户数量和境内营业机构数量金融衍生产品名义本金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 非银行附属机构资产 理财业务 境外债权债务具体指标权重25%8.33% 8.33% 8.33%6.25% 6.25% 6.25% 6.25%5% 5% 5% 5% 5%整体来看,评估所需数据的报送难度不大,且部分数据与财报披露或其他监管报表数 据共享。如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金融衍生产品名义本金、客户数量和境内营业 机构数量等数据均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需要重点关注的报送数据为中间业务的规模。通常此类业务更关注收入类指标,而在 此报送中为业务规模类指标,如通过支付系统/代理行结算的支付额、托管资产、代理 代销业务等。PwC72. 金融机构统计制度经评估后,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需执行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系统重要性 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按要求频率报送监管报表。该套监管报表共11张,报送信息分为主要交易对手、主要资金来源、与同为系统重要 性银行间的依存度、集团内部交易情况、资产负债对于各类型交易对手及期限的分布 情况、不同牌照子公司的并表情况,以及主要监管指标及利润七个维度。图3: 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制度监管报表1主要 交易对手2主要 资金来源3系统重要性 银行间 依存度4集团内部 股权及 交易情况5不同交易对手 类型、期限资 产负债分布6不同牌照 子公司 并表额7监管指标 及利润 情况表 1 前 50 大 交易对手统 计表表 2 前 50 大 交易对手风 险暴露统 计表表 3 前 50 大 融资来源统 计表表4系统重 要性银行之 间交易表5系统重要 性银行集团 内部股权关 系表表6系统重要 性银行集团 内部交易统 计表表7系统重 要性银行与 集团内部特 定目的载体 交易统计表表8及附表 资产负债分 期限和交易 对手统计表期限包括3 个月以下、 3个月至1 年、1年至3 年、3年以 上、无固定 期限、逾期表9资产负 债并表统 计表表10主要风 险监管统计 指标表表11系统重 要性银行集 团利润统 计表此套监管报表相较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数据报送的表样,要求更细、更全、更 关注集团内部交易。一方面,报送所需的数据颗粒度需下沉至客户、产品层面,如表 1、表2涉及前50大交易对手统计信息、表7涉及与集团内部SPV交易统计表等;另一 方面,报送的整合程度极高,要对明细颗粒度的数据做到集团不同并表维度的全面整 合,如表9资产负债并表统计表。可见此套报表报送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此前从未接 触过该类报表报送的机构。PwC8管理要点概述普华永道的经验认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报送应重 点关注四个方面。 1. 详细梳理各个指标的含义、报送要求以及数据来源 由于监管报送的数据指标丰富,指标来源与主责部门各不相 同,首先应细致梳理各张报表/各个指标的具体含义、报送要 求以及数据来源。例如: • 指标定义 • 指标覆盖的业务及产品范围 • 指标覆盖的机构范围 • 指标的报送频率 • 指标的计算规则 • 数据的来源系统及负责部门 通常,银行的现有系统较难支持全部数据指标的自动化获取 及计算,尤其是在海外分子行与附属机构的数据向总行传输 受限的情况下。短期内的数据获取,可通过系统自动对接与 线下手工补录相结合的方式;中长期而言,数据来源改造以 及配套系统的提升,将是工作重点。 2. 建立清晰的数据核对以及验证机制 从报送报表要求的数据来看,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报 送与现有的信息披露或报送数据存在一定的重合,如财务报 告、1104报表等。保证报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报送机构需制定清晰的数据核对与验证机制。 通常,验证工作需以各报送指标为颗粒度,匹配划分相应的 核算码进行核对。如发现差异,则需重新返回确定差异原因 及解决方式。PwC93. 明确监管报送的工作流程及职能分工由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报送数据丰富,不同信息可能涉及 不同的系统来源及主责部门,因而需明确不同数据信息的负 责部门,保证数据差异可溯源。同时,应疏通报送路径,明晰职能职责,确定报送工作的主 责及配合部门。特别是附属机构的对接人员,以确保报送工 作的顺利、按时完成。4. 对集团层面数据获取、交易对手汇总等难点做好过渡期 安排经验表明,管理中面临的诸多痛点,也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 行报送工作的挑战。例如,交易对手集团数据的汇总始终是金融机构管理的重点 和难点。境内外客户编号不统一、交易对手集团关联关系树 建立不完整都将会对表1、表2的填写带来困难。此外,集团 层面的数据汇总同样为一大难点,海外机构数据如无法对接 总行大数据平台(原因包括系统在境外推广进程缓慢、法律 法规受限等),将影响集团层面各维度并表数据汇总归集。因此,应尽快考虑过渡期处理方案,如借助线上与线下共同 维护交易对手集团数据、制定详细的补录模板以获取海外分 支机构数据等。PwC10恢复与处置计划政策解读 及管理要点概述政策解读刚出台的暂行办法,推动了恢复与处置计划的监管规定由较为分散、较为原则,向进 一步细化和标准统一转变。同时,我国的要求较国际要求更具体、更明确。 该办法从适用范围、总体要求、信息收集与报送要求、机构内部架构要求、更新频率 等方面,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恢复与处置计划机制作出规定,并且对于恢复计划和处置 计划的主要内容给出示例。 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执行该监管要求,部分城商行及农商行 也将纳入监管范围。此前,我国只有四大国有银行、平安集团、民营银行以及部分率 先尝试的股份制银行有过相关工作经验。换言之,适用刚出台暂行办法的机构,多数 均首次接触此监管要求。 由于管理办法覆盖的机构类型较多,预期监管将根据各类机构在运作模式、风险来源 等方面的差别,制定差异化的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PwC11图4: 《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总体要求 信息收集与报送要求 机构内部架构要求 更新频率恢复计划主要内容处置计划主要内容具体内容• 按照并表口径上一年末(境内外)调整后表内外资产(杠杆率分母)达到 3000亿元人民币(含等值外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 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按照并表口径上一年末(境内外)表内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含等 值外币)及以上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 虽不符合上述条件,但基于业务特性、风险状况、外溢影响等因素,经银 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指定应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其他银行保险机构• 全面体现机构性质、规模以及业务复杂性、关联性和可替代性等• 建立与恢复和处置计划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恢复和处置计划治理架构,明确制定、审批与更新流程• 恢复计划每年更新一次,于每年8月底前完成更新 • 处置计划每两年更新一次,于第二年度的8月底前完成更新• 经营情况、组织架构等基本概况 • 实施恢复计划的治理架构 • 关键功能、核心业务、重要实体识别 • 触发机制 • 恢复措施 • 压力测试 • 沟通策略 • 恢复计划执行障碍和改进建议等• 经营情况、组织架构等基本概况 • 实施处置计划的治理架构 • 关键功能、核心业务、重要实体识别 • 处置计划实施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 处置计划的实施方案、资金来源及实施影响 • 沟通策略 • 处置实施障碍和改进建议等PwC12管理要点概述恢复与处置计划包含治理体系搭建、四大关键定义识别、触发机制设计、压力测试、 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制定、监管沟通及后续支持、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重要的工作环 节。下文将重点对治理体系、关键定义识别、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的管理要点展开进 一步分析。 1. 搭建完善的治理体系 完善的恢复与处置计划治理体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应明确各部门在恢复和处置 工作以及后期维护更新中的职能职责,并形成规范的政策制度加以约束。 恢复计划的治理架构需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各业务部门的职责进行清晰界定和 描述。通常而言,各自的职责包括: • 董事会(或其授权专业委员会)为银行恢复计划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负最终责任 • 经营管理层(及其授权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和年度更新恢复计划以及恢复计划的实施 • 风险管理部(或其他管理部门)为恢复计划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恢复计划的制定和更新以及恢复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作PwC13图5: 恢复计划的治理结构示例董事会 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部 (或其他管理部门)其他支持部门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对处置计划而言,实施工作应由监管指定的处置机构(危机管理小组)负责,原有的 董事会、高管层在这一阶段不能继续参与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由处置 机构负责主导处置计划的实施,各部门及附属机构在现有职能职责的基础上,应按处 置机构要求提供相关数据信息,落实开展相关处置工作,执行处置方案。PwC142. 建立科学合理的关键定义识别方法关键定义的识别与分析,是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的基础。准确进行关键定义的识别才 能有效制定恢复策略,并为处置策略制定与方案设计提供事实依据。关键定义包括核心业务条线、关键功能、关键共享服务、重要实体。不同关键定义的 识别方法需结合各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确定重点的考量因素。以核 心业务条线的识别流程为例,可参考以下图示:图6: 核心业务条线识别流程业务条线梳理• 基于金融机构经营架构识别主要业务板块 • 分析各板块核心业务和产品 • 将核心业务和产品对应至归口管理部门定量分析• 确定主要指标,如资产规模占比、营业收入占比等 • 明确各指标标准,如指标超过一定比例即暂定为核心业务定性分析• 结合业务战略重要性、特许经营牌照、监管要求等方面, 进一步确定核心业务结果确定• 通过定性因素判断调整核心业务名单,如规模虽大,但盈利 能力较低等此外,关键共享服务和重要实体可基于核心业务条线、关键功能的识别结论,分析提 供核心业务的实体和支持核心业务的共享服务,初步得出业务层面各实体和共享服务 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依赖性、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大小等重要性原则,综合得出重要实体和关键共享服务识别结果。PwC153. 确定可行的恢复措施和处置措施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在内容上需满足监管最低要求,其中恢复措施与处置措施为重要 组成。恢复措施可通过梳理各监管法案中提及的恢复措施并结合同业实践,制定备选清单。 如减少股利分配、剥离业务条线、动用剩余流动性储备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恢复 计划需要关注日常风险管理不能覆盖的极端压力冲击情景,恢复措施备选清单中除了 日常资本和流动性应急预案中常用的应急措施之外,还要做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在恢复措施确定后,根据恢复处置计划管理政策确定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进一步 明确恢复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每个措施明确实 施步骤和责任部门分析恢复措施在执行 时可能面临的障碍以 及对经营和盈利带来 的潜在风险识别恢复措施利益相 关方,并分析潜在影 响和应对策略处置措施的制定一般遵循维持金融稳定原则、最低处置成本原则、强调适应使用原则。 根据集团海外机构、资产集中度、股权架构等具体的情况,处置策略可分为单点介入 处置策略(SPE)和多点介入处置策略(MPE)。具体的处置工具包括收购与承接、 过桥银行、撤销关闭、破产清算等。PwC16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业的处置案例有限。仅有海南发展银行、河南肃宁县尚 村信用社和广东汕头商业银行的早年案例。近两年来银行业风险事件频发,为处置计划制定提供了参考。例如,2019年,包商银 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接管。借鉴国外金融风险处置经 验和做法,并根据国内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最终决定采取新设银 行收购承接的方式推进改革重组,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徽商银行及新设 立的蒙商银行3。此为我国银行风险处置的一大经典案例。除了破产清算外,银行业也开始步入重组高峰期,辽宁、四川、山西等地发生多起银 行合并重组案例。这也为处置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多实践参考。图7: 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新设银行 四川银行 山西银行 辽沈银行重组情况2020年11月,新设的四川银行,在合并了攀枝花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两家城商银行 后挂牌开业。2021年4月,新设的山西银行,在合并了大同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 行和长治银行五家城商行后挂牌开业。2021年6月,新设的辽沈银行挂牌开业。该行率先合并辽阳银行以及营口沿海银行两家城 商行,随后将逐步合并包括鞍山银行、本溪银行、朝阳银行、丹东银行、抚顺银行、阜新 银行、葫芦岛银行、盘锦银行、铁岭银行、营口银行在内的10家城商行。3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PwC17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要求的影响及应对合规成本增加:满足监管要求需与内部风险管理、数据治理联动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要求的实施,对于适用机构在合规方面的人力与资源投入均 提出了一定要求,合规成本将明显上升。相比另起炉灶,更优选择是将全新的监管要 求与已有的风险及数据管理相结合,发挥撬动作用 ,节省合规成本、扩大应用效果。 以恢复计划中的压力测试为例,其目的是为触发指标及阈值设置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其压力情景的设置与行内常规的压力测试有所不同。但恢复计划压力测试应以现有各 领域压力测试体系为基础,将它们重新整合及应用。 为保证全行压力测试工作逻辑的一致性、执行效果的有效性,可行的做法是由恢复计 划工作的牵头部门制定恢复计划下的压力测试情景,给到各风险领域压力测试的主责 部门,按照现有压力测试工作程序,以成熟的压力测试模型为基础,展开恢复计划下 的压力测试工作,并将结果回传至恢复计划工作的牵头部门,并由牵头部门负责整合 并进一步应用。PwC18图8: 恢复计划中的压力测试流程恢复计划牵头部门恢复计划下 压力情景设定制定恢复计划下的 压力测试情景各风险领域压力测试主责部门恢复计划下 压力测试恢复计划下 压力测试 结果应用整合压力测试结果, 并进一步应用压力测试结果按照现有压力测试工 作程序,开展恢复计 划下的压力测试工作再以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监管报送为例,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下关注的数 据重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可考虑将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整体考虑分析,并构 建相应的系统支持功能。对于已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而言,可整体考虑在 G-SIBs与D-SIBs监管体系下的数据整合工作。同时,由于报送数据的来源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如风险加权资产(RWA)系统、客户 关系管理(ECIF)系统、市场风险系统等,并与行内1104报表系统、监管标准化数据 (EAST)系统、总账系统等存在校验关系,可将此要求纳入整体的数据治理规划、信 息化建设规划中,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指标间的关系,打通相关数据和指标间的 相互校验路径,结合已有的数据治理、系统建设工作进程,提升整合的系统支撑 能力。PwC19资本压力增加:监管合规应与业务经营紧密挂钩除了人力和资源合规成本增加,预计更大的压力将来自于附加资本要求。由于四大国 有银行已经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预计附加资本对其不会产生额外的影 响,剩余入选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中型银行均将面临0.25%至1%4的新增附加资本 要求5。 从同业数据测算来看,头部股份制银行和部分政策性银行将可能落入第三组别,面临 0.75%的附加资本要求;多数股份制银行将可能落入第二组别,面临0.5%的附加资本 要求;其余银行将可能落入第一组别,面临0.25%的附加资本要求。 以各家银行2020年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来看,有望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 构,在短期基本能满足附加资本要求,但是对于部分机构6来说,未来业务的发展可能 由于资本要求增加而受到制约。 银行在开展各项业务的同时,需要将潜在的合规约束纳入考虑,平衡经济效益以及资 本要求(包括直接资本占用以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分导致的附加资本要求)之间 的关系。通过合理手段与措施,前瞻性地管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得分、应对附加资 本压力,在业务稳健有序发展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合规管理工作。4 从同业测算数据来看,或将没有银行得分落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五组别适用1.5%附加资本要求。 5 原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予以规定。 6 如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前者202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51%、后者7.8%,可能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广发银行于2021年4月发布公告,拟向社会募资不超过400亿元,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金。PwC20结语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框架正在逐步完善,这 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健程度,筑牢金 融屏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 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主力,应深刻领会监管规 定的政策导向,抓住窗口期,提早准备,积极行动。 化外部合规要求为内部管理动力,助力银行业务持 续高质量发展。PwC联系我们张立钧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 +86 (755) 8261 8882 james.chang@cn.pwc.com周瑾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86 (10) 6533 5464 jimi.zhou@cn.pwc.com王燕愚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高级顾问 +86 (10) 6533 7676 stephanie.y.wang@cn.pwc.com周莹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86 (10) 6533 2860 ying.x.zhou@cn.pwc.com宋碧玮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经理 +86 (10) 6533 7563 jessica.bw.song@cn.pwc.comPwC22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 2021 普 华 永 道 。 版 权 所 有 。 普 华 永 道 系 指 普 华 永 道 网 络 及 / 或 普 华 永 道 网 络 中 各 自 独 立 的 成 员 机 构 。 详 情 请 进 入 www.pwc.com/structure。 PwC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